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在酒楼上导学案

在酒楼上导学案

时间: 慧珍791 分享

在酒楼上导学案

  在酒楼上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想要去了解吗?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在酒楼上》导学案,欢迎阅读!

  《在酒楼上》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阅读小说,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2.在阅读中,注意小说和生活的关系,注意作品是如何反映社会问题,如何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注意作家如何在创作中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

  3.在阅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感受作品,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作家的基本立场

  二、资料链接

  1.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另有代表作中篇《阿Q正传》一生创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近20本另有文化论著等

  《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于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2.“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8226;通讯》)显然,他是把知识分子视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从《在酒楼上》的艺术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要求出发的对于知识分子的热望在鲁迅看来,吕纬甫在新旧之争中,不再坚持鲜明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唐,那实在太令人失望,也实在太不足为训了

  3.鲁迅的彷徨——读《在酒楼上》有感

  从古至今,当一个人在中国被称为伟人,那他就代表着毫无瑕疵,正义凛然,而鲁迅便是很典型的例子只是人无完人,哪有一个人会毫无缺点?在我们从小开始知道鲁迅起,我们便被灌输“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生坚定不移为革命而奋斗”“他弃医从文,为中国的独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这一系列对鲁迅的赞美之词,但这些并不是真实的鲁迅,鲁迅也有疲惫茫然的时候,他也会有彷徨的时候,最好的证明便是《在酒楼上》,这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在酒楼上》简单看来是“我”停留在故乡旁的S城时,与曾经的同事吕纬甫相遇后进行一番谈话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吕纬甫则被视为一个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的:当年他,吕纬甫,是一个反抗者,现在他转了一圈回来了,背离了原来的理想,即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与不彻底性但从我的个人感受而言,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在我看来,文章中的“我”与吕纬甫其实都是鲁迅的化身,只是“我”的生活更贴近当时鲁迅的生活状态,“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革命者,一个游子,当“我”在故乡之外时觉得茫然不知所属,本以为回到故乡会能找回自己的归属,但相同的感觉却依然存在着,顿时不知这广阔的世界哪里是“我”可以扎根的地方面对周围的美丽景色,“我”只能做一个“看客”,却无法做它们的拥有者,无法自豪地说出“这便是我的家乡的美景”从文章的“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这句话我们便可以感受到这种苦闷的心情

  与此同时,吕纬甫作为一个“失意”的知识分子出现了可是很奇妙的是鲁迅先生在“他”身上赋予了自己的样貌:“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跟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从这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很典型的落魄知识分子形象,但吕纬甫又绝不是一般知识分子的那种颓废,他的身上还保留着他特有的摄人的气魄,只是他放弃了他的革命目标,所以他隐藏起了他内心那股革命知识阶层所具有的觉醒的气息,他麻醉着自己让自己放弃革命

  而吕纬甫当时的生活并非浑浑噩噩可以概括的,准确的说来,吕纬甫是对革命事业失望后压抑着自己的革命意识,放松麻醉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市民过着平淡的生活,但还是在世俗生活中保有自己的思维与见解,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在我看来吕纬甫所过的生活应该是人到中年的鲁迅所希望拥有的一种看似乏味却平稳安定的生活

  因此,鲁迅也只是凡人,他也会彷徨迷茫,只是他能够及时的冷静下来与并做出适合自己的抉择一个不会犹豫,不会彷徨的人是不实际也不可能存在的,每次的彷徨实际是人生的每一次转机,而鲁迅的彷徨成就了《在酒楼上》这篇佳作,也成就了鲁迅

  三、阅读导航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皑皑(ái)浸痕(zì)木棂(líng)呷一口酒(xiā)踌躇(chóuchú)堂倌(guān)圹穴(kuàng)送殓(liàn)阔绰(chuò)诳(kuáng)

  2.理清小说情节

  小说共49小节,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回乡无聊去酒店

  第二部分(8—21)巧遇朋友吕纬甫

  第三部分(22—48)听吕纬甫叙说三件事

  第四部分(49)分手

  (二)复读文本,局部探究

  3.11小节的肖像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可见出人物怎样的精神状态?

  作品11小节中偶一闪现的肖像描写也颇耐人咀嚼

  此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过去与现在,“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中的“也”含意丰富同样的乱蓬蓬却有不同的原因过去是“敏捷精悍“的青年无暇顾及小节,可看出积极进取、参与变革的青春活力、意气风发;现在则是“模模糊糊、敷敷衍衍”的吕纬甫无心顾及小节的结果,可看出百无聊赖、人生失意的消极颓唐说明人物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找出语言描写的片段,分析人物形象

  (1)第19段的“圆圈理论”,并且怎样理解?

  吕纬甫的这番自述在自嘲中含有一种清醒地认识,认识到自己变化的荒.唐可笑,更认识到这种变化的不可避免

  (2)第26段的以前的“宏图伟愿”,并且怎样理解?

