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读书笔记1500字3篇
名人传读书笔记1500字3篇
名人传读书笔记1500字1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离成功越来越近时,灾难又一次的降临,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贝多芬以他坚强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米开朗琪罗表面看上去是比贝多芬幸运的多,他不残疾,也不贫穷,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压力。因为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见外族侵略;自己国家的土地被侵占却无能为力,他与贝多芬同样孤独一生,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谋取利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与奴隶没什么两样。贝多芬从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米开朗琪罗却没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唯一幸运的是,至少教皇还承认他的天赋,并且不止一次的保护他的艺术成就不遭破坏,但是他们却剥削了他的自由,拿他当牛马使唤,他一辈子都像拉磨的驴一样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余岁的高龄还得爬上脚手架作画。
如果米开朗琪罗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许他就不痛苦了,就会以教皇赏识为荣了,然而他比同时代的艺术家更不满足于宗教艺术,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这就决定了他和那些只关心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决定了他将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虽然他的本质性格是骄傲自信而且固执的,只是他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长子的责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于不顾,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向权力屈服。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与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地位优越,无忧无虑,亦不会像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终身忙碌,身体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在别人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厌倦了优越的环境,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学声誉,只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于是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寻,他所拥有的幸福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拥有的这一切,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由于对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虚度年华的精神才使他的烦恼接踵而来。
其实纵观全书,在三位名人的传记描写中,都时时透露出了这些名人的缺点,贝多芬脾气的暴躁,米开朗琪罗的软弱和优柔寡断,列夫·托尔斯泰固执和封建。其实《名人传》也告诉了人们,英雄和名人并非没有弱点,也并非就完美,毕竟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但是这并无损于他们所做出的伟大的事业。悲惨的命运和严峻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名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并且坚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传读书笔记1500字2
三个巨人。
“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绝不能让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么美!”
这是贝多芬发自内心的呼喊。
从1815年开始,贝多芬就只能和别人在纸上交谈了——一只无形的手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拿走了。这对他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想放弃作曲、离开祖国、过隐居生活。但经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开始面对命运、顽强耕耘,写出了交响曲《英雄》《田园》《命运》,钢琴协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钢琴奏鸣曲《华伦斯坦》《热情》,歌剧《菲德里奥》……
贝多芬的坚强意志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他的精神和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能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勇者无所畏惧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软弱、胆小、多疑、优柔寡断、做事有始无终……但在艺术上呢?为了寻找好材料,他在采石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为了运送精心挑选的石料,他亲自带领工人开山筑路;为了使壁画保持鲜艳不脱落,他摸索颜料配方,一有差错就得从头再来,于是尝试了又失败,失败了再尝试;为了建造陵园、铸造铜像,他不得不从头学习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炼铜术、建筑学;为了掌握人体的结构,他用尸体来解剖,不仅惹来人们反感,还累得大病一场……他在生活中也许不勇敢,但在探索艺术时,他从未胆怯过!
米开朗琪罗一生作品无数,他却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认为“虚度一生”。其实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与艰难搏斗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仁者悲天悯人
