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
《追风筝的人》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下面是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追风筝的人》
最近几年确实很难完整而又快速地读完一部小说,不是因为自己无法集中精力来阅读,就是因为小说本身没有独特的吸引力,无病呻吟,不知所云。也难怪,在网络时代,快餐类的小说越来越泛滥,内容越来越肤浅,思想性就不可避免地一落千丈,让人难以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震动。阅读一部好的小说,仿佛成了一件难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追风筝的人》,其简洁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不忍释卷,一周之内就字斟句酌地读完了22万字,字里行间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让我掩卷深思。有人说,阅读一部好小说会余音绕梁,让人陷入到小说的情景中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这部小说后的几天时间里,我的思绪依然还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被故事深深地震撼了。
《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少爷出生在一个颇有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富人家庭,他与一起长大的仆人哈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善于追风筝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言听计从,宁愿自己受到伤害,也要拼死保护少爷。但是当哈桑受到强权的伤害时,阿米尔少爷却因懦弱害怕而逃避,背叛了两人之间纯真的友谊和兄弟之情。虽然心中充满了愧疚,但为了掩盖自己的心虚,阿米尔少爷将哈桑赶出了家门,从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见。阿米尔少爷举家迁往美国,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内心深处的愧疚越发不可收拾,尤其是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他的情绪几近崩溃的边缘。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虽然九死一生,也依然义无反顾。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复杂,平铺直叙而又纵横交错,轻描淡写却又引人入胜,从中能感到作者的举重若轻,也能感受到情节安排的游刃有余。小说对兄弟、父子、情侣、朋友乃至同乡的情感描写恰到好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小说仅仅是上述情节故事,可以算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却很难称得上优秀。而让小说增添厚度的是故事所发生的环境——动荡的阿富汗,政治博弈极其复杂,种族倾轧异常惨烈,先是苏联的入侵让人民流离失所,后有塔利班统治让百姓民不聊生,恶劣的环境极大地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和现实意义,也让主人公的赎罪之旅充满了艰辛和曲折,对主题的渲染大有裨益。作者也通过这部小说,将这样一个充满悲剧、梦魇和动荡的阿富汗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了解了阿富汗悲剧的根源,告诉世人一个真正的阿富汗,正如出生于阿富汗的美籍作者卡勒德·胡赛因所说:“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一部极具艺术性和文学性的政治史诗。
再回到故事中来,追风筝的人看似是指仆人哈桑,因为他是一个追风筝的好手,每次都能帮助阿米尔少爷追到风筝——在阿富汗,这种断线的风筝象征着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哈桑身上,展现出了质朴、忠诚、坚毅和勇敢的品质,这就是哈桑的风筝,不仅让主人公阿米尔少爷自愧不如,也让读者为之动容,当哈桑被种族主义者杀害在街头时,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痛涌上了心头,就像一件美好的东西被打破后带给人刹那间的思想空白,在阿富汗,现实就是这么残酷。透过哈桑的高贵品质,折射出的是阿米尔少爷心里的阴暗,阿米尔由于自己的懦弱、背叛、谎言而背负了羞耻、内疚、自责,虽然已经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也不得不重回依然动荡且处处充满危险的阿富汗,走上一条自我救赎之路,成为一个追风筝的人。
哈桑将风筝交到阿米尔的手中,知道真相的阿米尔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对哈桑越来越冷淡疏离,不仅如此,他还想将哈桑赶出家门,幻想哈桑的离开能够将自己的懦弱一起带走。
阿米尔将自己的手表放在哈桑的床上,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表,而善良的哈桑知道是阿米尔做的,怕他被父亲责骂,就承认是自己偷的,哈桑和他的爸爸心灰意冷的离开了那个家。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从此这对小伙伴形同陌路。“世界上的罪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的时候,就剥夺了别人得知真相的权利”阿米尔知道自己所犯的罪,就算多年后他与父亲搬到美国,成为一名作家,与往事再无牵绊,也难逃往事留下的阴影。直到阿米尔的叔叔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已经死在了塔利班的枪口下,只留下了一个儿子,阿米尔应该回去将自己的侄子带回,这是他唯一重新做回好人的路。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打动人心,让人震撼,大概是因为其能直指人性的深处,并折射出我们内心中的那个小我,那个背叛朋友的我、那个践踏亲情的我、那个不知感恩的我、那个自私自负的我……进而让我们深感自责和内疚,心中涌起了赎罪的冲动,也许人生就是在这样一种“犯错——救赎”的循环往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实现人性的升华。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可能因为自身所处的环境做过一些难以启齿的事。但是我们应该像阿米尔少爷那样,勇敢地透视心中的那个小我,勇敢地走上自我救赎之路,勇敢地去追逐心中的风筝。这与中国古语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只是中国贤人劝诫大家要自省、思过,避免下次再犯,而小说却鼓励我们不仅要勇敢地面对,还要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过错,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我的救赎。
