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宣传讲话稿 > 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范文

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 伯超4585 分享

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范文

有时思想的复杂,常源自人际的繁杂。路本平坦少荆棘,人为障碍迷离多。人生本在苦海游,修得清净享真乐。人生总是苦多于乐,所以幸福才弥足珍贵。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战略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强调立足根本、全局和长远把握各种关系并制定战略策略,构成了战略思维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思维从战略的高度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战略思维,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鲜明标识,也是我们党历来重视的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战略思维提到“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的高度,深刻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谋划事业、推进工作,不断提升战略思维的能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思想线索。事实充分证明,战略思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迈上新台阶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明确笃定的战略目标

战略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战略目标,即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总体目标和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的长远目标。对于治国理政而言,战略目标构成了战略思想得以有效施展的认识前提。我们党的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和笃定,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最伟大的梦想。

之所以说这一战略目标明确,是因为它包含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两个基本维度。其中,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规定了治国理政的美好愿景和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规定了通往目标的路径和方法。围绕中国梦这个总目标,我们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本身既是宏伟的战略目标,同时又构成了中国梦的两个阶段性目标,是对长远目标条理清晰的细化和分解。党的十九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又对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使得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加具体的时间表和清晰的路线图。

之所以说这一战略目标笃定,是因为它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目标内核,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战略方向,从根本上规定了治国理政的战略定位、战略使命、战略愿景。

统筹协调的战略部署

明确了战略目标,就要筹划战略部署。战略部署是围绕战略目标制定的总体性战略安排,它既包括对战略实施领域的规定,也包括对战略推进方式的谋划,是关于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的整体方案。在战略部署上,我们党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顶层设计。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战略实施领域的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只有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产生综合效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尤其是在改革涉入深水区的今天,任何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全面考量、协调推进,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使改革形成合力,而不能畸轻畸重、单刀突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战略推进方式的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四个有力抓手,聚焦重点领域,既重视发挥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同时重视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法治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由此可见,无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贯穿着整体观、系统观和全局观,既注重整体推进又强调重点突破,典型地体现了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的战略思维。

与时俱进的战略理念

战略理念是战略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贯穿于战略活动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任何战略活动的背后一定是以深层次的价值理念为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部署的落实,必须以相应的战略理念配合。对于治国理政而言,最重要的战略理念就是发展理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名言“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来深刻阐述,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我们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围绕这五个关键词进行了一系列政策部署。例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就从“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几十大类、上百条政策举措。针对发展质量较低和动力不足问题,新发展理念强调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针对区域、城乡、产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理念强调下好全国“一盘棋”;针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和局部利益的问题,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牢固树立将环境视为民生、绿水青山视为“金山银山”的长远观和整体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针对开放格局不全面和开放水平不高的问题,开放发展理念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提供中国方案;针对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性仍有待提高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推动改革成果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由此可见,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的,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特征,其核心要义就是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这一与时俱进的战略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抓铁有痕的战略执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战略执行就是将战略规划落实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确保其实现的过程。治国理政不是纸上谈兵,再美好的蓝图愿景、再周密的战略规划,都需要高效的执行能力才能落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战略的执行和战略规划的落实,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出现“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层层抓落实”“一项一项抓落实”“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抓下去”等提法。

我们党对于战略执行能力的提升是从制度和人事两方面着手的。在制度方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科学配置权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专项督查等各种形式的过程性监管、严格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建立健全奖优惩劣的制度等举措。在人事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是对战略目标的自信、意志和毅力,是战略实施的动力源泉。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等错综复杂形势,只有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才能头脑清醒、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否则就容易一叶障目、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甚至随波逐流、进退失据。

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思维特征,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出现的三个高频词——信仰、信念和信心之中。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保持战略定力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因为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其次,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战略定力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作为凝聚共识的旗帜已经渗透进战略定力之中,并成为保持战略定力的重要力量源泉。最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是战略定力的核心内容和直接表达,它集中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中。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等学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必须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内涵,探析意识形态工作的互动性、融合性和实效性,把握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互动性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互动性。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牢牢把握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放眼大局,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增强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与民心工作的互动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校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熏陶,营造美好精神家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融合性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现实之上的观念体系,并非空洞虚无,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向性,需要与现实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拓展融合方式。要强化正面引导,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抓住重点领域,加强教材建设使用管理、阵地建设管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影响。要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培育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学生培养成“有德有才”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构建融合机制。要在党委集体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积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协同促进制度,推行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制度。

