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堂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准备
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 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
2.讲授新课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所以,日本是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投影板书:根本原因: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那么,这场战争能避免吗?不。到19世纪末,清政府更加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的。那么,战争为什么刚好爆发于1894年?(投影板书:直接原因:朝鲜问题)1894年朝鲜发生什么大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日本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虏和囚禁朝鲜国王李熙,并以保护侨民为名,驱逐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投影板书:爆发:1894年)日军早已准备,清军被迫应战。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失利后,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一缕烟逃到平壤。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主要进行了四场交战。(投影板书: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之战)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练习题1进行思考:用史实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2-3分钟)(播放录像:《黄海大战》)录像后,提问:中国军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那里?(先提问,后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平攘战役中,以慌报战功反被提升的叶志超一战即溃,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辽东半岛战役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坐视大连、旅顺失陷;威海卫战役中坐等挨打,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当然,在战斗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爱国官兵。如: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战役以后,清政府惊恐万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并完全按照日方意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投影板书: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阅读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思考课本P50思考题: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一下,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1分钟)(投影板书:主要内容)教师结合《南京条约》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严重危害。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小结
4.巩固新课
5.布置作业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篇二
一、贯通教材,定位目标
1840年——1901年,这是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一步地深化,一直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的过程。其间列强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第四次,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本节内容在整个一个历史阶段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本节重点是要讲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难点是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解释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日外交方面的背景分析,向学生指出弱国无外交,一国之外交是该国综合实力的反映,培养学生的历史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从分析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授本节采用的教学方法初定为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分析学情,突出主体
实验高中的生源基础比较差,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他们的历史学习意识不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设疑导课,引入情境
放《甲午风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场战争经过又怎样?这场战争给近代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四、研读教材,因势利导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这场战争是日本挑起的,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这场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书并讨论回答)(引导学生从日本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入手分析)
(得出结论)一方面日本在经济上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走上近代化的工业国家;政治上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对外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另一方面,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战争转移人民的视线,转嫁危机。
那么日本是如何转嫁危机的?(归纳):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
投影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看材料并分析)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持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篇三
1、日本方面: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侵占中国的台湾;征服朝鲜;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而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过渡)那么日本为什么把侵略的目标首先对准中国呢?而此时的中国国内的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2、中国方面:避战求和
下面我们不妨再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日军进入朝鲜的军队,日益增多,清政府驻朝官员要求增派援军赴朝,李鸿章复电说:“我再添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在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以后,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归纳总结):这段文字反映了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不认真备战,使清军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清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引导学生从中国的政治、外交、军备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并过渡)中国政治腐败,外交上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军事上又装备落后。在日本步步逼进的情况下,清政府不认真备战,而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那么西方列强对这一触即发的战争是持何心态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
3、列强方面:默许或纵容
西方列强为何持这种心态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列强各自的企图与目的)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欲望也很强烈,但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西方列强对日本采用默许或纵容态度,这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借口”在哪里呢?而此时朝鲜恰好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挑起战争的导火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朝鲜统治者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向清政府求援。日本侵略者则怂恿清政府答应朝鲜政府的请求。而后以保护使馆为由,也把军队开进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不撤军,反而继续增兵。(解释竖体字,点出日本是处心积虑找发动战争的借口)
(总结并过渡)综上所述,日本蓄谋已久,又有西方列强的纵容或默许,而中国又腐败落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到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半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是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接下来我们看甲午战争的经过。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对策是怎样的呢?(请学生看书并分析说明)
1、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导致战役的节节败退,下面请同学们看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概括战争的经过。
2、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①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投影平壤战役形势图;突出平壤战略地位的重要)请同学说出平壤战略地位如何重要?
(总结)保住平壤即可避免日军侵犯朝鲜北部,又可扼制日军据此入侵中国,然而具有如此重要战略位置的平壤,却因为驻守在此的主将叶志超弃城逃跑而失守了。
日军在陆战的同时,又发挥海上优势。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上,向中国北洋海军挑起了一场激烈的海战。看录像《甲午风云》黄海海战的场面)
尽管中国方面损失5艘战舰,并牺牲了像邓世昌、林永升这样优秀的海军将领和许多爱国士兵,但仍有一定的战斗力,然而李鸿章却以保船制敌为借口,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藏到威海卫军港,最终导致在威海战役中坐守待毙的局面。
②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主要战役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黄海战役后,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幻灯出示日军进攻路线,展示旅顺大屠杀图片)日本的野蛮行径令人发指,连西方报刊都称其是披着文明皮面的怪兽。
威海卫是北洋海军的基地,当旅顺危机时,由于李鸿章严令保船避战,清军未能趁日军登陆时出击,使北洋舰队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最后全军覆败,日军占领威海卫。
看了“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案”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