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400字范文5篇

时间: 斯祺21212 分享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在寒假期间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其实是不乏深奥的文学评论书,甚至涉及谈人生、谈哲学。我跟着飞快地通读了一遍。

  王国维这本书里面最广为人知的片断是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儿的所谓境界是指修养或者造诣。王国维的境界说我读中学时就知道,但那时似懂非懂,如今重读此书,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的理解如下:第一境是告诉读者要学会享受孤独并要有所追求。第二境是告诉读者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第三境是告诉读者成功往往青睐那些不轻言放弃者,在你困惑不堪时翩然来临。

  《人间词话》是一本好书,岁月更是一本好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的执着追求和最终的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读《人间词话》有感

  关于“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华书局中的附录中有所提及,其观点主要是叶嘉莹先生的观点。

  “有造境,有写境。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关于“造境”与“写境”,叶嘉莹先生否定了以往认为“造境”与“写境”乃是“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于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两种区别。

  第四则中王国维写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先生受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影响十分大,而关于“有我”、“无我”也是根据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叔本华认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驱使支配而为意志之奴隶,故其哲学之最高理想便在于意志的灭绝。由此来看文学作品,就会感觉到大部分作品不外于意志、欲望的表现,因此乃经常与物对立,成为“有我”之境界。至于能超然于意志驱使支配而表现出“无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华哲学来说,当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树立的“豪杰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并无必然之关系。就整体来说,修养学力高的诗人,有时也写“小境”的诗,反之,修养学力低的诗人,有时也写“大境”的诗。如陶渊明之“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与沈佺期的“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山出尽如云汉岭,池成不让饮龙川。”数句相较,则陶诗所写境界虽小,而意韵深远,沈诗所写境界之大,而洞然无物。由此也可见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并无必然关系。

  读《人间词话》有感

  中华书局版的《人间词话》共有分为上卷和下卷。上卷64则,下卷47则,补遗25则。上卷主要讲了词的“境界”说以及评论各个词人词的特点。下卷主要论各家词之长短以及情景说。补遗主要讲了《人间词话》序以及对各家的评论。上卷64则为王国维亲自整理,下卷和补遗则是后人搜集,因未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因此难以明白其体系。故很多人研究的都是前64则。而“境界”说乃是《人间词话》64则中的理论核心。

  《人间词话》通篇便是围绕“境界”说而展开的。在书中的第一则便开门见山地点明:“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其次提出:“有造境,有写境。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之后又提出了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最后提出“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什么是“境界”?王国维在第六则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通过查找多方资料了解到,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应当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王国维进一步认为,这种内容的真实性必须与形象的具体性相结合。“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他看来,“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意与境浑”是文艺创作的标准,艺术美感不是脱离艺术形象而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文艺作品必须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美感效果,应当致力于创造真实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是王国维对于审美理论的突出贡献。

  王国维以“境界说”为核心,论述了文艺的特征和创作方法等问题,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文论体系。“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

  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在此,对“境界”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的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诗词要达到高境界必须用真景真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情景交融,两为一体,“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读《人间词话》有感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中华书局精装本《人间词话》上这样评论:“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词学美学著作。”可见《人间词话》的地位之高。第一次知道王国维先生是在高中老师说“词有三种境界······”的时候,但高中忙于刷题中,根本没时间看,后来在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的节目上听到《人间词话》,在图书馆找了一下,却看见里面的文字,畏难放下。最后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才将其看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他还说:“他(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可见王国维先生的影响之大。

  《人间词话》是在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做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事实上王国维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了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相关文章:

1.关于《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00字5篇

2.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读后感

3.关于《名人传》读书笔记400字8篇

4.《离骚》读后感精选

5.路遥人生读后感心得体会

4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