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活着电影观后感1000字6篇

时间: 小琼0 分享

《活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人们在自己的笑声中思考着生命这种东西,同时也在想着应该怎样活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着电影观后感,字数在1000字左右。

活着电影观后感


更多“活着”的相关文章推荐【↓ ↓ ↓ 】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

《活着》心得体会精选5篇

电影《活着》观后感心得体会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5篇

电影《活着》观后感体会5篇精选


活着电影观后感1000字1

这次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名叫《活着》的电影,随即我就猜到我们必定要写影评或观后感了。话说,大学没有白看的电影。不过感到庆幸的是,老师让我们写的是观后感。山川说,真正的影评人是不会带着感情去看电影的,也就是用俯视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去把握一部电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锐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释。这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观众可不就是有点难了,而是非常难。

“活着”,一看这电影名字我们也许会猜想,这影片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毕竟影名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影片背景是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后到“”,在这几个叫转的时期,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是这些磨难都没有把他击垮,他依然坚强的活着。其实福贵的命运也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政局动荡,老百姓无论是顽强斗争还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么都好。富贵的一生虽然悲惨,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也定会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结尾福贵依然是笑着的,因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能有机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贵在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富家纨绔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样喜爱赌博。他因为祖上留下的财富可以挥霍,每天就以赌场为家。他的妻子用他们的孩子劝说了他多次,但他没有一次听进去了,还是依然嗜赌。俗话说: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头来换来的只会是一无所有。最后,福贵终究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从此,他走上了命运给他安排的轨道。加之后来发生的种种波折,使福贵变成了一个全心为家庭而奋斗的男人,也让他慢慢懂得了幸福的真谛。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候呢?但无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贵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从悲痛到欢喜再到悲痛……命运的苦水侵蚀着他的一生。个中心酸,各种悲痛,我想只有福贵自己的体会才更透彻。一群人的死去到最后却是一个人的留守。我们也许不会很清楚福贵活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经历了这么多次蜕变的福贵,也许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样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会都是尽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拥有信心,希望就会在前方出现。活着不仅仅是一种证明,它更是一种历练。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对和克服命运给你插之下来的种种困难、挫折与不幸,就会体会到幸福的甜蜜,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活着电影观后感1000字2

我是在教室和班上同学们一起看《活着》这部电影,可以从同学们的不同反应中看出他们对于这部片子的一些看法。或是笑,或是哭,或是一种不屑,或是一种震撼,我觉得这部电影教给我很多东西。

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但是相应地减轻了一些伤感的让人觉得很沉重的情节,以使看的人不会对生活失去希望。故事选择了40、50、60三个年代作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抗战、内战、大跃进、“”。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了一个佃户,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痛可知;60年代,“”悄然而至,在动乱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也惨死了。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女婿外孙一起活了下来。之所以说电影的改编减轻了悲伤的情节,是因为原著中,结尾只剩下富贵一个人活着,带着一头他梦寐以求的老牛。他的妻子、女婿、外孙都相继先他而去。面对这样的影片,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伤感,又怎能不让人震撼。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姑且不去说,人只有先活着,才能去实现所谓的生命的意义。

富贵的母亲教育他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少爷时代的他只知玩乐,生活颓废。穷了以后,他反倒找到了家庭的快乐,妻儿的幸福。赌博时他没想过回家,当被抓去打仗,每天踩在死人尸体上,不知道能否活着归家时,他又是如此地想家,想着家中的妻儿老母。在那种孤独绝望的时刻,人才会如此深切地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他们往后的日子很艰苦,生活拮据,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死。我看到当富贵和他的妻子为死去的一双子女号啕大哭时,教室里的部分女同学也禁不住地抽泣起来,这就是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死者的惋惜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吧。电影完了,我心中想着的竟是要好好活着,莫名地想起了家中的亲人。每个人都要好好活着,因为身后都会有惦记他希望他活着的人。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人负责,活着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关系着很多人的感情和命运的事。

《活着》这部电影,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一个凄婉悲惨的命运。人们在自己的笑声中思考着生命这种东西,同时也在想着应该怎样活着。如同我,是无论如何不想过与片中人一样的生活,但是我却赞赏富贵面对打击面对挫折的勇气以及他在生活中勇于改过的精神。富贵的贤惠妻子或许在他人眼里有点儿傻,但是她的坚强却是我们都应该具备的。活着有很多的意义,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们不必去苛求他人与自己趋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好好活着,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去追寻自己活着的意义。

永远不抛弃,不放弃,珍视生命,创造价值。

活着电影观后感1000字3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而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讨厌跟风。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直在推荐。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终于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但是没有小说详尽,所以“活着”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在结局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把小说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预制板夹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时期吃豌豆噎死的结局再刻画出来;结尾处,导演以一种祥和的生活状态结束了这一幕幕的人生悲恸——病倒的家珍和福贵二喜以及孙子幸福开心地吃饭···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307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