有这样一个人,他来到人世间后,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却从无所求。他为心中的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他写了不少书,展示了历史的广阔画面,谱写了民族之魂,塑造了一大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书被人们称赞,他的善行被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他离开人世间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他有着优越的地位,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倘若他安于现状,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那么若干年后,将没有人记得他的生存。
他,就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喜欢打扮成流浪汉的样子徒步旅行。有一次,他在一个小火车站的月台上休息,月台边列车上的一位妇人误将他当成脚夫,叫他去候车室取回手提包。他照办了。妇人随手塞给他五戈比小费。他先是一愣,而后自然地收起来。这时周围的人认出了托尔斯泰,妇人由惊讶变为了窘迫,请求托尔斯泰将那五戈比还给她。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用劳动挣来的正当收入,我要把它留下来。……这是件很平常的事,您不必感到不安。再见吧,祝您一路顺风,夫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他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他灵魂的崇高和人格的伟大。
这就是这三个巨人。但却是命运待他们不公:为什么贝多芬没有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那样好的身世?为什么米开朗琪罗没有贝多芬和托尔斯泰的自由?为什么托尔斯泰不像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那样有追随者?……他们有种种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时表现得勇敢坚毅,沉着地与困难抗争。他们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敢感动了所有的人。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大写的人”。
名人传读书笔记1500字3
名人传》一书主要写了三巨头的成人成才故事,就以莫扎特的故事为例。
显然,莫扎特在《名人传》一书中是坚强和意志力的代表,他的生平非常明显地反映了坚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
莫扎特出生贫寒,父亲爱酗酒,是个音乐手,在莫扎特的成长中,经常毒打莫扎特,硬逼莫扎特拉小提琴,把他禁锢在交流的囚笼中,把从斜窗中钻进的阳光也抹走了。
每个人看到这段都有一份气愤,愤他父亲的强暴,愤他父亲的无知,更愤他父亲抹去了他自由追梦的权利。每个人看到这段都有一份怜悯,怜他失去了父亲柔软的关爱,怜他失去自由的悲惨,更怜他失去了他童年纯真的笑。每个人看到这段都有一份感叹,叹他那对音乐的执著,叹他如此坚强的意志,叹他敢与命运作斗争的勇气。
没错,他逃了出来,为自己自由追求理想奠定了基础。他十一岁加入了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随后,不幸发生了,他的母亲去逝,悲痛占据了他的心,他成了一家主持者,但在随后,法国大革命又占据了他的心,他还为费雷特堡战争谱写的两首诗改成音乐作品。
从这儿我便可知他对国家的热爱,因为在他母亲去逝给他带来无比巨大的悲痛的面积分,他却不忘国家大事。同时,他是坚强的,在母亲去逝前,他便担起了维持家计的一份担子。
然而,不幸还是降临了,身为最崇高艺术者,他却失去了艺术交流与来源的渠梁——听觉。也许一开始耳朵只是日复一日的鸣响,听力不断衰退,这不仅夺去了他的音乐天赋,更剥削了他与人交流的能力,他开始隐藏——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是聋子——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能力正在衰退。到1801年,他才把这苦诉给了两位朋友,在寄给朋友的信中大致说道:
我过着一种凄惨的生活。我一直受耳病折磨,尽量避免一切社交。如果我干的是别的职业的话,或许我可以对别人说:“对不起,我是聋子,可以再大点声或用纸写下来吗?”但我偏偏是在这个行业中生存。如果让别人知道我是一个聋子,他们还会相信我的音乐才能吗?
如果别人柔声说话,我只会听到嗡嗡声,如果别人高声大喊,我简直无法忍受。普洛塔克要我学忍耐,可是,我却要向命运挑战。我想乡下住,也许对我耳朵有好处。您瞧,面对病魔,我竟逃到乡下去,多么可怜!然而,我别无选择。
这些痛也许是筑成奋斗之剑的钻石。贝多芬把这些悲痛凝结在了他的作品之中,如《第一交响曲》、《七重奏》等,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痛苦。不过,黑暗角落中残晖余阳依旧牵引着贝多芬顶着这片阴暗驱走痛苦。它依然表现了贝多芬的不屈。
贝多芬最大的痛没有出现在他肉体上,这是作者为他值得庆幸的地方,但对于他最大的痛苦来自于爱情,不过也是爱情带给贝多芬一丝快乐感。
当他陷入爱河时,精神明显好多了,待客变得热情,衣着变得讲究了。很显然,贝多芬希望这种情况能一直保持着,爱情滋润让他的才华充分展现。于是他创造了《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
可惜快乐的阳光逝去得飞快,失去爱情是贝多芬最痛苦的一事。带给他的折磨是精神上的。但是这是不可能摧毁他,他一无所有,所以变得无所畏惧。
他高尚无畏的品质也是在这时,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在贝多芬和歌德同行时,远远看见王孙贵族迎面走来,歌德立刻站到路旁脱帽行礼。而贝多芬则昂首阔步,大胆地走过去。结果出乎意料,王族们纷纷给贝多芬行礼,女皇还和他打招呼。至于歌德,被贝多芬训了一顿。
一开始,我怎么也想不出作者这段表达了什么,我不禁疑问到:难道是要通过王孙贵族们的反应表达贝多芬的伟大?可我错了,这儿主要是把贝多芬的行为同歌德的行为作比较。表达了什么呢?读到后面的文字殊可知作者在这儿把王孙贵族比作庸俗和渺小,贝多芬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他对世俗的嘲讽和对高尚的追求,但这儿的行为可能为激忿歌德,以致歌德很难再原谅他。
阳光继续暗沉,贝多芬的曲子将演奏完,可他有什么希望呢?他希望演奏是以欢乐结尾,煞费苦心,他也用尽力气去谱写。还希望音乐的使命能完成。于是写他谱出了《第九交响曲》,结尾为《欢乐颂》。
可苦难还是不肯放过他,直到把他带入天堂,他才得到解脱,才挣开那冰凉而又腐臭的枷锁,这也是一种欢乐的结尾吧。
从第一人称欣赏完这则故事后,再用第三人称倾听,发现许多不尽人意。主人公的生活悲惨,心灵却是最崇高的,而现代人的生活幸福,心灵却永远达不到主人公那般崇高。
也许奢华的幸福中永远长不出最崇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