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四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四篇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把党性与人民性贯穿于思想政治建设全过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核心特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指示,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对事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特征。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坚持党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品格,是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党性与人民性贯穿于思想政治建设全过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核心特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指示,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努力。
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离开了党性,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方向;离开了人民性,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动力和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就是要坚持讲政治,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站在党的立场上,才能更好、更全面反映人民愿望,消除人们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与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环境和使命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适应时代特点,不断改进创新,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威力。要从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等方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保持敏锐性和开放度,勇于打破陈旧观念束缚和习惯思维定式,自觉把思想理念从不适应时代要求、不利于工作发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使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环境、思想舆论格局、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变化,要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手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船和桥,手段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基层工作不断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旺盛活力之源。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基层工作创新当作一项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壮大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发展、整体推进。
坚持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既注重理论的深刻系统,又体现理论的务实科学,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着眼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着眼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网络政治工作、开展作风纪律教育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根据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方法,即: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做工作、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宣传典型与以身作则相结合等。
坚持把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其他工作统一起来,既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又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项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政治与经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在的规律要求,又符合新时代党的工作的现实需要,从而体现了系统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坚持实践性与战斗性的统一
坚持实践观点和问题导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根本特征。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切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脉搏,深入研究和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及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政治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思想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对党内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斗争精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贴时代发展,强化问题意识,通过不断研究解决矛盾问题,做好正面引导、解疑释惑工作,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群众性与示范性的统一
坚持群众性与示范性的统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显著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贯彻和体现。思想政治工作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引导和激励群众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这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政治工作是群众性工作,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定地相信和依靠广大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动员和引导群众人人都来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思想政治工作靠什么吸引群众、凝聚人心?归根到底,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领导干部是群众的榜样,基层干部群众往往从领导干部言行中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使命新要求,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个基本原则,从领导干部抓起,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以领导干部的言行影响带动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十九大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今天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必须把这一问题放到“党的全面领导”视阈下去思考和探索。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这里,只是提出这个问题,并建议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下展开深入的研究。
从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谈起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根据十九大的战略部署通过的《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以及相配套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强调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今天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最好的研究案例,就是正在进行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这里,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党中央强调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不是别的,就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所以会成为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首先是由我们的制度特点所决定的。如果要对中外制度进行比较,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特点,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这是第一条。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是贯彻和落实这一基本方略的重大举措。
第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所以会成为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方向:一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三是满足13亿多中国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需要;四是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由党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比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和山区发展的不充分。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432元。到2017年,农村地区还有贫困人口3046万人。这就不仅需要完善市场经济,加快城乡特别是农村发展,更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特别是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全面领导来协调中央和地方、城市和乡村、地区和地区等各方力量来支持乡村振兴,加大农村精准扶贫、深度脱贫力度。在中国,能够统筹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唯一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单靠农村的自我奋斗,单靠市场经济的力量,这样复杂的问题是根本解决不了的。
第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所以会成为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同时是因为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党和国家机构,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动的新情况。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经济基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信息化造就的巨大生产力已经把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已经形成。为适应并推进这样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党中央已经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工作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已经确立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要求。但是,我们在一些领域的工作常常遇到部门利益的藩篱、多头管理的制约、上下事权的不协调,政策落不实、工作推不动、局面打不开等情况。这就是党中央在《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的两个“还不完全适应”:当前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要解决这两个“还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因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为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所以会成为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还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有长远的体制机制安排。党的十九大的一个亮点,就是作出了一个长远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目前存在的职责缺位和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明显还不适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迫切需要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过程中形成能够适应中国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五,应该看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是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而且是实现这场伟大变革的根本保证。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属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范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部门已经进行了4次机构改革,国务院部门进行了7次机构改革。这一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党、人大、政府、政协、司法、事业单位、群团、社会组织以及跨军地等众多方面,涉及部门之多、职能调整之大、影响面之广,可谓“前所未有”。要顺利完成这样的改革,必须有党的强有力的全面领导。
这里,必须澄清的是,党中央的这一举措和邓小平当年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精神是一致的。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提出党和国家制度改革的构想时,明确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他还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
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的“全面领导”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内涵和外延,党的文献早有论述。如:“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懂得了“党的领导”是什么,也就懂得了“党的领导力”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视阈下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制度运行力。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因此,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或全面领导力,归根到底,讲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力。坚持这个制度、运行好这个制度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或者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力。制度运行得好,领导力就强;反之,领导力就弱。