优秀的作品总会给人向上的力量。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曾经的罪责,还要积极地放飞自己心中的风筝,使自己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让善良、正直、诚实、担当等优秀的品质在空中高高飘扬,让其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黏合剂和润滑油,让这个世界少一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多一些坦诚相待、真诚友善、互助互爱,让真善美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到处弥漫着爱的味道。
这部出版于2003年的小说,一上市就受到了热捧,大获好评,并被译为多国文字广为流传,2007年被拍成了同名电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一个同事递给我一本书说:“现在还看书吗?建议你看看这本《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著),看了才知道真正的阿富汗和阿富汗人。”于是我带着好奇心从这本小说走进了阿富汗和阿富汗人的世界。
荒凉的戈壁、起伏的山岳、繁华的街市、一望无边的枯树林、满天飘飞的风筝……两个男孩形影不离,勾肩搭背,打闹玩耍。他们一个是普什图族的富家少爷,叫阿米尔,一个是哈扎里族仆人阿里的孩子,叫哈桑。哈桑不爱说话,憨厚老实,他有生理缺陷,“嘴唇从中间裂开”,也许正是这一点加上他的身份,小主人并没有从内心喜欢他。但哈桑依然对主人忠心耿耿,每当那些邻居的孩子欺负他,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
喀布尔有个传统民俗:追风筝。放飞的风筝在空中追逐,孩子们施展技艺,尽力用玻璃线将别人的风筝线割断,然后追赶飘落的风筝作为战利品。有一天,当阿米尔追到战利品时,被阿塞夫三个恶棍围住索要,阿米尔很害怕,而身边的哈桑却猛然掏出弹弓对准高大的阿塞夫。弱者吓退了强者,卑微者保护了高贵者。
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再次到来。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幸运地赢得了风筝大赛的殊荣,当哈桑追到那只败落的蓝风筝,再次被那三个恶棍围堵,他遭到强暴。阿米尔目睹整个过程,不但没有施以援救,反而选择了逃离。哈桑为了小主人,独自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伤害,选择了沉默,隐忍。然而更大的伤害却是来自小主人阿米尔。他开始躲着哈桑,萌生了让哈桑离开庄园的想法,好为自己的懦弱无能寻求解脱。阿米尔把自己的手表放到哈桑床铺上,以此来证明哈桑是个盗窃犯。阿里无法忍受阿米尔对其儿子的诬蔑,为了尊严,他选择了离开。虽然阿米尔爸爸一再真诚的挽留,阿里还是决定带着哈桑离开了这个他们衣食所寄的庄园,连同他们两家四十年的友谊。
没有任何辩解,沉默,隐忍。读到这里,我感叹不已,也许这就是一个弱势者面对冤屈和不公所能作出的无奈回应。即便受到不公平对待,哈桑依然坚守着真诚与善良。他说过一句可以让人掉泪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又由此看到隐忍的内心却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唐代人李翱讲了一个寓言:说有两匹马并驾而行,一匹骏马,一匹瘦马。骏马仗着力量强大咬破瘦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瘦马若无其事,仍行走自如。骏马回家后却浑身颤抖,水草不沾。原来它因为咬了弱马而感到羞愧。瘦马在受侵犯时虽然没有还击,却产生了比体力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忍让可以感化卑劣,宽容可以唤醒良知。
作为一个富家少爷,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从最初开始便是矛盾着的,有着阶级意识的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永远只能是主仆关系,不能成为朋友。这,在阿米尔内心世界里一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他在没有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所以,他不会让哈桑在有客人的时候出现;所以,他很久很久不敢承认自己和哈桑的友谊。
然而,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是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他可以,为他,千千万万遍。只因,他是他的朋友,唯一的,最好的朋友。因此,他可以为他去捡风筝,哪怕是被人围追截堵,以致伤痕累累;他可以答应阿米尔任何要求,哪怕是受到父亲的责骂,亦一言不发;他可以承担阿米尔的栽赃陷害,受冤负罪,不吭一声;不管何种场景下,自始至终,千千万万遍。
多年以后,移居美国的阿米尔时刻为童年的无知卑劣之举感到忏悔,为了赎罪,他回到战难中的祖国,冒着危险要帮助哈桑。不幸的是,哈桑死在残暴的塔利班手里,他的妻子受到羞辱,他无力保护;沉默隐忍,最终还是没有让他平安度过余生,他与妻子双双结束了苦难的一生。这让阿米尔感到无限的感伤,哈桑的声音在他耳边一次次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而他为哈桑,兔唇的哈桑,那个为他追风筝的人,那个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保护了他的人做了什么呢?
然而,故事还有更让人惊讶的隐情。当父亲病逝,阿米尔从美国再回老家时,通过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得知,哈桑竟然与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原来让他倍感荣耀的父亲竟然偷了仆人阿里的妻子,阿里是不能生育的,他同阿米尔父亲一起守着这个秘密四十年!这是男人的奇耻大辱,阿里也默默地忍受着。埋藏了许多年的秘密被揭开了,我们对哈桑的同情又转向哈桑的“父亲”阿里身上。事实上,阿里的父母当年就是不幸双双被阿米尔的爷爷飞车撞死的,为了赎罪,阿里被他们领到家中成了仆人。就这样,这家三代地位低微的人默默地为他们的主人忍受着一切苦难和耻辱。
故事的尾声又有令人震撼的一幕。阿米尔为了心灵的救赎,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是,已堕落为塔利班的小头目阿塞夫把阿米尔和索拉博逼进一间屋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要与往日的仇敌了结恩怨,他声称双方只能有一人活着走出屋子。就在阿米尔的生命受到威胁时,阿塞夫惊讶地看到小小的索拉博有力拉开弹弓对准了他,一粒铜弹深深地钻进他的左眼。就像三十年前的哈桑保护主人一样,他的后代又以弱小之躯保护了别人。应该说,阿米尔是幸福的,有这样一家几代人忠心耿耿地保护着他,他曾经的卑劣受到宽容,他的良知被唤醒,他的心灵得到救赎,他追到了在他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做人应该要宽厚无私,正直善良。他终于明白了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理由。书的结局深情地写道:“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作家胡赛尼以温暖细腻的笔法揭示出人性的本质与心灵的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的笔又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唤醒我们对弱者的尊重,对一个苦难民族的敬畏。读完这本小说,我的耳畔时时响起那微弱而又高贵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书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