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笔记3篇
半生缘笔记3篇
半生缘笔记1
一直很想看张爱玲的<半生缘>今天终于看完拉,也许是自己过于投入了吧,不知不觉已泪流满面,看了顾漫桢的一生,才为她与沈世均的半生缘而不禁感慨,为什么命运偏要和有情的两个人开了这样大的玩笑呢,难道真的情深缘浅吗?
还世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碰见了对的人呢?故事里的饿每个人都世如此的懦弱,如果漫桢的妈妈再坚持或是世均再坚持,就不会有后来漫桢那不堪回首的伤心的往事了,再命运面前就应该一味的妥协吗?在漫桢的遭遇中才真正的意识到一个女人的不易,一个弱示群体最脆弱的一面,从中也看出了一个女人最坚强的一面,真的,在最无能为力的时候她还有强烈的求生的勇气,真的很感动,有时一份缘分真的会因为误会而错过,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痛苦,人不要总是一味的怕这怕那的懦弱无助,该时自己的就要努力去争去抢去面对,要有自己的逐渐,就不会在错过多年后徒增伤感了,经历的人难以释怀,旁观的人独自惋惜,时间也许真的是一剂良药吧,仅有的记忆也会苍白,是啊,一个人要是能跟自己真正爱的人每天朝夕相处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呢,也许只能是一种奢望吧,毕竟有些事情的定数太多了,并不是每件事情都尽随人意,爱情是脆弱的有时只是瞬间便将爱情化为泡沫,也许半生缘早已是久远年代里一个久远的悲剧了,但是爱情的纠葛却与现实都不尽相同,不能否认漫桢与世均的真爱,但也不能否认世均对爱人的不信任,种种误会才会使"有心人"有可乘之机,其实心理很是赞同漫桢的,善良的外表下有一颗坚强的理智的心,谁没有过小女子时对爱情的憧憬呢?只怪命运捉弄善良的人罢了,始终想着自己要独立大胆的饿性格决不会像小女子那样扭捏做作,性格活泼开朗,有着年轻人该有的朝气.
半生缘笔记2
提起笔,又放下;思绪许久,居然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因为太喜欢张爱玲了,她的作品也看了不止一部,有的甚至是反复地看,可却是头一回有勇气来记自己读她作品之后的感觉,好想写好它——至少还能安慰自己尚能理解偶像的思想;但说实话,写她的作品的读后感真的挺难——尽管,这是我反复地看、最为钟意的一部《半生缘》。
曾经不止一次向周围的好友诉说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是一种享受,我在享受美好事物的同时,是十分注重情调的,特别是在读张爱玲作品的时候。在一个阴阴的雨天,拉上窗帘,打开昏黄的台灯,独自依靠在大沙发上,一边享受浓浓的咖啡,一边捧读《半生缘》。感觉真不错,会让我更快地融入这本小说,心都慢慢地跟着坠入、下沉,有时合上书居然无法很快恢复。因为,书的整个底色是:荒凉——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的感叹。但,这确是我喜欢的味道!
《半生缘》是典型的张爱玲式的小说:基调是建立于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所有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了生活的一幕或一角,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成了生命的底蕴。
并不大喜大悲的文字承载着大喜大悲的感情。蓦然回首,18年间所有的爱恨喜悲都悄悄地溜走了,曾经爱过的人都只是站在记忆里远远地望着你。18年前是如此的相爱,都已是逝去的云烟,所有的曲折遗憾就像玻璃盒里的鲜花,变得不再真实了。生命,一点点磨蚀;灵魂,一天天萎缩。——“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能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的如此透彻明白,恐怕也只有张爱玲了。
外柔内刚的曼桢,优雅含蓄的世钧,沧桑、自私却又凄凉的曼璐,“既像老鼠又像猫的”的祝鸿才。不论曼桢的遭遇究竟是谁造成的,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物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或者说,曾经有过但终又逝去。
人的本质始终是自私的,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因为一个个人物总是那么寒冷、荒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
当我合上《半生缘》最后的那一页,久久地陷入忧郁,绵长而不绝,铭心而无法自已。我明白,它是笼罩着作品的挥之不去的雾霭,也是重重划过作家心灵的刀锋。
荒凉划过心灵时是痛苦,变成文字后就是唯美!
半生缘笔记3
《半生缘》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有人说,她的长篇不及她的短篇小说。可,我却很喜欢《半生缘》,只听得名字就喜欢上书了。她笔下的人物命运总是如此不堪。不是壮志豪情,不是爱国主义,就是万千世界里再平凡不过,再世俗不过的小市民的真实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在她的笔下,都有了生命力。
我曾以为只要两个人相爱,便可以排除万难,走到一起。谁知,我却低估了命运的力量。岁月的无情。现实生活里,能走到最后的人,大多数都不是自己最爱的。大部分的人就像小说中的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来不及绽放就已枯萎。我想不明白,到底要怎样去爱,才能不输给时间和世俗观念?
真不明白!
真不明白!
我很喜欢曼桢,坚强,独立,既感性又理性的知性女人。而往往上天对这样的女人总是残忍的。终其一生,她都不能与爱的人相守。
在她被鸿才囚禁的日子里,日日夜夜的思念啃噬着她破碎的心。日日夜夜的等待被淹没在昏暗的房间里。她麻木地抗争,却还是怀着一丝丝希望。就像黎明前黑夜里的人,恐惧又欣喜地守候着黎明的曙光。她是熬过了黎明前,但黑暗的时刻,可等她的人早已失散在天涯。她写的信,一封一封全部退回来。岁月拉长后,仅剩下一张张泛黄的信笺,思念也在点点泛黄。她说:“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间,不管是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
她苦苦等候的人迟迟不来。她也要过日子啊。女人的一生能等多少个十四年。属于她的花期一到,所有的灿烂都支付给了岁月。那种被时光摧残的凋零让人不忍目睹。
她嫁给的人,是一辈子毁了她的人。他们之间只不过是财迷油盐,没有言语,没有爱情。只不过,他是她的夫,她是他的妻。她是孩子的母亲,仅此而已。
多年后,曼桢和世钧相遇。走过那么多的路,看过那么多的风景,彼此已不再年轻,各自有了家庭,再怎么彼此靠拢,也只能遥遥相望。这些年堆积而成河流,怎么泅渡呢?
曼桢哽咽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是啊,回不去了!我想,如若是我,一定会觉得此生足矣,爱国这样一个男人,夫复何求?
她和他,张爱玲和胡兰成,人世间不也是这样缘浅?
这些爱,无法重来,可以放在回忆里。自己品味。但不能拿出来,再次穿上。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够了。
好吧,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