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报告总结 > 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图书编辑个人工作总结(2)

时间: 晓怡853 分享

  图书编辑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三

  可能每年有这么一天,可以和大家聊点什么。虽然是工作总结会,但是我觉得这一年我们都在工作,到年底了,可以放松一下,稍微扯远一点,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一年来的收获和体会。今天,我想从读书谈起。因为我们是做书的,我觉得我们做书的人首先自己要读书。

  我昨天查了一下我今年在当当的购书记录,一共是19笔,72本,另外在万圣买过两本,在华星的书吧买过3本,大概一个月买一到两次,一年7080本这个样子。这绝不算多。我有一天在当当下订单的时候发感慨,我觉得比起我们在其他方面花的钱以及我们读书所花的时间,书真的是很便宜的。我全年买书花的钱还不到2000元。我想起以前上学的时候很穷,没钱买书,但是会经常去书店,省钱下来买书,现在我们的收入对于买书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了,但是我们不买了。如果连我们做书的人都不读书了,我觉得我们的图书市场真的就没有什么未来了。或者说,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读书,我们能期望我们做出来的书能有多少书的味道。

  我和大家晒晒我的书单,也可以向大家推荐一下。我读书的面比较杂,文学、社科、历史、经济、杂文都读,我今年读过的书大致有这些:村上春树的书,他的重要作品我现在基本上都读了,我觉得他是一个被严重误解了的作家,他不仅是畅销书作家而且是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的书我也买了3本,但我感觉他比马尔克斯还是差好多。我还读了同是南美作家的博尔赫斯的作品系列,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我觉得他和马尔克斯不相上下,而且浙江文艺这套书的装帧我觉得非常好。昆德拉的作品我以前基本都读过,今年买了一本他的《相遇》。因为村上的推荐,我读了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还买了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3本书,《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幻影书》《神谕之夜》,《幻影书》非常棒,推荐给喜欢读小说的人。我是买给我儿子的,我还买了一本《致D》,这本书非常推荐各位与你们的另一半一起读。因为《1Q84》我重读了《1984》,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其愤怒不如去理解。我还看了民国著名的报人和记者陶菊隐先生写的《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但太厚了,没有读完,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更为真实一些的历史。我还看了,《从《理想国》到《正义论》轻松读懂27部西方哲学经典》,哲学的水太深了,但是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它的基本脉络。我还买了《汉语的本质和历史》,想了解一下我们的语言,但收获不大。我也读韩寒,买了《独唱团第一辑》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虽然我觉得韩寒的小说确实还谈不上文学的水准,但他理解和表达常识的能力在目前的中国无人能及,如果我们国家的80后90后能多一些韩寒,我们这个国家是有希望的。我还看了台湾的散文家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和《流浪集》,以及小说家张大春的《小说稗类》《四喜忧国》和《离魂》,我的最大感触是最好的最优美的汉语不在大陆,而在台湾。我最新的一本书是霍金的新书《大设计》,这是从科学到哲学的大师作品,而且带有普及性,自然科学是人文科学的基石,这本书的装帧也是我觉得非常好的。今年国内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和《送你一颗子弹》,前者和我们法律也相关,后者是带有个人性质的随笔。这两本书都卖得非常好,说明法律类的书也是可以成为畅销书的,但是我们需要转变做书的思路。

  当然,这些书我不是每本都读完了,就像陈丹青说他书架上的书有90%没有读过。我大概能有一半是读过的,但基本上都浏览过。我觉得能够经常处在一种买书和读书的氛围中,对于一个编辑是很重要的。这既跟我们的职业有关,也跟我们的生活有关。我觉得作为一个编辑来说,做书是一种工作,而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你必须自己能够从读书上得到享受和收获,你才有可能在你自己做的书里给别人带来一些享受和收获。就像一个从不喝酒的人,他不可能知道什么是茅台的味道什么是五粮液的味道什么是二锅头的味道,市场上需要茅台、需要五粮液、也需要二锅头,但是只有你自己知道他们的味道,你才有可能做出这些东西来。你很难想像一个酿酒的人自己是不喝酒的,一个能酿出好酒的人一定是深知酒味的人。

  但是,我觉得读书不一定是很功利性的。我们做法律书不一定要天天读法律书,就像做二锅头的人自己不一定天天喝二锅头。有时候我们必须要跳出来一些。冯象有一句话,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像,他说“法律从来不是一门可以自圆其说的学科”,这句话你仔细思考,它是一语中的,后来我做陈瑞华老师的法学研究方法,他说法学研究要回归到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我说陈老师你这句话讲得太对了,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具有方向性的内涵,陈老师说你是真正读懂了我书稿的编辑。冯象在政法笔记里说法律是政治的晚礼服,这句话不是他的原创,但他结合中国的国情把这个道理形象的揭示和表达出来了,这是在另一层意义上讲法律不是一门自圆其说的学科。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术研究上它不能自圆其说,反而你通过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甚至文学,可以更清楚的看懂法学。不要觉得文学离法学很遥远,实际上法学所要讨论的所有问题,都在文学世界里有反映,文学是我们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的一面镜子。有人说文学世界不真实,但真实世界平淡如水,一般人看不透,有时我们需要通过文学的扭曲和变形,把焦点聚集在某一个片段和切面上,才能得出深刻的思考,才能看到水平如镜下的暗涌波澜。在实践层面上,法律也不能自己作主,立法和司法都不是法学能说了算的,法律是所有情况的一个最终结果或者说一个当前结果。所以,如果我们不读书不思考,我们无法和作者做真正的交流,你首先要具备理解他的能力,这必须靠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你要真正理解了这个作品,你才能准确的做好这本书。

