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做好课前预习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名句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如果事前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预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也经常布置预习作业:“今晚的作业是预习下一课第32至33页。”一句话下去,学生随便地打开书看一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这样的预习对学习新课有作用吗?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完全掌握新知。预习一般分为全册预览、单元预习和课时预习三种,这里我重点对课时预习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指导预习要有模可循。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有模可循。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预习数学的方法和步骤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先读书,划批注;有缺陷,及时补;多用脑,勤动手;试练习,找疑处。持之以恒先预习,学好数学很容易。”
“先读书,划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有缺陷,及时补”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识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不清楚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二)
课前预习课文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的,但是有不少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读一遍课文就算是预习完课文了。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对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做了以下几点要求:
1.读准读顺课文
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是不认识的字词。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障碍。而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字要么读半边,要么把他放过不读。这就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如果要想把课文读顺,光光只读一两遍是达不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拿到新课文后要反复读课文,特别是文中难读句子,就更需要反复读。而在课堂上,我们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由此可见,课前能读准读顺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
2.圈点标注课文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再则可以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打上“?”。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更好。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学生预习时对“醉里吴音”一词产生了疑问,课堂上该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问反而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讨论,并联系上下文及文中的插图进行引导,学生才豁然开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却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的真实流露。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的满满的,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3.理清课文思路
预习时,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原文照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表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4.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什么用“桂花雨”作为课题?《童年的发现》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预习时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
5.查阅相关资料
有时候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读课文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预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如《秦兵马俑》一文,课文虽然通过语言文字对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作了深入的刻画。但很多同学不会满足于这些,他们还可能对兵马俑的制造、历史、发现……感兴趣。如果课前学生们对兵马俑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那么在课上他们对文字也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三)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一位优秀的高中生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对北京市100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胡调查结果显示:重点学校有25%的学生、普通学校只有17%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也就是说,至少有75%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预习能给接着要上的新课打好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一项调查显示:在初中学生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而且差异显著。
同样的年龄,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讲同样的内容,但同学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就是不同的同学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不同。
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听天由命,一节课下来有的听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就是听天书。而有的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听起课来如鱼得水。
(1)预习能开拓听课思路
经过预习,心中已经有数,容易跟上老师上课的思路,甚至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当老师讲到一个陌生的概念时,就会想一想它时怎样建立起来的,与它相关的概念有哪些。例如,老师讲到化学中的盐时,就能马上想到酸和碱,想到酸、碱、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预习,可以解决一些自己能弄明白的问题;而对不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解;而且疑难处由于自己预习时思考过,再听老师讲解就容易明白。这样,学习内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强。同时由于一部分知识自己已经搞懂,这样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来更深入地思考疑难问题,归纳并学习老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对于自己预习时已经搞懂的内容,也可以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 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相反,由于未知的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要去记,结果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手忙脚乱,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预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中学阶段不但要学习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预习便是良好的习惯之一。
(4)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
学生将来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需要接受大量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中学阶段独立地做好预习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联系、自己检验等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四)
预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前预习(课前自学)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
一、预习的种类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范围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学期预习:开学前,利用假期对下一学期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联系以往的经验教训,摸清自己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制订学期学习计划。
学期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全册预习,从整体上了解和熟悉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首先,通读教材,清楚教材的章节数、章节题目和分量;然后明确教材的目的、任务、要求、重点和难点等,从客观上把握教材;同时做好预习笔记,搜集参考用书,试做有关练习,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2、阶段预习: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之前用比较完整的时间预先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明确阶段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思考如何学习的方法。阶段预习一般利用晚上的自由学习时间和节假日(包括双休日)进行。
阶段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单元预习。如果对某科已进行了全册预习,则可在完成了全册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熟悉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目标和任务;探索单元间的相互联系,消化理解重点知识;通过试做课后习题巩固预习效果;做好单元预习笔记。
3、课前预习:指在老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自己去独立地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
二、课前预习的好处
1、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要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新知识,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训练,就会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因而预习有利于培养自己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能力,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2、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预习就象“火力侦察”,能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及时查缺补漏,不使之成为听课的“拦路虎”。并能加强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听课效果
预习后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针对性强,注意力容易集中,并能随时作出积极的反应。预习后不仅上课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而且在老师讲到自己已经懂得的那部分知识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以取长补短,提高思维能力。
4、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5、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6、改变被动的学习局面
三、课前预习的任务
1、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
3、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4、尝试做课后练习;
5、适当做预习笔记。
做笔记要看时间而定,如果预习时间有限,可以把对教材内容的认识、收获或疑点、难点简要地写在书的空白处。如果预习时间充分,可以选重点做在笔记本上。笔记的主要内容是:①将预习中自己已经理解的问题有条理地写下来;②将预习中自己无法解决的疑点、难点整理出来,以便向同学、老师请教;③记下在预习中自己对教材的重点的预测和估计。
预习笔记的好处是:可以使自己对新知识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甚至有独到发现。做笔记时要注意:①选择重点学科做预习笔记;②笔记本上可适当留些空白处,以便上课时随时补上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四、预习的做法和方法
1、要“读进去”——细读、深思,发现问题、提出疑点。
2、手脑并用,阅读与划、批、写、注相结合。
划——划出层次,找出重点;批——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写——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整理出来;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地方)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来。
3、预习后想一想
(1)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即学什么)?自己懂否?⑵相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掌握?⑶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重点解决?⑷要准备什么资料、文具?
4、方法参考
探索尝试读书法:即边探索尝试边阅读或边读边练的读书方法。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看书中的解答,而是自己尝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能解决的,就跟课文中的比较,从中获得补益。不能解决的,就看课文中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已动了一番脑筋,再看就记得扎实,知道自己的思路还有哪些没有疏通之处,还应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等等)。
五、预习应注意的问题
1、预习不要全面铺开。
2、要根据学习计划可提供的实际时间来进行预习。
3、对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