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 慧珍791 分享

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这个问题对于授课的教师们很重要!下面是有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法((一)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想教好语文,却苦于没有找到好的教法;越来越多的学生想学好语文,却苦于没有得到好的学法。很多人希望通过沉重而繁琐的语文训练去达到目的,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原因何在呢?盛书山老师在他的《课内语文学习法初探》中一语中的: 现在的学生要学的学科林林总总有十几科,自己可支配的课外时间不过三四个小时,除去吃喝拉撒和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外,已没有多少时间学习语文了(尤其是毕业班)。针对这种情况,盛老师的“课内语文学习法”应运而生了 ,“课内语文学习法”既是学法,又是教法,它强调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并对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理论体系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构建了“读——问——试——评”的课内语文学习模式,其核心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积极参加课内语文实践活动。现就其《初探》中构建的“读——问——试——评”的课内语文学习模式阐述我个人的肤浅认识,不准确之处敬请盛老师以及各位在座的专家、老师指正。

  一、“读”占鳌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能力是学生首要的能力,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生动的创造。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向我们指出:只有培养出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阅读效果,才算得上是教会学生学习了。盛老师在《初探》中也强调,读是教好、学好语文的根本,语文教学必须把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放在首要地位。语文课堂就是要创造机会,保证时间,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文本,自己去与知识密切联系,深入探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读的环节中主体只能是学生,但怎样读效果好,教师应当给予适当指导。就学生读的方式来看,有默读,有朗读;就组织的形式来看,有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有齐读;就读的要求来看,有带表情的读,有轻、重音区别之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指导,并逐步使学生掌握读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我认为教学小说节选、短篇小说课文时适合于让学生自由默读,因为这种课文篇幅较长,默读速度快,自由读便于学生静心领会故事情节;教学诗歌、戏剧、散文,适合于朗读,有表情地读,分角色读,因为这些课文的内容富于情感,有利于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不断品味;教学议论文则应重视重轻音的区别之读,这样才能品味出作者的爱憎之情。

  那到底该让学生读哪些呢?首先要让学生读文本,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交流。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倍受指责,因为传统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多以老师的抽象析理为主,课堂上老师总是喋喋不休,只会让学生厌烦,学生熟读与吟诵的时间被完全剥夺了,其结果自然是少、慢、差、费,难怪我们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强烈呼吁“还我语文课堂朗朗读书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独立的“这一个”,其阅读是自由的、自主的、自在的,在阅读中学生会自主地去感悟作品的空间,体验阅读的过程,在体验中提高自我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经常自主阅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起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培养起学生优雅的气质,而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我觉得每节课至少有20——30分钟的阅读时间,没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就让学生去领悟文本的内涵,无异于隔靴搔痒,是不合情理的。其次要学生读辅导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查找资料,弄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特色等,这些对学生理解文章有建设性的帮助。另外要让学生读文本后的探究、思考题。这些都是编者根据文本本身内容策划的,同时提示了阅读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读之有助于学生把握阅读的重难点。

  那么在读的环节中教师该做哪些工作呢?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主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参考解读作品,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那么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这只能是老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应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交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点拨、启发、引导、激励也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只能交于学生自己去完成。

  二、“问”中创新

  “问”的原因是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有一种探究不止的愿望,“问”与“创新”相关。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的思维火花会不断迸发,问题会一个又一个地产生。学生可以考问文本,可以询问同学,更可以质疑老师。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对于一些难度不大中规中矩的问题可通过点拨解决或引导生生对话解决,不赞成问题一提出,老师立即就抛出现成的答案,这样只能养成学生的依赖习惯。而对于学生那些有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开展讨论或辩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一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在语文课堂中作个导航人。我们知道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即使有启发,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给学生钻,得出的结论也是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已的顿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 学生就象工厂加工后的形态单调刻板的相同产品,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其实,现在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都不错,他们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有时会令我们成人惊叹。如:一位老师在《故乡》的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昔日的杨二嫂是怎样一个人?如按我们的教参,昔日的杨二嫂是充当招徕生意的活“广告”,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可教师按这种理解去灌输给学生时,他们只能是一脸的茫然。另一位老师则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从“豆腐西施”来看,杨二嫂是个非常美丽的妇女,整日卖豆腐,可见她是个勤快能干的人,所以昔日的杨二嫂是个非常美丽既勤快又能干的妇女。老师又追问:“‘豆腐西施’是褒义还是贬义?”很多同学回答是褒义,因为鲁迅先生一向对中国广大农民和生活在下层的人们有强烈的热爱之情。学生的理解合情合理,老师当场给予了充分的鼓励,让学生们享受到创造发现的喜悦,并且指出创新并不高深莫测,只要敢于探索,就能把创造的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本人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当学生讨论小说的结尾菲利普夫妇该不该避开于勒时,竟然很多学生认为小说中的“我”不谙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关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他避如瘟神不也是人之常情吗?我当时也肯定了学生们的这种看法。在这一流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盛老师所要求的那样:一要精心备课、预设问题;二要善于诱疑、激疑、释疑;三要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让学生敢问,这其中我个人觉得第三点尤为重要。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教师应与学生以朋友相处,有福同享,有难互帮,心心相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作为学生,对教师有种特殊的依念心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许。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即使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信任的点头,在学生眼里都是一种爱,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只要学生们的心情宽松、愉悦,他们的学习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发言,就能营造良好的创新气氛,课堂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探讨问题的学堂。

