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教案设计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环保意识,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保护环境的微课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保护环境教案设计篇一
活动目标:
1、在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基础上,知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知道机动车以及工厂排放的废气会污染空气,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3、扩展幼儿的想象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课前学会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制作好课件;
3、蜡烛一根、碟子一只、打火机一个、“禁烟标记”一张;
4、幼儿人手一张纸,一盒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复习巩固。
师:早上,爸爸妈妈是用什么送你们上幼儿园的呢?(用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等)
师:上次我们知道了摩托车、助动车都是利用燃油式发动机带动转动轴使车轮转动起来的,叫做机动车;而自行车、三轮车是用脚踩脚踏带动链条而转动的,是非机动车。它们都属于什么呢?(交通工具)今天我们就到“菲菲车店”去瞧一瞧,看看那儿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声形并茂,帮助理解。
1、利用多媒体演示动画故事。
2、逐段看画面并提问:
①菲菲车店里卖哪些车呢?菲菲是怎样叫卖的?(点击声音图标,幼儿跟学,强调助动车的特点)
②有哪些动物来买助动车的?它们为什么要买助动车?(结合动物的特性和助动车的方便、快捷来说)
③为什么天空变得灰蒙蒙的、树叶不那么绿了,也有那么多动物生病了?
3、在电脑图片上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找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答对或答错,电脑给予表扬和提示)
小结:非机动车费时、费力,但车子后面不排废气、无污染;机动车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但有污染。
(三)演示实验,启发思维。
1、看电脑画面。“其实除了机动车会排放废气以外,许多工厂、发电站的烟囱也会排出废气,你们看工厂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这些浓烟又随风飘散到远处,渐渐地看不出来了,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就会被我们吸进身体,影响健康。”
2、做小实验:点燃蜡烛,把碟子放在火苗上熏一会儿,为什么碟面变黑?幼儿讨论。
小结:我们点燃蜡烛,在碟子靠着火苗的那面蒙上了一层乌黑的炭,这种炭通常进入空气中所以我们看不到,但这会污染空气。
(四)迁移经验,扩展想象。
1、为了减少空气污染,不少科学家做了研究,他们发明了无污染的电动汽车。(看电脑画面)
2、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减少空气污染?(幼儿分组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让菲菲在它的车店里也多卖“绿色交通工具”,把树林变得更加美丽。
3、在小朋友家里有哪些空气污染呢?(煤气、油烟、成人吸烟等)老师这儿有一个禁烟标记,下课后我们也来画一个贴在家里,多种花、多植树,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五、活动延伸:
1、幼儿绘画禁烟标记。
2、幼儿为《菲菲车店》续编故事结尾,教师录音。
3、大家争做“环保小卫士”。
保护环境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哪些严重的问题?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2、学会做一些保护环境力所能及的事情(向家人做一次保护环境的宣传)。
3、思考我们小学生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让的关系
(2)、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
( 3)、让每位学生的环保概念落到实处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从事实中了解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2、如何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如何使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保护环境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一、课前的一些观察:看看身边的环境和几年前有什么不同。
二、从近几年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变导入学习,初步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
1、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几年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改变,教师拿出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照片,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
2、通过观察人类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对环境的不断破坏,初步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出示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案例和数字,让学生破坏环境也直接威胁到我们自身生活。
4、动物一些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5、让学生思考人类、动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6、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三、播放录像(人类自己造成的灾难,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是由于我们的围湖造田,乱砍乱伐)。
四、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和体会。
五、进行分组讨论,我们小学生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六、注意观察我们身边哪些人还在污染环境,我们是否做过这样的事情。
七、世界人民为保护环境的所采取的一些行动,我国对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律规定。
八、小记者的调查学生汇报: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对环境的一些破坏,谈谈认识。
九、制定环保措施
1、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想办法)
2、制定环保措施并实行。
3、教师小结。
十、总结延伸
1、设计环保广告语,宣传环境保护。
2、向家人做一次保护环境的宣传。
保护环境教案设计篇三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整个第六课是依法保护环境,主要设有三个框目: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二、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三、青少年要自觉参与依法保护环境的活动。本课讲的是第一框内容环境与环境问题。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又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涉及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因此,课本设置“环境和环境问题”这一框目,其实是整个第六课的引子,只有了解、掌握什么是环境、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才可以介绍基本的环保原则,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才可以教育青少年要自觉参与依法保护环境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识记环境的含义;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2) 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 认识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及其学生间民主合作,对问题的质疑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环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因为,从知识的衔接上看,要学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就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环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要了解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就必须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并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才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环境问题的成因。因为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涉及到部分生物知识,再加上环境的概念本身是环境法学概念,对初二学生来说有理解上的难度。人类对森林、草原、土地、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自然资源开采量超过其恢复增殖能力,就造成环境问题。或者人类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就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造成环境污染。环境对于人类既有恩赐,又有报复。当人类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时,环境就给予人类恩赐,当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时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因此,既要利用、改造环境,又不能破坏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初二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但它们又是难点内容,必须在教学中加以解决。