二是战略决策力。擅长战略思考、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点和优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首先体现在对党和国家的发展进行战略决策,包括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等。因此,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或全面领导力,从根本上说,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策力。
三是社会动员力。由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执政党,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要派出一批干部去执政,而且要通过党自己的组织系统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动员全党的力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来实现党提出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这种社会动员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或全面领导力的重要特点。
四是资源配置力。中国共产党不仅擅长社会动员,而且擅长资源配置。如在人才资源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广揽英才,凝聚人才,重视发挥人才的长处,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是统筹协调力。过去40年改革开放,我们围绕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以“分权”为重点,经过党政职能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分出了执政党、政权 (包括政府) 、市场 (包括企业) 、社会 (包括社会组织等) 四个元素。现在的任务是在“分”的基础上把这四个元素整合为一个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这是一个由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政权机构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等) 、市场 (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社会 (包括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 三个元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各司其职而又相互支持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这个治理体系和西方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要发挥全面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种新的领导方式,协调同级各级组织,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国家治理体系,既不同于原来的全能型国家治理体系,又不同于自由放任型或现代威权型国家治理体系,而是一个民主集中型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由此也决定了统筹协调力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六是组织保障力。中国共产党章程就强调每一个党员都要编入一个党支部,既接受组织教育,又接受组织监督。健全的组织力,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中曾经出现过涣散党的组织以致政治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以政治建设统领组织建设,增强了党的组织性和组织力。这种组织力,既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领导力的基本保证,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不能离开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保障力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里提出讨论的六个方面的领导力,是党的全面领导视阈下的主要领导力。这六个领导力只是一种探索,而不是定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提升党的全面领导力
应该看到,在我们要建构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党的全面领导是不同于过去那种以高度集权的方式对政权、市场、社会实行的“包办一切”的领导。这是一种全新的领导体制。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为此,就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领导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是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来领导的,执行的是人民的意志。也就是说,这种“全面领导”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当然,广大领导干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要懂得“权为民所赋”,二要坚持“权为民所用”。
第二,坚持以法治为基础的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姊妹篇”来对待,就是认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应该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紧密结合、内在统一的。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仅在领导的行为上要“依法”,对领导及其行为的监督也要“依法”。换言之,我们所讲的全面领导就是全面依法领导。
第三,坚持以德治为保障的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因此,他一再强调,“依法治国”要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思想。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时候,也要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尤其要在全党首先在领导干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这样说,领导的权力越大,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约束也要越大,这样才能确保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坚持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运行机制的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告诉我们,党委包办一切的领导是错误的,削弱甚至放弃党的领导也是完全错误的。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党委在同级机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原则和领导机制。这是我们既可以对政权 (包括人大和政府等) 、市场 (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社会 (包括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 实行全面领导,而又不走过去“包办一切”领导体制老路的最佳选择。
第五,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保证正确方向的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伟大革命精神的党,今天,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仅要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还要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自觉地革自己身上污泥浊水的“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进行“自我革命”的思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也是确保党在实行全面领导时防止公权私用等腐败现象的蔓延、始终坚持正确用权方向的有力举措。
我们始终认为,能否充分发挥我们制度的优势,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自我革新精神、自我净化功能的党,能够主动适应实践和时代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那些妄图唱衰中国的人,看不到中国共产党特质和优点,一叶障目,必定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来增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党的领导力,有效地实施党对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领导。
【思想宣传范文】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国人熟知的名句,它出自儒家经典《大学》。“日新”的说法出现后,后世思想家不断阐发,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宋代张载对“日新”的解释是:“富有者,大无外也;日新者,久无穷也。”认为只有“日新”,事物的发展才没有穷尽。他进一步指出:“日新,悠久无疆之道与”,将“日新”视为事物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穷尽的普遍规律。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把天地的发展归纳为“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强调顺应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变化而不断进步,如果因循守旧就会导致退步甚至消亡。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日新”意为永不停息地自我革新。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在世界观层面,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另一层是在方法论层面,为适应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奋斗创造,这样才能追赶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动文明发展进步。反之,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就会被时代抛弃。
经过长期发展,“日新”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元素,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个人、民族、国家发挥着独特作用。处于顺境之时,“日新”精神能够提醒人们保持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处于逆境之时,“日新”精神可以激发人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不断克服困难、阔步前进。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国人民崇尚进取、推陈出新、不懈奋斗,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深重灾难中。无数有识之士主张以新学取代旧学、以新政取代旧政、以维新和革命改变旧体制,以挽救民族危亡、扭转中国命运。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历经艰苦奋斗、不懈前进,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40年前,中国共产党又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更加昂扬自信。中国共产党这种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中“日新”精神的传承和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生产力的活力正是在生产关系不断变革、不断更新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焕发出蓬勃生机,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更多不易跨越的礁石和险滩。这个时候,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应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日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不懈奋斗。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需要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需要自身努力和组织培养。如同树木生长需要修枝剪叶、驱虫防病,干部要成长为栋梁之材,组织监督同样不可或缺。因此,好干部靠组织培养也需组织监督。
牢记好干部的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好干部标准作出阐释:“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经常检查和弥补自身不足。特别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加强道德修养、严守党的纪律等方面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要求。
这些要求,始终坚持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价值底色,始终贯穿了德才兼备的价值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们要对标要求,结合自己的岗位实际,真正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好干部要靠组织培养
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干部自身要不懈努力,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成长为一个好干部,离不开组织的精心培养。严密的组织性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一方面,只有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切实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培育出来、选拔上来、使用起来,建成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干部培训体系,坚持致力于培养素养更深、水平更高、眼界更广、本领更强的党员干部,输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因此,干部在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加强实践。组织要积极为干部实践锻炼搭建平台,引导干部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苦、困难大、矛盾多、任务重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同时,组织也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
培养选拔一定数量规模的优秀年轻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优秀年轻干部既要数量充足,又要质量优良。各地区各部门要着眼近期需求和长远战略需要,培养选拔一定数量规模的优秀年轻干部。他要求,“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对党忠诚”“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注意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同时,组织部门也要有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让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
好干部更需组织监督
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干部培养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算政治账、社会账、民意账。在群众眼中,干部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表。组织上把干部安排在某一个岗位,干部干得好,群众对党和政府就会多一分信任和支持;如果干得不好,就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里的公信力。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权力有导致腐败的倾向,但权力不必然导致腐败的结果,权力只有在失去约束时,才会为所欲为,导致腐败。因此,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权力服务人民。要加强监督,不断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巡视监督,形成对领导干部的严格约束,保证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组建监察委员会,实现了“用纪律管全党、用法律管全体”,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干部队伍建设更有理想、更有力量、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