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下面学习啦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
1 字斟句酌法
中医基础理论中名词术语较多,内容较抽象,初学者必须注重对关键字词和句子的逐字逐句地理解和背诵,宁涩勿滑。一般来说,需要用此法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各章大小标题、知识点等有关的重点名词。如:“整体观念”—“整体”指完整性、统一性。“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阴平阳秘”—“平”即“平和”,“秘”即“固密”,指“阴气平和”与“阳气固密”,即“阴阳平衡”。“五行制化”—“制”指“制约”,“化”指“生化、变化”。五行之间有制约才能生化万物,等。又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脏象藏而不泻、泻而不藏、心(藏神、主血脉)、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主治节、朝百脉)、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纳气、主水)、气血津液、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病因(六淫、七情、痰饮、淤血)、正气邪气、阴阳失调、正邪相争、正治反治、治病求本、三因制宜等。
2 事例联想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引入古代哲学思想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只有将抽象的理论通过联想联系到具体的事例才有助于理解。如五行相生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为什么是这样排序,课件中未明示,学员可通过联想具体事例来帮助记忆。“木生火”—木柴燃烧产生火,“火生土”—火灰日久产生土,“土生金”—土能产生金矿石,“水生木”—指浇水可以使树木长高。阴阳属性的具体规定性是:温热、明亮、干燥属阳;寒凉、晦暗、潮湿属阴。为什么如此规定,学员可联想到“阴阳”的概念最初都来源于日光的向背。山南没有日光属阴,故寒凉、晦暗、潮湿。山北有日光属阳,故温热、明亮、干燥。如此等等,通过枚举事例联想,便可深刻理解五行相生顺序和阴阳属性。
3 形象比喻法
中医基础理论渗透着多学科知识,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将心、肝、脾、肺、肾分别比喻为社会学中的官职:“君主之官”、“将军之官”、“仓廪之官”、“相辅之官”、“作强之官”,学员只有善于理解形象比喻法,才能深刻体会心“神明出焉”、肝“谋虑出焉”、脾“转味而入出者也”、肺“治节出焉”、肾“技巧出焉”,并且会运用它进一步理解脏象生理功能的含义。如“肝主疏泄”是因为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将军在军队通过其善谋虑才能使军令畅达无阻,那么肝在人体通过其疏通、发泄(疏泄)功能才能使气血津液、月经、精液等流体物质循行无阻。
4 图表图示法
中医基础理论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字篇幅阐述其医学道理。学员认真研读只是一个“由约至博”的感性认知过程,要真正把课本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需要一个“由博至约”的理性思考过程。而图表图示法正是将这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对每一章节绘制图表加以小结,不但可以加深对书本知识要点的印象,而且可以将课本的精华提炼浓缩,既体现少而精,又显示条理性,便于复习和记忆。如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病理变化,对于记忆知识要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见图1)。
5 大声朗读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医基础理论课具有理论深奥、内容抽象的特点,为了加强记忆,学生须每天清晨大声朗读知识要点,通过朗诵理解和背诵关键的名词术语。这样既可使深奥难懂的术语在朗读中得到理解,又可在理解中背诵。事实证明,这是强化记忆的捷径。对于境外汉语非母语的学员犹当采取此法,以摆脱其“不理解内容,又说不出来,背不出来”的困惑。
6 讨论学习法
“理不辩不明”。中医基础里的有些理论内容晦涩难懂。学员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是通过网络向有关教师请教,二是要广交学习网友,通过对疑难点进行争论,加深理解。如五行学说认为“金生水”,为什么呢?有的认为“金属高温时熔化为水”;有的认为“金针刺入体内日久转化为体液”;还有的认为“自然界的金属日久会在表面生出水滴或绿色的苔藓”。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按自己的方式记住“金生水”的结论,而且能够理解其原理,扩大知识面,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7 博览群书法
“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涉及范围广、名词术语多的特点。限于篇幅,教材不可能将所有名词术语全部解释,这就需要一些学习参考书。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中医大词典》、《中医新知识词典》等。也可以订阅报刊杂志,通过广泛阅读启发思维,帮助记忆。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重点与次重点、精读与泛读的关系,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影响考试成绩。
8 歌诀背诵法
歌诀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很多内容如果编成歌诀会增强记忆效果,如五行相生、相克顺序可以编成歌诀“木火土金水”和“木土水火金”。十二经脉循行交接顺序,如果编成歌诀或顺口溜,“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则只需记13个字,便可记住其中蕴含10倍以上的信息。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规律,内侧面从前向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从前向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将此简化则为“内侧太厥少、外侧阳少太”等。
9 多做练习法
对知识理解和把握程度的评价在于考试。这是每一位学员必须应对的硬任务。为了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学员必须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做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多做模拟题,不仅可以检测自己学习的好坏,还可以锻炼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在做题时,不能为做题而做题,要在做完题后进行理性思考,寻找出题和答题规律,记忆答题要点,并且注意前后篇章试题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中医基础理论,核心要点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
5.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对温病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6.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在治疗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又如“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2.学习中医优秀心得
6.鹿茸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