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学习啦小编来看看《什么是教育》读后感吧!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一

  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二

  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

  “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本书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论述,阅读本书不失为提高自己的阅读功底的一大帮助,我想随着工作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读书的感悟定会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阅读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以下仅述一些我的读书体会吧。

  我整理了一些书中的言论希望这些论点能够与大家分享。

  诸如“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又如“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过以上的摘录与分享能够带给大家阅读的兴趣,同时希望这样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多少能我们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三

  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教育?”教科书里的教育的概念是:教育是人类又且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把学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而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的只是的堆积。”

  我觉得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及的教育太过于理想化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我国当下的教育状况,是很难达到如此的理想状态,下面有一段特别受用。“教育的形式化正是始于其本质成为问题之时。教师以种种人为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对他的敬畏:保留一些东西不交给学生,或者要求树立个人的权威以及学生的盲从。在种情况下,本来是用训练有素的方法来处理广泛的学习资料,现在变成了空洞无聊的尽义务而已;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如果变得日益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竟被人们如此地忽略,那么教育就变得丧失根本目标而不稳定和支离破碎,它带给学生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而是混杂的知识。”

  我国表面是搞素质教育,实质上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每个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个个都为升学率而拼命,学生们的教育目的也是为了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而玩命学习,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学习已经成为了义务和虚荣心,而不再是什么理想的陶冶了。市场经济的今天,教育和经济挂钩,人们已忘记教育为何物,从上一个世纪起,教育与科学开始分道扬镳,因此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之才”。当某一科学被运用于经济之中时,这门科学马上身价百倍,我觉得我们现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人员,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就比如我们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了那么多的理论知识,到时工作能用上几项,那其他的呢?肯定又是归还给老师了,我们这样算是教育吗?还有救我们前一阵子搞的班级评优,英语四六级被列为重点参考点,我们班由于过级率不高而被刷了下来。我想问,难道就因为这个就能认定我们班不够优秀吗?我们期末考试还全班零不考虑呢,那这个又怎么算呢?英语四六级就这么有力吗?个个招聘市场都要求什么四六级啦,计算机过级了等等,难道只有这些证书才能证明我是个人才吗?我自己表现的能力呢?这就是我国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给我们的提醒真是很及时的,只是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及时地改正,殊不知会有多少人才会被这种应试教育扼杀了。我觉得不是没人意识到,而是教育已经和经济挂钩了,就会变得有利益性了,没涉及利益的东西就会变得和棘手。虽然这样说会让人觉得很犀利,但却很真实。

  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本真的教育,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因为他这种教育的延续将奠定控制科技和军事带来的灾害之基础,对于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的上去。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

  暂且不说这段的深奥之处,就用最简浅的来讲,别说是我们中国的教育,就连欧美的也有所不及阿,这几乎可谓终极教育。如果我们中国能把教育搞成这样,人人都可称自己为“孔二代”了。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四

  读完《什么是教育》,我受益匪浅。它是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之一,诠释了什么是教育。其教育思想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过程是个人整体精神成长过程,培养“全人”。注重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本真的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由此表明,雅斯贝尔斯更注重的是培养“人”,抨击教育中对学生的无视,呼吁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性。但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并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背离了教育最初的目的。我个人认为,学习本来就是件快乐的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分数而学。在教育中针对差异性注重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全面发展,唤醒学生的灵魂。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归纳为三类型:经院式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师徒式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中心”;这两种是雅斯贝尔斯所反对的教育,而他倡导的是第三种教育——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平等,共同寻求真理。柏拉图的对话,对真理的本然之思,是真理的间接传达。这一观点,让我联想到当今教育的最大问题,今天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有着浓重的经院式教育和师徒式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 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当作容器而机械地灌输,只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单纯的师教生听,照本宣科。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根据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进行反思,完善教育方式。教育应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是个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合作、探究、和谐超越应该是理想教育的内涵,教育应该是注重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展示自己,现实自己。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的全部存在是以有意义的计划为基础的,但教育却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人们都是依靠理解力来制定计划的。由于我们知识与能力的限制和它根本就可能实现,因而这些计划只会在实际的尝试中毁灭。计划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真正而且必须可计划之事上,反而是对真正人性的扼杀,这些计划侵吞了属人的自由。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这一过程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计划应事先作出其步骤,使计划切实可行,既包罗万象又井然有序。事实确实应该如此,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教育应重视全面发展,重视全人教育,而不是计划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其自由发展,在完整的精神中学习、生活。

  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是全人教育,是本真教育,“本真教育”是对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超越的教育。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事件。遵奉客观实际,依循客观规律,引导学生探究真理、遵奉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讲究实际,尊重自我作为学生的立身基础,对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超越的教育。“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最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教育是一场全民性的运动,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都是教育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民族的未来和教育息息相关,要尊师重教。教育是为适应今天科技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可以引导和充实人们的生活。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如: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行的教师。要不然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教育决定一个时代、一个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这一曾经风靡一时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划定,而只能在实际中观察把握。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陶冶就是真理意识存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间的培植成长过程。对真理的意识的培植通过了人类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通过具有一定质量的培养过程,扩展意识就得到了陶冶,陶冶是一种生活型式,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陶冶在活动中完成,目标是全面的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陶冶是已形成意识的真实再现,陶冶的行动就是思考的行动,陶冶使得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陶冶是每个人获得知识和重新塑造自己的天地,我很赞成“陶冶的知识却能改变人、帮助人成为他自己,教育满足真正的精神需求。”只有经过陶冶了,被人内化的知识,才成为人的真正知识,是人们的灵魂得以充实。当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自愿去学习时,认知才成为可能。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陶冶则意味着,在铸造和展开人的这一天然给定性过程中,通过人自身的活动、意识和它特有世界的形式与一般的形式接近。这样,这种一般形式在个体的构造中是作为唯一的特征表现出来的。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其许多教育观点不仅是历史的精华,也是对现在的教育理论和现实意义有着极大的影响。那独特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不断反思我们自身,也反思我们的教育,探讨真正的教育,真正认识什么是教育,还教育自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交往,重视“人”的培养,我们要用心去寻觅教育的真谛。

猜你喜欢:

1.教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

2.关于教育的励志书籍读后感

3.读《爱的教育》有感800字

4.关于教育的励志书籍读后感

5.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篇

776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