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笔记:郁闷之后的反思
优秀教育笔记 郁闷之后的反思
那天,我有点郁闷。
郁闷是在小温上了随堂课之后。她上的是美术欣赏活动,大致流程是引导幼儿欣赏毕加索的画,之后鼓励他们动手尝试画画自己的好朋友。说实在的,她上得中规中矩,虽说有很多细节问题有待改进,但作为新老师第一次展示,我觉得很不错了。我郁闷的是孩子们的表现。
从拿到油画棒开始,孩子们的小嘴巴就没停过,到后来越说越响,以至于教室里热闹得像“茶馆”,一点都没了美术创作的气氛。而孩子们的兴奋在自由活动时段表现更甚,他们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连平时斯文的女孩子都爬到了地上……唉,这就像家里难得来了客人,而自己的孩子却表现得忘乎所以,似乎父母亲从没好好教育他们。你说,做父母的能不窘吗?
但是,郁闷过后,我开始反思。固然,班里有几个男孩很调皮,很“吵”;固然,有一些孩子易兴奋,见了陌生人会“疯”。但这些孩子及他们的特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来说,他们的表现也并非特别,这些都不是我应找的借口。因为从平时的观察来看,孩子们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生活,还是有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控制自己的言行的,那为什么今天他们表现得如此不合作?我想一定是我们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平时没有察觉,在公开活动时,这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于是,我和小温就半日活动环节一步一步查找,的确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对材料准备不周。油画棒是按组叠着摆放的,值日生拿的时候,很容易将其撞翻,混到别的一组去。于是操作时,“老师,我的油画棒不见了!”“这里多了一盒”之类的声音此起彼伏,难以还原一个安静的环境。
再如,我与小温还需更多的交流和磨合。以前在幼儿操作活动时,我们是以铃声作为“开始操作”的信号。幼儿知道铃声是动手动脑的开始,因此他们讨论交流的声音会在“叮”的一声过后“暂停”,开始专心操作。小温是新老师,我却没有及时和她交流这个做法。幼儿没听到信号的提示,因此一路“讨论”下去,吵嚷声不绝于耳。另外,作为配班,我没有及时安排先画好的幼儿进行其他活动,也使得班级内更加喧闹。
还有,生活短游的安排也存在问题。我们请幼儿分批进盥洗室小便、喝水,没轮到或已做完的幼儿处在消极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情绪兴奋时就出现了追跑和打闹。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应对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效果不错。
一是细化材料操作的常规。绘画活动常用的是油画棒、勾线笔、白纸等,一组上每样材料都要五、六份。对材料操作常规的细化,就能有效避免因桌面拥挤而推搡、油画棒弄混等现象,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1、我们将绘画材料按组分格摆放在黑板边的柜子里,标上组别,这样,各组的东西一目了然,也不会混淆了。活动前,由值日生领好各组的操作材料,再由各人认领后,将油画棒压在白纸上,放到自己操作的位置。幼儿认领材料时比较容易兴奋,这一过程“前置”,会使活动更加顺畅。
2、规范对幼儿使用油画棒和勾线笔的要求。请幼儿打开油画棒后,将内盒叠在外盒上,使其不至于占用太多桌面;涂色时每次只拿一支油画棒,换色时要将刚才那支放回,才能拿另一支,这能尽量避免与邻近同伴的油画棒混淆;画完将外盒套上。用勾线笔时,要将它的“帽子”套在“屁股”上,用完再将“帽子”套回“头”上,听到“啪”的一声,就表明“帽子”盖紧了。
3、幼儿听到铃声开始操作。教师要及时提醒不专心和吵闹的幼儿,督促他们耐心完成作品。
4、值日生要等自己组上幼儿全部画完,才可以将材料收放进柜子。
二是配班老师要适时配合。每次美术活动,我们总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认真完成自己的作品,但幼儿的操作速度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能要求先完成的幼儿长时间静静等待其他幼儿。那这时配班老师就可适时组织先画好的幼儿看看书,或到走廊里活动活动,使正在画的幼儿不受干扰,上课老师也能集中精力辅导他们。等幼儿全部画好后,配班老师还可指导值日生收放材料,或引导幼儿将作品收进美工袋等。
三是合理地引导生活短游。为了减少这个时段的消极等待现象,我们发动家长为孩子准备了图书和小玩具带到班级,放在幼儿自己的柜子里。自由活动时,我们会在教室里播放儿童歌曲,幼儿小便、喝水之后,就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玩玩玩具”,还可以和同伴进行分享和交流。
很惭愧,虽然我是“师傅”,但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和我的“徒弟”一样,没有经验可循。但我相信“常规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我也清楚地知道,一日活动中我们依然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有很多细节为我们所忽略。所以,我们学习着、借鉴着、调整着、改变着,期待以更好的方式来应对孩子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教育笔记:郁闷之后的反思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笔记:警察叔叔最厉害
下一篇:幼儿教育笔记:我不想当爸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