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两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两篇
《国富论》是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富论读书笔记,共两篇,希望大家喜欢。
国富论读书笔记1
提起《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今天经济学领域的人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说他的书不只是图书馆书架上的一种收藏,书中的内容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经济环境,其分析视角结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以及经济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下面是我对书中比较感兴趣的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要高于城市。这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效应、资本借贷成本较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用于农业的资本虽然对社会贡献很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源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利润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这样,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日趋扩大,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追逐高利润而不愿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亚当斯密认为,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自由浮动的适度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利润水平。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利率究竟保持在怎样的水平就可以称之为适度呢?我想,这应该是一大难题。因为,如果利率定得过高,有可能发生逆向选择的问题:高利率的存在驱逐了一部分信用较好的借贷者,留下了风险爱好者,借贷风险势必上升,金融机构的坏账损失也有可能增加,这样,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金融机构行业的稳定,适得其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另外,政府在财政支持力度上仍然要给与一定的重视,鼓励金融机构进驻农村,这不仅仅是指一些农村金融信用合作社之类的组织,也包括一些商业银行,鼓励它们多设一些物
理网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亚当斯密认为,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而对劳动者的需求也必然随着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长而增长。因此,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亚当斯密那个年代,农业是社会的主导产业,资本的增加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在整体上大幅增加。然而,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这种国家财富的增长所引起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的效果比不是很明显。现在,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下岗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劳动力要素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多方面原因。但是,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在银行取款,传统的方式是取款者要到银行的营业厅向银行工作人员出示存折当面取款。而现在,自动取款机到处都是,甚至一个地方又不止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
而且,银联的出现,使得跨行取款也成为可能。
前些天,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即短信营销。这项服务项目说的是消费者随时随地对可已将他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商品价格与提供此项服务的公司的同种商品的价格进行比对,如
果觉得此公司的性价比更高,可以通过短信立刻定购。仅仅是这项服务就已经是宣传推广的一大亮点了,而它节省的又岂止是广告营销费用?诸如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店面的需求等等都大量的减少。由此,不得不感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有多么巨大的作用!
国富论读书笔记2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不同的增长效果。因此欠发达区域面对不同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择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区域模式1: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
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区域模式2: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因为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应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
二是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即给发达区域“打工”。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或工业化前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支付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也难以承受为集中人口而进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费。而此类区域劳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选择有资源禀赋或内生比较优势的临近区域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或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业家的管理素质。
区域模式3:人口较少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人口较少无论是否集中从理论上讲都难以独立形成一个合意的分工网络。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区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以便融入发达区域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经济环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网络上可以逐步摆脱对地理交通条件的依赖从而逐步与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区域进行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重点扶持有一定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并购、扩张带动其他企业形成连锁效应和学习效应。
阅读体会:
1. 这篇文章从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角度即劳动分工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经济中的某些现象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当我们用一种方法无法很好地解释、解决某些问题时不妨试着换一种思路也许会感到豁然开朗。当然一种新的理论的成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2. 作者分析了三种欠发达区域的三种分工抉择这在中西部区域开发中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但对于区域模式1我认为作者忽略了在现代交通、信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占领和产品冲击。建立其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将受到来自发达地区的强有力竞争。也许对于这种模式来说将劳动分工理论与市场竞争理论结合会是更好的理论分析途径.
文转摘自: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欠发达区域的分工抉择(聂辉华《经济科学》X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