  最直接的一点,就说我们图书的装帧设计吧,一本书的内文版式和封面设计应该是对这本书的内容定位、读者定位和宣传定位的最好表达和装饰,就像美女身上的衣服一样,你要体现出这本书的气质来,当然它本身具有美女的气质还是最根本的。但即使它不是美女,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化妆美女。但怎么看出它有没有气质有什么样的气质,这需要我们的眼力,甚至我们在做策划的时候,我们自己就是在主动定义这本书的气质。我拿到一个书稿的时候,我对它的内容进行一个仔细的阅读,我的脑子里就会对这本书有一个定位,对这本书将来呈现出来是什么样子就有一个预想,什么开本用什么纸装帧应该是什么风格,这些在我脑子里就开始有轮廓了。这个时候我去和美编沟通,就很通畅。一个好的装帧设计不是来自美编一个人的,而是绝对来自于策划编辑和美编的共同创造。美编最难做的是他不知道你要什么。我们知道图书装帧是属于工艺美术的,所谓工艺美术和纯艺术之间的差别就是工艺美术是服从于一个目的的,就是你要实现一个什么目的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做成一个什么风格,你必须提出要求来,美编帮你去实现,当然有实现得好的,有实现得不好的。这取决于你们这两个人的能力和沟通默契。

  同时,“好的装帧,不仅能吸引到读者,也是对作者的诚意展示,一批用心装帧的书,会吸引到很多同样用心的作者或译者。”这是我的一个作者何帆说的,他翻译的《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和著作的《大法官说了算》都是20xx年的法律畅销书,我跟他正在合作一本翻译的书,叫《批评官员的自由警察局长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我们希望能成为20xx年的畅销书。这个书稿是另外一个人推荐给我的,但何帆我以前不认识,他说他是在看了我做的《黑暗之旅》后,决定跟我合作的。所以我们有时候不惜代价的做一本好书出来,是为了做给我们的作者看的,让他们知道我们有这样的诚意和能力来为他服务。

  我想表达的一个想法就是,既然法学本身是一门无法自圆其说的学科,我们做法律图书的人也应该进行广泛的阅读。除了工作的需要以外,我觉得广泛阅读的最大好处是锻炼你的素养和眼界。眼界这个东西纯粹是靠我们看东西的多少,你看得多,眼界自然就广,我们平时呆着一个深井里,我们头上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我们要《跳出深井》。我想这个书名的时候就是来自我的思考。我们是经受法学专业培训的,但是如果我们只盯着法学这个井口,我们甚至都无法从容面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现在这个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商业社会,商业社会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实际上现代法学的整个体系都建立在商业社会这个基石上,没有商业社会就没有现代法律。但是我们学习法律之后,不要把自己的阅读面局限在法律这个框架之内,要理解这个世界实际上是按照商业方式来运转的,包括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个内容提供商,我们要提供能卖出去的内容,我们的客户分为散户和团购,普通读者是散户,单位是团购,我们的平台是一个公司,它要按照商业模式来盈利。而我们自己是什么,我们是劳资双方中的劳方,作为劳动者,我们靠什么获取商业世界的回报,靠我们提供的价值,资本家或者叫组织体提供资金和平台,劳动者为产品注入价值,转化成商品,你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价值高,你的价格就高。有一个故事大家可能也听说过,一个工厂的机器出现了问题,找来一个专家,专家说要5000美元,工厂同意了,专家仔细看了那台机器,然后指出一个地方,说在这里钻一个洞,钻完机器就好了,工厂说这么简单,还要5000美元,专家说钻一个洞值1美元,知道在哪里钻,4999美元。但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出于一个资源型的社会,不是一个创造型的社会。我们目前经济所处的阶段主要是把资源转化为商品,比如说我们把土地资源转化为商品房,把矿产资源转化为工业品,我们的经济主要是靠资源转化来推动,这个阶段,资源是第一要素,人才是其次的。出版过去也是稀缺资源,因为有门槛保护,全国就这么多机构可以从事出版业。但现在这个地位被撼动了,因为人民群众日益刁难的阅读口味与习惯了垄断性经营的传统出版模式之间产生了矛盾。这样,那些率先主动满足群众低级趣味的出版机构成为了市场的引领者,比如广西师大,比如世纪文景,比如长江文艺,比如接力出版社,虽然他们各有各的招,但他们都在主动为读者创造价值。那么,我们做书做编辑的时候,我们也要想我们能创造什么价值呢,我们的工作能提供出什么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价值,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在一个长期博弈的市场中,价格总是趋向于价值,你可能会在短期内价格低于价值,但长期来看,价格会得到正确反映,这是劳资双方的双赢,反过来,就是双输。

看了“图书编辑个人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幼儿园图书室个人工作总结3篇

2.个人工作总结或成长体会

3.图书馆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4.怎样写好个人工作总结

5.新闻采编工作总结

2057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