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语文如何提前预习
小学生学习语文如何提前预习?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一起来看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预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预习方法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教师要提示学生懂得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学生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我课前先让学生了解鲁迅对社会的贡献、所处的社会背景及鲁迅的名言、作品等,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四角的天空”的含义和鲁迅对闰土的羡慕,以及对闰土知识丰富、聪明、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的敬佩。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次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左公柳》这一课后,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虽然学生的表述很多,但大多数都能把握要点,悟出作者的思路。
4、细读课文,学会质疑问难。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提示问题和课后思考练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这样就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预习技巧
(1)课前预习——指上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这种学期预习主要是要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
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什么时间采用哪种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预习还是不会奏效。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不宜过多,不要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细节。否则会有反效果。因为,预习过多过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拼命讲课,学生却觉得“我都学过了”,没有听课兴趣,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低年级小学生的功课并非难到不预习不能理解的程度,与其一直往前预习,不如把学过的内容多复习,确实弄清楚,并加深理解,彻底记住。因此,低年级小学生以预习占二分,复习占八分的比例最理想。
预习要防止过粗的偏向。有的学生在预习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浅尝辄止。这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预习还要防止过细的倾向。有的学生预习某门学科花的时间很多,以致认为课堂上没有什么可听的了,这会降低听课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虽然预习过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有利,但这很可能挤掉了别的学科的学习时间,而对别的学科学习不利。
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策略和方法
一、要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要明确任务
预习总的任务是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①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③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④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三、要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使自己对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点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了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于自己擅长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像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