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那么鼻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什么呢?下面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鼻炎的症状:
1、头痛、头昏 由于鼻甲的萎缩,使得额鼻腔缺乏调温保温的作用,吸入冷空气后,会刺激到鼻腔粘膜,以及脓痂的刺激,皆可致头痛、头昏,这样就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这是鼻炎的典型症状之一。
2、鼻及鼻咽部干燥感 鼻炎患者常常会感觉到鼻及鼻咽部有干燥感,这是由于鼻粘膜的腺体的萎缩,导致分泌物的减少。如果鼻内分泌物呈块状、管筒状放入脓痂,这样患者就不易擤出,用力擤出干痂时,可能有少量鼻出血,这就是鼻腔粘膜发生破损,以致流血。
3、鼻塞 鼻塞也是鼻炎的症状中比较常见的,一般表现为脓痂堵塞鼻腔,可致鼻塞,这样就可能影响患者的嗅觉。或因鼻粘膜的神经感觉迟钝,即使取除脓痂,空气通过亦不易觉察,而误认为鼻塞。出现嗅觉障碍,嗅觉多减退或消失,这是由于嗅区粘膜萎缩或干痂阻塞引起。
4、慢性单纯性鼻炎:是慢性鼻炎的发病初始,表现为鼻粘膜的慢性充血肿胀;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嗅觉可能有障碍,但不严重;讲话时可能带有鼻音,也不很显着;多涕:常为粘液性或粘脓性偶呈脓性脓性者多于继发性感染后出现。
5、慢性肥厚性鼻炎:表现为伴有少量鼻涕,多呈粘性,白色或兼微黄;持续性鼻塞或渐进性鼻塞;多伴有明显的嗅觉减退、明显的讲话带鼻音,或者引起头痛。
6、慢性干燥性鼻炎:表现为鼻内发干,鼻腔分泌物减少,发痒、灼热感,常诱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觉一般不减退。
鼻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去除病因。改善环境条件,降尘、降温、通风等;避免高温、干燥,避免粉尘和有害物质吸入;加强个人保护,如戴口罩,冲洗鼻腔等措施。
2、西药治疗
1适当补充维生素:内服鱼肝油丸,每次2丸,每日3次;维生素Bz,每次10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C,每次1克,每日3次;维生素K3每次2片,每日3次
2洗鼻:鼻部可用如温生理盐水1%-3%碳酸氢钠液灌洗,以清除鼻腔痂皮,保持鼻黏膜湿润。
3鼻内用药:鼻内滴用生理盐水、5%葡萄糖盐水、25%葡萄糖甘油、复方薄荷油、液状石蜡;或用无刺激性抗生素软膏局部涂布。
黏膜浅糜烂、溃疡或出血区可用10%~20%硝酸银烧灼止血。
注意:禁用鼻血管收缩药。
3、中药治疗
1燥邪伤鼻证:治宜清燥宣肺,养阴生津。方用清燥救肺汤。
2阴虚鼻窍失濡证:治宜养阴润燥,活血固肺。方用百合固金汤。
3气虚鼻窍失养证:治宜健脾益气,升清润燥。方用-补中益气汤。
4脾胃郁热证:治宜清解肺胃,生津润燥。方用加味升葛汤。
鼻炎并非小事,所以不能置之不理,如果鼻炎久治不愈恶化,往往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者还可以引起脑梗塞、高血压、突发性心脏病等问题,更有甚者还有恶化的可能。
1、如果儿童慢性鼻炎的治疗不及时,要考虑有没有出现并发症。儿童鼻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腺样体炎、中耳炎、鼻窦炎、咽炎和支气管炎。由于儿童鼻炎时鼻腔炎性刺激容易引起儿童急性腺样体炎,长期炎性刺激又会导致腺样体肥大;鼻腔借鼻窦开口和咽鼓管分别与鼻窦及中耳道相通
2、手术疗法:因为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而造成鼻腔通气欠佳者,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厚,鼻息肉等,需要手术治疗来改善症状,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下鼻甲部分切除、下鼻甲骨折外移术、鼻内镜下微波射频消融术治疗、鼻息肉摘除、鼻窦开放术等,均能有效缓解相关鼻塞、流涕、鼻痒等症状。
3、内服药物治疗:通过药物内服进入胃肠消化吸收,药效分散,往往见效缓慢,治疗周期漫长,花费大,而且药物残渣滞留体内,对肝、肾等脏腑危害极大;这种鼻炎的治疗较为传统。
避免与变应原接触:找出致病的变应原后,应设法避免接触或食用,如撤掉地毯、不穿羽绒服或铺垫羽绒褥子等。但也有些变应原不易避免,如花粉季节飘散于空中的大量花粉,常年存在于室内的尘螨、真菌等。
免疫疗法:亦称特异性脱敏疗法,用相应的变应原浸液,以低浓度开始少量皮下注射,逐渐增加浓度和剂量,经数月治疗后可改为维持量,经此法治疗的病人体内产生大量特IgG封闭抗体,可阴断变应原与IgE抗体结合,降低介质细胞敏感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该疗法存在以下问题:
1变应原浸液包含成分复杂,包括变应原、非过敏性和毒性蛋白及其他成分。患者对生活中的过敏原多种多样,所以此类治疗只对有明确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有效,难以解决所有过敏原问题。
2由于过敏原浸液难以标准化,使用中很难确定有效的治疗剂量,低剂量无效,而剂量过高又可能引起患者不能接受的全身反应,长期使用易导致严重的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甚至带来生命危险,国外学者Bernstein统计出在1990-2001年这12年间,北美地区共有41人死于免疫治疗和皮肤试验,出现致死性不良反应的几率为1/2540000注射人次,在家中和不具备抢救条件的非正规医疗场所进行免疫治疗是危险的。因此,过敏性鼻炎患者尽量采用其他疗法,慎用免疫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