二、 学生分析
有利的方面是:①初二学生在认知上有一定提高,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较好,对问题讨论的展开提供了条件。②由于环保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环保的话题。因此,学生具有相当的环保知识,有基本的环保意识和使命感,对讨论分析一些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兴趣。
不利的方面是:本节课所涉及的环境的概念是环境法学概念,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涉及到部分生物知识,对初二学生来说有理解上的难度,也为老师在问题设计上带来不利。
三、 教法分析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状况的分析,本课教学方法的定位如下:(1)、组织学生认知活动的主要方法定位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为主线,利用已有的信息,分析讨论相关问题,最终得出知识结论,既完成认知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刺激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定位在创造情景上。初二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本课导入专门设计漫画,来激起生疑情趣。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分析问题。(3)、检查学习认知活动效果的方法定位在评价性问题的讨论与分析上,通过评价性问题的讨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组层递性问题从陈述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探究性、创新性问题。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学生的发问、讨论、思辩,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就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这种“立体交流”,与传统的“注入式”和简单的“问答式”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不仅有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更重要是有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它作用于教学双方,充分反馈信息,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赋予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静引动,以动促动,动静结合。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 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导入设计要以“一石击水”之势,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本课通过创设一个生活问题情景——一群海鸥在海上争吵的画面来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调动情感,自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此法形象生动又不一味地拘泥于文本,体现了创新精神理念。
(二)设疑思考,讨论分析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教材,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辩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地思考,善于发现,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能,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本课重点、难点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1、什么是环境?环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怎样?
2、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分别是什么?
3、出示一组材料,请学生分析各属于环境问题的哪种表现,哪种成因。
4、举例说明我们身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现象。
在这里想指出设置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讨论,一方面为了加深学生对环境概念的认识——环境的概念始终是建立在与人类的关联性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是为下文介绍环境问题埋下伏笔。从环境问题的概念可以看出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人类可以通过对其活动的调整和正确、有效的手段,使其减轻或避免。课文对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放在人为因素的分析上,从而引出第六课的主题“依法保护环境”。
这里通过一系列讨论、分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觉探索精神,拓宽全体学生的思维。
(三)、释疑深究,知识迁移
这一环节是本课问题讨论的高潮阶段。提出讨论的问题属于探究创造性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我们该为海鸥做些什么?2、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否矛盾?对问1的回答学生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对问2的回答,学生意见不一。有认为两者矛盾的,发展经济必然会破坏环境,产生环境问题。也有认为两者不矛盾,但两者有先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全盘托出,而是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点,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实现课本知识向生活的延伸,活学活用,及时巩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不矛盾的,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联系实际,由知导行
教师出示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图表,学生前后四人分组讨论。分四人小组的讨论,可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这里教师亲自参与,为学生的讨论服务,并抽查几个小组发言。这既是熟悉文章内容,又进一步深化文章内容,“在民主气氛中探究知识”,实现知、行的统一。
(五)设计练习,拓展能力
为及时巩固知识,检查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结合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一幅关于黄河流域受污染,生态被破坏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分析,由此检测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环境问题的含义、危害的分析和理解的程度。
(六)课堂总结
总结基本上由学生来完成。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用饱含情感和责任感的语言唤起学生对人类美好家园的向往,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和绿色文明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关爱地球,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同时,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依法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五、 作业布置
为及时巩固本课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布置学生课后结合研究性学习,针对本地某一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提出防治建议。这样的课外延伸,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六、 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 人类 关
1、人类环境
社会环境 环境 系
第一框 环境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含义
2、 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3)环境问题的成因
(板书是教师教学意图的反映。教师借助板书能突出概括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揭示教学思路。本课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既抓住了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看了“保护环境教案设计”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