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

时间: 慧珍791 分享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

  在教学授课过程结束后,教师们都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反思呢?从中我们又可以学习到哪些东西呢?下面请欣赏学习啦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掩耳盗铃》教学反思 ,希望你能够喜欢!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一)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二)

  《掩耳盗铃》是语文S教第七册《30、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门上的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五句话,短小精悍,但却包含深刻的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着的深刻寓意。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我教学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句子理解题意,为下面的教学铺路搭桥。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第二个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围绕他们提出的疑问展开讨论,合作学习,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而且通过板书,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前后贯通。

  在教学的过程中,读议结合,品味感悟。同时,我不忘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设计了改变句子的说法,句义不变及两个关联词的造句,将语文课程的词句训练落到实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而是以“演一演”为主线,把本班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以表演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基于教材而又再生教材,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象;而激活学生的想象,无疑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演”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对课本进行再创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了课文,并积极进行排练。学生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教材是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教材”,而要根据自身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三)

  在上学期,我在三(1)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课的内容是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知道寓言就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浅显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二是明白自作聪明的人是愚蠢的。

  我的整个课堂是这样设计的:以回顾我们曾学过的寓言故事来导入,小组四人合作从字面来理解“掩耳盗铃”的意思,然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他偷到了铃吗?他为什么要掩着耳朵去偷铃呢?)要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去读课文。(第一遍朗朗地读,找生字;第二遍默默地读,看看明白了什么,是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明白的。)读完课文让大家讨论:这个人可笑在哪里?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最后分小组来表演这个故事。

  课上完后,我感觉不成功。最后的故事表演没有时间,很遗憾,原因是下午一节课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学生没有完全明白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主要原因在我。通过我的这堂课和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我对语文课堂有这样一些教训、体会和感悟:

  一、语文课上应该书声朗朗。

  课后,我在《新课标解读》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讲风盛行,忽视学生自读体验,忽视培养语感;分析之分盛行,忽视整体感知和把握。这些已是众所周知的流弊,是违背学习和运用语文规律的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是的,我们往往把孩子当成了大人,甚至当成了中文系的学生,把一首小小的,明白如话的诗歌或一个小故事首先拆成句,然后拆成字,在那里分析,甚至追问,老师累得气喘吁吁,学生搞的糊里糊涂,而一堂课下来,听不到孩子的读书声。其实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北师大版的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一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朗朗上口的、极富音韵节奏的文章,是很适合孩子们去朗读的。孩子们没有去读,是没有给他们时间,是没有去引导他们,是我们不相信他们能自读自悟,他们是可以悟的。书声朗朗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还我校园书声朗朗是语文老师应该马上去做的事情。

  二、语文课上应该七嘴八舌。

  我们大可不必要只是在口语交际课上才让学生和学生交流,学生和老师交流,只要 是语文课堂,只要是语文学习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与老师据理力争,与自己的同学相互讨论,甚至提出疑问。可我有时不能做到真正放手,总是喜欢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不是让自己蹲下身子踏着学生的思维线来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生怕学生会提出一个怪怪的问题,打乱了原来的教案上的设计思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让课堂更加开放,要更加灵活,尤其是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说、能说、乐说。

  三、语文课上应该想入菲菲。

  听了张雪老师上的《家》这一课,给我印象很深,也很出彩的地方是老师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学生回答的非常精彩:“因为小鸟飞累了要到树林里休息。”“ 因为鸟妈妈要进去给小鸟喂吃的。”“因为大树可以为小鸟遮风挡雨。”老师又问:“树林还可以说是谁的家?”学生又展开了想象:是猴子的家,是蛇的家,是松鼠的家,是豹子的家,是蚂蚁的家,还是我们人类的家,还有学生马上说,我们要保护树木。看看,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丰富呀!她在上《大家都说普通话》这一课时,问:“小鸟们唧唧喳喳都在说些什么呀?”一下又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是的,教材是死的,可孩子们的想象是鲜活的,为什么我们的课上的乏味,听者也昏昏,就是我们不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要时刻警醒我自己:不要让学生的想象力丧失在我的手里。

787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