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宣传讲话稿 > 在练就过硬本领中担当时代重任思想三篇

在练就过硬本领中担当时代重任思想三篇

时间: 伯超0 分享

在练就过硬本领中担当时代重任思想三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福祉的康庄大道,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我”与“无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在佛家看来,“无我”是指世界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道家经典也有类似对“无我”的论述。《老子》有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另外,《庄子·逍遥游》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说法,与“无我”近似。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都是指破除自我执念、摒弃功名束缚,追求绝对自由、物我相忘的境界。

事实上,先秦儒家也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认为,这里的“毋”有误,应当依据《史记》中的记载作“无”,因为“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这样看来,“毋我”即是“无我”。《论语》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能够杜绝四事:凭空臆测、武断绝对、固执拘泥、自以为是。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了张载的观点“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因为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则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范仲淹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无我”的人格境界。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过先贤的一个观点:“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他将读书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富贵、志于功名和志于道德。宋儒程明道有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八个字概括最高明的君子之学。

“我”与“无我”是何关系?曾国藩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立”“达”二字的理解是:“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类似的,“有我”则立,立志、立得住;“无我”则达,通达、行得通。“有我”好比是圆心,“无我”好比是半径,画出来的圆有多大,就看我们立的志向是否坚定、圆心是否牢靠,就看我们的境界格局有多大、能够把握的舞台有多大。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野下“我”与“无我”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包括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两个部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协同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这是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使命。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写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立志“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青年马克思版本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1951年7月,毛泽东在与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同学谈话时,说到1912年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经历,坦言当时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震撼之余不禁感叹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产生了通过革命来改变社会的使命感,从而“下定这样的决心:我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正因为共产党人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其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担当有为是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宁静淡泊是积极改造主观世界。前者要求我们效法乾道,自强不息;后者要求我们效法坤道,厚德载物。“我”与“无我”的辩证统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它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新时代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二者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缺一不可。“功成必定有我”则敢于担当,“功成不必在我”则不计名利,二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统一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之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短短八个字,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有机统一,真理靠人格力量增其光辉,人格靠真理力量把其航向。如果用杠杆原理来类比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话,前者如重力,后者如力臂。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杠杆的力臂越长,撬动真理的力量也就越大,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恩格斯也曾经说过,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有我”之担当、“无我”之境界,可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人格力量的两大支点。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人格的鲜明价值指向。“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就能自觉把精力最大限度地用来为国家和人民勤奋工作,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去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可谓是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生动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搞新民主主义进而搞社会主义,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就是要不踩红线、不越底线,这是第一重境界;“先公后私”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第二重境界;“公而忘私”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第三重境界;“大公无私”就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最高境界。这四重境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升人生境界指明了方向,也为达到“无我”的精神状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思想宣传范文】二

  知行观,或者说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尚书》就将知和行并提,指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也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思考知行关系。到了明代,“知行合一”成为陆王心学的重要哲学观念。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知行关系的探讨主要在人文道德领域展开,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强调知行合一。今天,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如何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要求自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面临如何处理好理论认识与具体实践的关系问题。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撰写的重要著作《实践论》,其副标题即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色与中国传统“知行合一”思想有机统一、高度结合了起来。从“行”产生“知”,从“知”回到“行”,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环节。因此,知和行、认识和实践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深层次矛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知行合一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处理好二者关系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知行合一,对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作出新的阐释,使其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做到知行合一。他深刻指出,学习理论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知和行如何合一?习近平同志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他进一步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

  做到知行合一,要坚持以知促行。只有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坚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才能在行动上敢于担当、奋勇搏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员、干部要做到以知促行,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系统学、跟进学、联系实际学,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

  做到知行合一,还要坚持以行促知。思想的力量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发挥出来,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创造奇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党员、干部应深刻认识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实干才能成就事业,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努力做实。党员、干部要敢扛事、愿做事、能干事,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随着实践的深入,党员、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就会有更深入的体悟,从而达到以行促知。

  【思想宣传范文】三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一个政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关键要看其与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党将人民作为“源”和“本”,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我们党从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8900多万名党员,成为一个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根本上说,我们党的理论就是为了人民的理论,我们党的路线就是为了人民的路线,我们党的实践就是为了人民的实践。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说的就是这个根本道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始终不要忘了人民,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倾听人民呼声,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认识得如此深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理论发展得如此完备。我们党的党章明确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倾听人民呼声、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发表了大量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是作出许多重要论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决定了我们党在执政中始终守住一条根本底线,那就是绝不允许脱离群众。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把党员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把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看作是根本政治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党都要求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对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出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关心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我们党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解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从作风建设入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取得重大成果。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因为有人民之“源”,所以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青春活力;因为有人民之“本”,所以中国共产党终成参天大树。守好这个“源”和“本”,人民就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6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