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及原文赏析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及原文赏析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该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带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 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使用说明】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
无以渡:
我何渡为: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你读出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求:(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后训练】
回顾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其中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项羽之死》的原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项羽之死》的原文赏析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猜你感兴趣:
1.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2.项羽之死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