  这种对自我悲剧人生的清醒认识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也使其身上的悲剧意味更加浓重,而知识分子内心软弱的一面也在不经意间自然表露出来

  (3)第40段的教书生涯,并理解

  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违心教些充满封建毒素的东西他由一个激进者退化为一个落荒着

  (4)第47段的不知出路,并理解

  对现实人生的失意让其内心充满失望,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

  5.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8段,“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作用:现在“迂缓”,以前“敏捷精悍”,外在动作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人物内心的颓废引人思考让其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即作品主题

  6.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17段和第19段,“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他一手擎着烟卷,一支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作用:写出了人物行动迟缓,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似乎往事不堪回首与以前的活泼、充满生气全然不同甚至在外省谋生做的事情恰恰是年轻时致力反对、变革的事情

  7.吕纬甫回乡做了哪两件事情,又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回乡一是为给小弟迁坟,二是给邻居女孩顺姑送两朵剪绒花表现出他具有浓浓的人情味以及对生命的眷顾之情

  8.作者笔下的吕纬甫是个怎样的形象

  吕纬甫早年是一个敏捷精悍、热衷改革、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但是现实改变了他,为了养家糊口,他变成了一个精神呆滞、恍恍惚惚、敷衍了事、随波逐流、妥协屈服、丧失自我的沉沦者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且为人诚恳实在的人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上,我们依次看到的是热血的吕纬甫,无聊的吕纬甫,迷惘的吕纬甫

  9.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①第2段“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作用:这些景致与人物懒散怀旧的心绪、消沉落寞的情怀正相吻合,情与景交融营造了一个略带感伤色彩的抒情氛围作品中的环境整体有些阴暗压抑这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社会环境

  ②第49段“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作用:“罗网”展现封建文化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环境

  ③第4段“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作用:这不正是我高洁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意志的象征性写照吗!

  ④第31段“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作用:在这里,正隐隐地透出了我的一种希冀,我是多么希望老友重新像这株红山茶那样挺立起来啊!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画面,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

  在萧索凄清、死气沉沉的背景下,梅花、山茶与白雪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其实,只要熟悉鲁迅先生悲观中奋起、绝望中反抗的战斗精神,就应该不难理解这幅图画背后的精神内涵

  ⑤第31段“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啁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作用:此处鸟雀归巢的画面,烘托出吕纬甫如今妥协、丧失自我、沉沦的形象

  10.造成吕纬甫人生失意、理想幻灭的原因固然与小知识分子自身性格软弱有关,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请分小组充分讨论后回答

  答:造成吕纬甫悲剧命运的主要是社会原因: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他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

  11.请试着概括小说的主题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落潮后不久为背景,表现了吕纬甫由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转而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的人生悲剧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回顾了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蕴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询鲁迅既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做了严肃的针砭

  12.艺术构思

  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动人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感情世界它的主要内容与情节是在我与吕纬甫的对话中展开的

  四、质疑&反思

  1.思考:顺姑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刻画顺姑的肖像和性格有什么作用?

  (答案:(1)善良能干、不失美丽但遭遇不如人意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2)与后文顺姑的最终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对美好事物的摧残,深化主题)

  2.联系全文看,吕纬甫和顺姑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相似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示例:⑴都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生活理想得不到实现,结局都是悲剧性的⑵作者通过这两个人反映当时中国的现实,他们两个人的悲剧背后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在酒楼上》读后感

  《在酒楼上》的确可以说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忧愤深广”,在这里得到了艺术的诠释。这篇小说无论是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探讨的独特构思,还是对人物灵魂揭示的深刻,对写景状物的精当与细腻,均极富鲁迅的才情和风骨。

  所谓“鲁迅气氛”中“气氛”,周作人有一种说法,叫做“气味”。在《杂拌儿之二》序里,他这样写道,写文章要追求“物外之言,言中之物”,“所谓言与物者何耶,也只是文字与思想罢了,此外似乎还该添上一种气味。气味这个字仿佛有点暧昧而且神秘,其实不然。气味是很实在的东西,譬如一个人身上有羊膻气,大蒜气,或者说是有点油滑气,也都是大家所能辨别出来的”。因此,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

  《在酒楼上》的叙事特点是将鲁迅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经验过的许多矛盾以及绝望、悲苦的心态,是鲁迅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尝试。

  文中“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一句为全文的主题句,细想起来,似乎芸芸众生的命运大都不过如此。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文中的这一句话,足可见鲁迅先生文笔的功力。用这样一种象征性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直抒胸臆,暗含“愤世嫉俗”、“曲中求直”、“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情。

  看完全文,痛恨黑暗、吃人的社会之外,更深深为鲁迅的艺术造诣所折服。

79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