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这本书的读书心得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复活心得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故事,小说的情节发展是这样的:聂赫留朵夫大学期间在大学期间是一个热诚、纯洁、朝气蓬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去拜访亲戚家遇见玛丝洛娃并在相处中爱上她。但在不久之后男主人公便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从此以后他过上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在这期间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从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生活。直到一次在法庭上,他遇到被告上法庭的玛丝洛娃,回想当年,良心发现,并渐渐从往日的堕落生活中走出来,摆脱陈旧的思想,使男女主人公在精神上的复活的这样一个事件,恢复了精神的人的主导与复活。
聂赫留朵夫应该属于思想觉悟较高的一类人了,在面对玛丝洛娃的悲惨生活,他敢于面对并承担自己犯下的错误,愿意奔走于洗刷玛丝洛娃的罪名的同时,还乐于给予其他人帮助,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整个社会的社会制度、法律和宗教的严重不公平、不人道的本质。(www.fwsir.Com)深刻理解到农民的悲惨命运是收到贵族阶级的压迫造成的,他的精神上的复活也是跟随着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而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把自己部分财产分给农民到后来把自己所有的土地归还农民,从自身做起,反抗社会的不公平与不人道的行为。
《复活》一书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下了很大功夫,栩栩如生的描写,使人物形象趋于饱满,给读者很大的视觉冲击,让我们不得不回归历史、正视历史,并结合历史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反馈现今社会,让我们正视社会的本质,找到正确的社会发展规律并遵循规律发展社会,不然将会使历史悲剧重演。同时也不断提醒着我们,社会现存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它有它存在的必要历史条件,当这个必要条件不复存在时,它的正确性、真理性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不能固守旧思想,真理的绝对性这个观点是相对的,我们只有不断在精神上有追求,追求在精神上的复活,才能克服社会现存的矛盾,循序渐进推动社会的进步。
心得体会
突然的心血来潮,读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为什么它能成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机构,腐朽的上流社会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监狱、苦难的农村。人性:上流社会的人性。在这环境下,堕落,昏睡。
聂赫留朵夫作为一名公爵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再正常不过了。精神的空虚使他无所作为。也许在他心底的深处有着一颗被深深隐藏的追求正义的种子。
年轻的时候他抱着“正义不允许土地私有”的观点把一块自己从长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如今继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弃产业,又不愿否定自己年轻时的观点。
年轻的时候他玩弄和抛弃了喀秋莎之后,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内疚。为了使自己快乐,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她,努力忘却。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内心深处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荡,自甘堕落之后。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陪审席上认出喀秋莎后如坐针毡,内心展开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斗争。
聂赫留朵夫精神上尽管还有健康的因素,“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常在他内心发生冲突,他还几次进行“灵魂的净化”。他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后,主动上监狱去求她宽恕,并愿意与其结婚,以此来赎罪,可他正真地觉醒了吗?
没有!在法庭上他心惊肉跳,并非因为谴责自己的可耻行为,而是担忧自己名誉扫地,“目前他说考虑的只是这事不能让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辩护人不要把这事和盘托出。”
但他又迈出了一大步,因为他鼓起了勇气去监狱里探望喀秋莎。这个充满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终于采取了切实的行动……
就在他见到多年未见的喀秋莎时,他还没有在内心承认自己的残酷卑鄙,而是居高临下地审视被他蹂躏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玛丝洛娃的精神完全觉醒下,他的心灵才受到正真地触动。“直到现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发觉自己罪孽深重……感觉到他害了她到什么地步。……以前聂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赏,连自己的忏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觉得这一切简直很可怕。”
聂赫留朵夫自此才开始正真觉醒,背离了上流社会:否定了贵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为平民奔波。
读书心得
复活,这个迄今为止科学还未攻下的难题,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同样的困难。
小说不短,给我的思考却很多。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不知怎的想起了这句话。马斯洛娃对妓女生活的“享受”,涅赫柳多夫的荒淫奢逸,都令人发指。可是,对他们却恨不起来,总觉得有种说不清的压抑在心头。无论是有悲惨遭遇的可怜善良的私生女,还是尽心尽力赎罪的公爵,还是那些被误判、重判的贫苦百姓和他们的家人,都有一种力量抓住我的心。
又是白夜,自然地光再长再亮,也遮不住世俗社会的黑暗。在涅赫柳多夫的眼里,自私自傲的上流阶级和困苦的贫民形成鲜明的对比。荒.唐的审判,肮脏残忍的监狱—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就是权贵们消遣逞威的游戏。陪审员们审理马斯洛娃的场景,和 《十二怒汉大审判》好像。不同的是,前者让无辜的人受苦,后者拯救了无辜幼小的命运。
关于监狱和犯人的描写真实得恶心又痛心,官员们的肥胖和奢华细致而贴切。与其说是对比,我更觉得是这样一幅并行不悖的画卷:画的底部是衣着褴褛的男女老少,他们都有蜷曲的身体和病态扭曲的脸,其中还有几个人带着脚镣和手铐,高傲地昂起头。画的中间是圣像—被弄脏的画工不好的圣像。圣像两边,是衣着华丽体态臃肿的贵族,他们的个个神采熠熠,相互谈笑风生地望着圣像上被官员和传教士簇拥的沙皇。沙皇威风凛凛,摆着青铜骑士的姿势傲视远方。我想象的画不能像小说那样生动地展现出暴风雨前的沙俄在专制下的黑暗,但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专横腐败的沙皇统治,困苦不堪的平民生活,大义凛然不惧牺牲的革命者。
正如之前看的名著,同样专制残暴不公的社会里,像涅赫柳多夫这样的贵族青年大都经历了纯洁又充满理想斗志的少年期和堕落的青年期,但是,有多少能在中年觉醒,在道德和精神中复活并付诸于行动呢呢?我仍困惑涅赫柳多夫的求婚是为了赎罪还是真爱,这之中有太多的动摇和神圣,马斯洛娃最终选择了西蒙松,摒弃了不堪回首的过去,是成全了公爵,还是成全了自己?或许都是吧。小说结尾涅赫柳多夫和马斯洛娃对宗教、社会都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都复活了,开始了新生活。
道德法制的衰败,人性就易缺失,就像有躯壳的死魂灵。而宗教信仰能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不信宗教不信神,又有什么能让我们的日益微弱的道德和精神素养复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