  三、“试”出自信

  在学生自主研读了文本,并深入思考了问题后,学生已经从中获得了一些新知,如果能及时实践,有助与形成能力。“试的形式有:听、说、读、写、演和分组讨论等”, 课堂上的“试”贵在趁热打铁,即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给学生创设一个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语文素质与能力。我个人以为,千万不要把“试”变成每课小考一次,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前不久,我校开放日上,姚驰老师执教的《明天不封阳台》一课在试的环节上做得就较为成功。姚老师在学生自读讨论总结出文章的主题的基础上,及时播放一组图片,让学生以动物的口吻说几句话,呼吁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由于学生刚刚在朗读中深有感触,正有话要说,于是便借助老师搭建的平台高兴地展示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这样的试中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

  四、“评”出经验

  “评是对试的评”,“评可以拾遗补缺,可以深化认识,可以生成新的见解”。但旧的教学习惯是学生尝试后总有教师来评价作结,因为教师才是知识的权威。而盛老师在他的《初探》中明确指出,评应让“大家来评一评”,这再次体现了新课程精神,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评中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无形中又将自己的课堂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总结为理论和规律,会终身受益的。

  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法((二)

  课堂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这就是说我们上课的过程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科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优化的课堂教学更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课外延伸性,这决定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增添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我们在教学的各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我们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比例,在备课上更加考虑学生的生成性等等。我们学习名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积极改进教学手段,但是却并没有取不到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我检查了一下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问题就出在课堂教学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单一,往往学到了一种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把它当作放之四海皆用之的金科玉律。

  例如,以前我们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那么每个学段都用这个模式,每篇课文,每节课都千篇一律;说是要自主教学呢,不管学生能力如何,不管设置的教学目标难易如何,反正就是“呈现学习材料(教师)——分析、探究(学生)——练习迁移(学生)”;或许有人也会采用时下正热的“杜郎口模式”和“洋思模式”,但却也是我们俗话说的那样“叫花子捡到一句话,天光念到夜。”如此种种,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古代科举考试中呆板的八股文一样套路化,老师累了,学生烦了,收获却少了。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学生年龄阶段拒绝单一、喜欢变化的心理特点,忽视了语文学科内容的基础性、丰富性、广域性、开放性。

  通过各种教学培训学习之后,加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很有必要打破八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丰富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样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呢?从老师备课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践:

  一、优化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灵活设置教法

  我认为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法(三)

  在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通讯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指在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课程教学过程中融进信息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像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的方法和途径,会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别开生面的变化。我认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从以下五个方面极大地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利用信息化促进小学低年级情趣化识字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单凭教师的讲解或者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识字教学中,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富有童趣的识字情境,能迅速激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课件与识字巧妙的结合,不仅从趣味性角度使学生在自主练习中认读,识记生字,而且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字、词、句、文以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反复和学生“见面”而自然获得,不知不觉中,生字就掌握了。学习的空间是自主的,学习的形式是有趣的,学生学在其中,练在其中,乐在其中。

  (一) 变识字为有趣的活动和游戏

  当学生处在情趣化教学中,识字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他们便会出现思维异常活跃、情感特别丰富、识记创新能力极强的特殊状态,也就是他们身心上了“一条高速公路”,识字教学效率达到了最优化。如教学“星”字时,大屏幕显示星星闪烁的画面,同时播放配音;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星姥姥,谁能念好我的名字星(xīnɡ),我就和他交朋友!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练习“星”的读音。(读准星xīnɡ)同时显示星星眨眼的动画。星星眨眼这一富有人性与童趣的设计,令每一位小朋友跃跃欲试和星星交朋友。在教学“暖” 时,我把字的部首或易出错的地方用红色粉笔标出,再配上多媒体的演示,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把孩子牢牢吸引住,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二)调动学生诸多感官来识字