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新时代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巩固和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多措并举、标本兼治,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好方向。在高校发展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意识,抓好大事,管好干部,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之中。把握住红线、主线与底线,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引导和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断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驾驭能力。

抓好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重要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构建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载体。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积极培育学校精神,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有效发挥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要发挥文化领域各种媒介的综合作用,开展寓教于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守好阵地。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教材编写,奠定意识形态教育主旋律,创新教材编写形式。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推动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系统教学、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要用好网络平台,净化意识形态教育“微”空间,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要完善校园网络监管机制,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畅通沟通渠道,增强舆情信息监测深度和广度。要借力讲座论坛,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形式,严格人文讲座论坛的管理。

带好队伍。要重视党政团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习调研,针对突出问题建言献策,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建立日常检查机制,及时扶正纠偏。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问题意识导向教育,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使其成为崇高理想的引领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高尚品德的示范者。要加强社科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国情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思想宣传范文】三

我在几年前去美国时,听到很多美国学者评价说,近几十年中国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的巨大进步和影响力。这是从国外学者视角看到的改革开放。为什么中国能够一直做正确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领导,关键在党的领导的成功;今后要保证中国持续做正确的事情,关键依然是党的领导,关键在党的领导的更大的成功。因此,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是对党的领导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所谓党的全面领导是指,党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肩负全面领导责任,要从过去不够全面、不够集中统一、不够有力的领导,走向全面的、集中统一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澄清几种误识。

一是不能把党的全面领导视为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一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就是回到了极“左”的领导方式,就是决策随意、用权任性。这是对党的全面领导的极大误解。相反,党的全面领导对科学领导、科学决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即要求党的领导理念必须更加先进,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更加科学,要求党的领导绩效更加卓越,要求党领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更高、能力更强。

二是不能把党的领导简单等同于管理。现代领导科学把领导与管理作了清晰的划界,即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情,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党的强大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提升,应该是党更善于用非权力领导力去驾驭和升华权力领导力的本领的提升。因此,新时代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和党领导一切,绝不是要党包打天下,要党包办包揽一切,更不是要党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而是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当家作主。所以,一定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决不能因为担心党包揽一切就否定党领导一切,决不能因为担心代替人民当家作主就不再去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这在逻辑和法理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更是有害的。

三是不能把党的领导方式等同于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党在建党80周年之际提出两个历史方位转变的命题以后,一些人把“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成了一个在全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党”,简单化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这一文字的简化带来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糊涂认识。首先是去革命化,即越来越对革命缺乏敬畏感,否定革命的价值和精神,否定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其次是去领导化,仅从执政角度理解党的执政方式而忽视党对政权的领导,通过强调执政党建设和执政规律,否定领导党的提法,否定党的领导规律和领导党建设的价值意义。新时代我们党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克服这种非此即彼的片面性,而同时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使党的全面领导的过程,成为党更自觉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实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保证党对政权的高效领导,这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制度上实现“依法治国”的原则,以保证党对政权的有效运作,这是党能够领导和善于领导的基本保证。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着力从三大维度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自觉筑牢精神之基,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我们党擘画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和发展点亮了指路明灯,为如火如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时至今日,它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新时代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必须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一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能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非凡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信仰之光不灭,精神之炬不熄。新时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要发自内心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原原本本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新的实践;就要深刻懂得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彻底厘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就要深刻认识只有扎根于中国大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2、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直到今天,它依然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行动纲领和崇高理想。新时代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必须始终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19世纪中叶,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它所追求的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平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等价值追求,始终占据着人类道义的制高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发展,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真理性、现实性。

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个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近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经受住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关键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革命理想高于天。新时代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要精研弄通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要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既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信“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矢志不渝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切实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转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3、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现形态,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时代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必须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理论科学、制度优越、文化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社会主义中国绽现出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好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就要直面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一以贯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以贯之保持坚如磐石的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以贯之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质不走样;一以贯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坚定“四个自信”,并不是说要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要通过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充满旺盛生命力,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更加坚定、更加深沉、更加持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就难以正确认识中国。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讲透彻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进而更加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热门文章

68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