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几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篇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这个问题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二: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1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1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
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装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误区四: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髓,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成长,我们必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尴尬境地。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篇二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正逐步深入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使小学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但是,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退,必然存在一个从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转变的过渡时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出现了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小学生最为欠缺的,所以,上述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行新课程改革时表现尤为突出,
二、正视问题,探求原因
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持续推进新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环节,
1.新旧思想碰撞导致的客观阵痛
我们必须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螺旋式前进的过程,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退,新课程改革也不会一蹴而就,必然存在一个逐步从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内,新旧思想会存在激烈的碰撞,上述问题是这种激烈碰撞的结果。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阵痛,
2.错误思想导致的教学误区
新旧思想激烈碰撞这一客观现象的主观表现就是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透彻,
通过对我校新课程改革初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人反思,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师简单的将新课程理念等同于丰富新颖的教学形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这些新颖的教学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中逐渐迷失了方向,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学生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三、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是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存在本质的区别,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认清每名学生的优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开发潜能,它也要求教师不要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
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须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四、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科,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提升教学理念,
1.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提供一把直尺和一辆自行车,要求学生用最快的方法估算出操场的大致长度,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还能让学生拥有数学思维,在数学和实际问题之间建立联系,能主动地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正确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数学课堂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小组成员,让每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知道该做什么,指导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从而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过程本质上的“互动”,
3.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中创造中学会数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数学化”的过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时,通过转换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通过整理,使学生体验到求平面图形的面积,运用切、割、补、拼等方法,从而掌握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如学习“百分数”、“利息”、“纳税”等知识前,先让学生收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使学生体验到“百分数”、“利息”、“纳税”等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联系,提高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积极性,
4.承认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认清每名学生的优势,因材施教,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才能让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
五、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正确的理念。并没有设定固定的模式,更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本文从我校新课程改革初期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篇三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依据一定的教材,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连续过程。小学数学作为新一轮课改下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心学科,探明它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要素与结构、实施程序与步骤,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个传统课题,同时更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逐步深入推进,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在在的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合作流于形式
记得去年我校有一位教师在上一堂参赛课时。课堂上,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安排小学讨论。前排的同学立即回头,整个教室都是“嗡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学生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在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全都是“收音机”,没有任何补充的表示和迹象;还有的小组的学困生紧紧抓住此时,把它作为玩耍的最佳时机┅┅。几分钟后,各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做”、“我的意见是┅┅”,让人觉得似乎是教师既定的程序,有流于形式的嫌疑。
我个人认为: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的背后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而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二、手段成为束缚
曾经观摩了一堂公开课。教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整个教室学生鸦雀无声。教师眼中满是求救和无奈的眼光,专职计算机教师马上跑过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然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让人觉得: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
我个人认为: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枯燥、抽象的东西栩2
栩如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无疑是一大好事。但目前很多教师都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唯一、时尚的手段。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计算机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的走有什么区别呢?教师只是指导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计算机,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教学开放过度
去年10月我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节数学公开课。任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教师又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才学的知识。笔者当时就想,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真的就这么强了吗?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开放是这样开放的吗?
重温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
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时还需讲授。
四、评价滥用失真
有这样一堂观摩课。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立即表扬他说:“讲得真好!大家表扬他1其余同学马上就“啪!啪!啪1地鼓起掌来。后来起来回答了老师问题的学生,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堂课上,表扬不断,掌握此起彼伏。静思其做法:这样的评价久而久之参激励学生学习吗?
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你真棒!你真棒1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1表扬的掌声,回答得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意外的得到了教师翘起了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要认真审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作用,充分展现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讲解水平外、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利用利用动作和感知来密切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理解之间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猜你感兴趣:
1.小学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