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唱歌 > 音乐欣赏 > 刘天华空山鸟语赏析

刘天华空山鸟语赏析

时间: 绮萍884 分享

刘天华空山鸟语赏析

  《空山鸟语》是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曲,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刘天华《空山鸟语》乐曲赏析的相关内容吧!

  刘天华《空山鸟语》乐曲赏析

  《空山鸟语》在曲式上继承了民族音乐的“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思维,但又有所突破。具体地说,在速度布局上变化为“慢—快—散—快”的布局;在音乐材料布局上有所变化,即乐曲的最后不是传统的散板形式,而是主题的原速再现。

  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为全曲主题的呈示段,这部分旋律全都采用前倚音音型,但丝毫没有枯燥感,原因在于作者讲各个倚音做了长短不一的变化而致,时值长短不一的倚音与高八度音的重复,好似模拟了在空寂的大自然中,鸟儿们不时从某个角落鸣叫一声,回音随即有从山谷的另一头悠然传来……山谷的幽远、鸟鸣的清脆,在这仅仅三个音的形象描绘下得以活灵活现。这十五个音相互间的音程关系为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种,以上三种音程关系为乐曲在每个段落的展开与陈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本主题作用,也是统一各段落音乐材料及音乐形象的重要基础。

  第一段

  第一段上段开始两小节延续了引子最后两小节的旋律音,旋律线条围绕徵音上下起伏有秩,分段处以四度紧接八度的两种音程关系跳进进入下段的音乐发展。下段音乐的上下两句音乐材料直接各自来源于上段的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本段一开始的速度承袭引子部分的慢速,后逐渐加快,仿佛是山谷中的鸟儿们被开始时近时远的啼鸣所引发了高歌的兴趣,一拥而上,一派活跃生气盎然而起。上下两段的分段处,均为四度和八度的跳进旋律进行,与引子部分中的音程关系形成贯穿呼应。这里的跳进音程的运用,不仅形成句逗、段落间的停顿划分,也是预示了后端大量采用这一主题式音型的使用,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统一。

  第二段

  乐曲紧接着进入第二段。第二段音乐开始的四个小节是由第一段的开始部分放大而成,经过使用句句双、紧缩手法(并加入偏音的使用)以及音阶下行与“鱼咬尾”并用的旋律写作手法,以重复呼应第一段开始部分的音乐材料进入反复演奏,音乐材料的搭配使用既有新奇,又十分严谨有序;音乐情绪进一步丰富生动,旋律此起彼伏,具有强烈的音乐层次感,在这段更广范围衍展出来的新乐段里,作者仿佛使我们看到群鸟飞翔、互相追逐嬉戏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

  第三段一开始就继承了引子主题部分的五度音程关系,这一段主要以跳进旋律进行为主,好似充满活力的鸟儿来回串跺的活泼场景展现在眼前。速度变回原来的快板,提取了主题中四度、八度的音型特征和第二段落的音调加以变奏。此段每小节基本完全采用了双向回归(即以徵音为“轴点”,向上进行的音调最后返回到徵音;向下进行的音调最后也返回到徵音)到徵音的音型。

  第四段

  第四段旋律提取了主题四度跳进音调加以变奏,完全运用大三和弦分解形式,以徵音与宫音相互交替的倚音音型开始,使用分解大三和弦的三连音形式,在快速的借鉴拨弦乐器中使用的同音轮指技法的演奏中仿佛描绘了众多鸟儿争相啼叫,鸣叫声形成错落层叠的音响。

  第五段

  第五段一开始音乐素材承袭了第四段中的徵音———宫音的交替,接下来的音乐材料直接来源于第二段的结束部分。本段大量滑奏技法的演奏,并运用大跳进行,以及音区、音色上的变化对比、灵巧的装饰,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来自不同角落响起的鸟啼声,不同鸟叫声描绘了不同鸟儿的特征,器中高八度重复,意在渲染空谷回声的意境,并与引子主题形成遥相呼应。

  尾声

  尾声段落再现了第一段的开始部分,结束句再次使用了大三和弦的分解形式,速度渐慢,全曲在明快的音乐情绪中结束。

  刘天华《空山鸟语》乐曲社会影响

  1924年冬,《空山鸟语》一曲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师生音乐演奏会上初次演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誉满京华,名闻遐迩,久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1928年,《空山鸟语》定稿发表。1993年获中华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从刘天华先生的创作作品中也折射出了中西音乐结合观念的可行性与重要性。《空山鸟语》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明显领先于时代,借鉴很多新的创作手段和方法,追求作品的思想性。他极大地发掘了二胡的表现力,引入新的技巧、改革乐器、改进记谱方法等都对二胡演奏艺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将二胡从民间引入大学讲堂,建立二胡学科,倡导规范教学,对二胡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刘天华《空山鸟语》乐曲作者简介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猜你感兴趣:

1.空山鸟语二胡简谱

2.初二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同步复习题及答案

3.病中呤二胡曲谱

4.初三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题

5.良宵二胡简谱

1887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