  第一次指导学生认字要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如,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景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1】。在识字课中,通过听声音,学习“闹钟”、“小鸟”;通过观察多媒体图片,学习“太阳”、“月亮”;通过视频进行动作模拟,学习“洗脸,扫地,升旗”等词。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识字兴趣,教师只是加了一勺“糖”,学生便争着来“喝”这杯原本苦涩的“咖啡”了。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我的做法是:上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班级交流、资源共享的机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太阳》这一课是说明文。与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课前师生通过网络共同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开展“天文知识大家谈”活动,师生共同讨论有关太阳系的知识,确定教学内容。课上,由学生主持宇宙探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探险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网上探索。把在网上搜索到的内容记录在留言板上,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开展交流会,教师进行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及时进行指导。

  在集体交流时,我出示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课件,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解说,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学习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一)借助情节补白,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在教学《童年的水墨画》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街头小女孩专心致志读书的情景;调皮的孩子在水中嬉戏玩耍的情境图;夏天池塘里荷叶绿油油,孩子们头顶荷叶捉蜻蜓……这一个个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世界中,再不失时机的引导,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并对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还有的加了动作表演。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说话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他补充出来。课堂因此也有了生气,孩子们也灵动起来了。

  (二)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的思维

  积极主动的学习心境是儿童智力活动的能量和动力。在教学中,或根据教材内容,或选择某一情节,运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制成课件,融画、情、声、景于一体,从而创设情境,活跃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体验,去想象。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儿歌引入,然后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插图(一弯月儿挂在空中,满天的繁星闪烁着,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伴随着动听的音乐配以优美的意境描述,把学生带入另一个天地中。然后适时地提问,并让学生闭上眼睛,自由想象。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说:“我坐在月亮上,看见了绿绿的草,五颜六色的花!”“我坐在月亮上看见了西湖。”“我坐在月亮上看见了长城。”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中不知觉得到了美的熏陶,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并与使用修订版“大纲”相比,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摆在首位的教学目标【2】。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兴趣越浓,观察就越仔细,体会就越强烈。电教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走进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他们对媒体展示的图像和声音效果很感兴趣,很愿意参与到其中。电教这双灵巧的手可以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

  (一)利用多媒体视频,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教学《七月的天山》这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天山景色的视频,使图像与课文内容相互对照,形、声、音、色浑然一体啊,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他们仿佛走进了七月的天山,来到溪流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仿佛置身于五彩斑斓的野花丛中……学生此时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情感已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这浓厚的兴趣中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积累了语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教学《邮票打孔机的故事》一课时,由于邮票打孔机学生没有见过,只靠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泛泛的讲课文,显得单调、枯燥,课堂死气沉沉。于是,我改变方式,先让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纸,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大头针,让孩子们做一个实验。我让孩子们随手撕一张纸,看是否能撕得整齐。然后,让孩子们把纸折一下,用大头针沿着折痕细密地扎眼,扎好后再撕。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了:扎过针眼的纸很容易撕开,并且撕得很整齐。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真正的打孔机,最后让学生看打孔机工作过程的视频,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对这种比较难懂的课文,既不枯燥还特别感兴趣,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

  可见,信息化电教手段的使用,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者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引入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教育背景下的网络在线学习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它提供了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个性的舞台【3】。

  (一)架设展示平台,激发创作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现代技术信息资源,借助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文、声、像等形式结合起来,呈现教学内容,改进师生教学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创作。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利用网络教学,学生被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影片深深打动。我因势利导:你是否已陶醉在这秀美的景色之中呢?你是否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呢?我们家乡兰州也有很多景点,请你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景点,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写一篇介绍我们家乡兰州的文章,发布到博客。这种通过信息技术虚拟的空间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生感觉是一件新鲜的事儿,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的激情。

  (二)选择信息来源,整理信息资料

  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我把学生要研究的内容——兰州风光网站与网络教材链接起来,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一般方法:1.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及研究家乡的哪一个景点,根据主题广泛地阅读有关资料。2.搜集自己需要的有关资料并做必要的记录,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整理。3.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把描写家乡的景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了将资料内化积累;学会了将自己的亲身经验与搜集资料进行整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三)架设展示平台,鼓励发表交流

  能否把组织整理好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利用,充分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个关键环节。学生有了自己的作品,教师就要给学生架设一个展示的平台,用教学网络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用QQ聊天窗口、电子邮箱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也可以回复到老师的博客等。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开发和利用现代化信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的优势,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7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