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三国演义读后感及感悟5篇
经典文学三国演义读后感及感悟5篇参考
《三国演义》能够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好处是深远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典文学三国演义读后感及感悟,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经典文学三国演义读后感及感悟1
我是一个书呆子,整天没事就喜欢钻进“书海”里去看书。我特别喜欢读名著。所以这个暑假,妈妈去图书馆给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我翻开书迫不及待地看起来,看完了第一章“桃园三结义”,我就被书中精彩的内容吸引住了,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三顾茅庐”、“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精彩故事整日萦绕在脑海中。
书中人物众多,我喜欢以德服人的刘备。刘备虽然在机权干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曾以此感化了刺杀他的刺客。刘备临死前还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刘备这一点真令人佩服。我现在经常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告诫自己。
我最佩服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善用火攻战术,唱了一出空城计,未伤一兵一卒,就让司马懿引兵退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鞠躬报国的精神体现。他忠心辅助刘备,让刘备的蜀国与曹操的魏国、孙权的东吴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临终托孤,可惜诸葛亮这次遇上的是乐不思蜀的刘禅。刘禅轻信流言,怀疑诸葛亮想谋权篡位,诸葛亮在汉中死后,刘禅下诏朝议,不容许朝中官员奔丧,也不容许各地为诸葛亮立庙祭祀,建纪念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首《蜀相》道尽了诸葛亮的辛酸。
英国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三国演义》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的,读《三国演义》如同读史书,让我更聪慧。我爱《三国演义》。
经典文学三国演义读后感及感悟2
《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听过广播版的三国,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三国中的人物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
后来我读了拼音版的“三国”,又更深地了解了书中的历史背景和英雄人物。今年寒假刘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一项是读名著写读后感,于是我又细细地品味了一番“三国”。
三国中无论是文将诸葛亮、庞统、周瑜……还是武将关羽、张飞、吕布、赵云……这些鲜活的人物无不令我着迷。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草船借箭这一个个妙计都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不是神仙,他也有失策的时候,我们不能苛求别人还有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他人的过错去指责,也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灰心气馁。
关羽战死沙场,身首异处读到这里我心情沉重,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样一个忠胆狭义的英雄居然下场如此凄惨,真令人气愤!
最令我气愤的是粗中有细的张飞,他本来是一员猛将,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可谓战功赫赫,只可惜关羽一死,他就变了一个人,不务正业,对士兵无故鞭打,最后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士兵刺杀,还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可见当我们遇到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千万不能意气用事。
曹操虽然阴险狡诈,但他一直都是以中华民族的统一为重,这也是他受后人尊重的重要原因。他因为疑心重杀了华佗给中华民族的医药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老百姓生活朝不保夕,亲人分离。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
从三国中我懂得了许多是是非非的道理。多读书,读好书,我会坚持!
经典文学三国演义读后感及感悟3
今年寒假,我在爸爸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了《三国演义》的前二十五章。
我很欣赏关羽,我觉得是英雄。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都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他还是个有情义的人,华容道放掉曹操,足见他重情义。他还有一匹重情义的马,在他被擒拿后,赤兔马绝食而亡。
要说关羽的不足,就是他有些自负,因为自负他才大意失荆州。
这就是我眼中的关羽。我要学习关羽的重情义,珍惜与他人的友谊。做人但不能太过自大,要谦虚,否则就酿成大祸。
今天读了《三国演义》使我认识了曹操,故事是这样的。
袁绍听说董卓横行霸道,非常气愤,就写信给责备王允。王允就请大臣到家里商议,大家因无能为力而抱头痛哭。这是晓骑校尉曹操来了,说道:“哭能将董卓哭死吗?”他愿借王允的七星宝刀去杀死董卓。董卓视曹操为心腹,曹操趁四周无人就要下手,此时董卓突然翻身看到曹操举刀。曹操连忙跪下,诈称要献七星宝刀。曹操趁董卓分神之时逃跑了。董卓悬赏捉拿曹操。
曹操逃到成皋时在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借宿,疑心吕伯奢要杀自己请功,便杀了他一家八口人,路上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一刀杀了他,并说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个故事使我印象深刻。曹操本可以是一代枭雄,一统三国,但只因他的多疑和凶狠,使的身边的心腹纷纷离开。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存善念,心怀感恩。
经典文学三国演义读后感及感悟4
在这个缤纷的暑假中,我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方的战争,造就了许许多多具有特色的人物,比如说: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气、善战的关羽;勇猛的张飞;才华横溢的周瑜;胸怀大志的孙权;见利忘义、人中赤兔的吕布;还有我认为老奸巨猾的曹操……虽然有这么多具有特色的人物,但我还是最喜欢、最敬佩足智多谋、才思敏捷的诸葛亮。
因为他智勇双全,就拿《草船借箭》这个典故举例吧:当时周瑜借军事为由故意刁难聪明的诸葛亮,要求他在十天造完十万支箭,周瑜心里暗暗高兴:哼,你再怎么聪明也肯定做不到。可诸葛亮却对他说最多只要三天就可以完成任务。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有三十名士兵,船用布遮住,两边都插满了草,可周瑜并不知道他的计划,非常疑惑。过了几天,江上大雾弥漫,半夜时分诸葛亮请鲁肃去把十万支箭取来,船慢慢靠近曹营,将船一字排开,曹操不敢迎战,只让箭手放箭,等到天亮,只见那十几支船插满了箭,诸葛亮把船驶了回去,完成了周瑜的要求,就这样机智诸葛亮利用有雾的天气;利用曹操疑心很重的性格,并且考虑周全,安排很巧妙,不费吹灰之力拿到十万支箭。这就是我敬佩诸葛亮的原因,而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三国演义》最后一回合是荐杜预老蒋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统一:当时蜀、魏国灭亡,晋朝快统一天下,只剩东吴没灭,吴国孙皓无能,陆抗和羊祜相杀,羊祜因病而死,命杜预接任,准备灭吴,这时陆抗等将军也去世,因孙皓慵懒,吴国终被晋国所灭,晋朝皇帝司马炎一统天下,三国终结。
经典文学三国演义读后感及感悟5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这部气势恢伟的文学作品,让人耳熟能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荡气回肠的战争画面,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也带领着我不知不觉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中,追寻古代英雄的足迹。
这本书讲述了从东汉灵帝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武帝太康元年吴广西晋统一,期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为夺取政权,统一中国而展开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书中描写的人物众多且十分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打动了我。我非常喜欢张飞,他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钢须,他的声音亮如洪钟,威势如奔马,书中描述的是张飞曾在战场上大吼一声,震倒敌方一员武将,这可见张飞的勇猛。除了武将张飞外,我也很喜欢关羽,他九尺高,丹凤眼,两条卧蚕眉,胸前长须飘飘,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张红脸,就像红枣一般。据说关羽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红脸,有一次他受了箭伤,华陀为他刮骨疗伤,他一边下棋,一边疗伤,直至最后手术全部做完,关羽忍痛绷脸时间太长,从此就变成红脸。然而我最喜欢的人物还是诸葛亮,又叫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擎,手执羽扇,飘飘然,犹如神仙下凡般,他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
这本书不仅人物描写的好,故事情节也很精彩。其中《草船借箭》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博学多才和足智多谋,不费一兵一卒,就为周瑜准备了十万支箭,为日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品读《三国演义》不仅让我沉醉于文字的酣畅淋漓与故事情节的精妙构思中,还了解到中国历史典故的独特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