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2500字3篇

读后感范文2500字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读后感范文2500字3篇

  2500字的读后感范文,听着就觉得可怕,不过大家还是可以欣赏一下别人写的读后感范文2500字的!下面就跟学习啦小编来看看读后感范文2500字吧!

  读后感范文2500字篇一:《房奴》读后感2500字

  在图书馆浏览书架时,目光忽然聚焦到一本由魏子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名为“房奴”的书籍,怀着猎奇的心理,我对本书进行了通读。

  《房奴》的大意是:出生于不同的家庭,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却同样为“房”而愁的主人公们,面对那些刚刚落成的住宅小区,他们心里暗暗思忖:“我要买一套漂亮的房子。”可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那只能是一相情愿……。为了操办体面的婚礼,又不忍心拖累含辛茹苦、日趋衰老的父母家人,迫不得已地卷入“借贷购房”的漩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代游牧先民为了更好生存与发展,随水草而居。现代人游走天南地北,云集异乡他地,目的是为了求学、打工、做生意,寻找能适应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人类繁衍必然要经历衣食住行、学习读书、婚嫁娶育、生老病死的过程,这一切是凭借房屋来完成的。房屋是家庭的体现,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活得再失败的人,也需要有个可以养精蓄锐、自我安慰的窝。而房屋的地段、大小和档次,更成了人们显示经济实力的标识。为了美好的未来,《房奴》中的主人公甘愿叩响“房贷”的大门。去除日常开销和赡养老人的费用外,每天考虑最多的是节约、存钱,尽快归还“房贷”。这是激活他们不断奋斗的动力。

  居者有其屋。房屋历来就是人类文明生活的载体,租借私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随着人们生活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酝酿“购房”成了茶余饭后的主题。因此在允许“借贷购房”的时代,《房奴》这本书就有了它的可读性。这是一个“70后、80后”在异乡生存中关于房子、爱情的小说。

  “房奴”是近来在网络论坛上使用率较高的词汇,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前两年湖南卫视举办“超女”制造了“pk”一词,而时下最流行的就是“房奴”一词。这是在房价不断蹿升、贷款利息渐涨的都市中涌现的一批勇于尝试、超前消费的新新人群。这类购房者大多是70年代-80年代出生,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学生。媒体上曾经流传过关于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各自三十年购房情况的一段精彩对话。现在,华夏大地逐步引进了美国老太太超前消费的理念。由于基本国情不同,中国市民们的按揭购房,绝没有美国老太太那么轻松惬意,只要你拿到房屋度过那段蜜月后,便会终日忧心忡忡:如何应对万一失业、减薪或者家中发生意外、资金断链时的每月还款计划?购房是一项花费巨大的支出。我国今日的房价居高不下,超出了人们实际承受能力,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说房屋既可爱、可怨、又可恨,也会给你带来欢乐、忧愁、痛苦!因此万众瞩目仰视,期盼早日降价、早日解套,迎接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之寒士”的好日子!

  我认为书中叙述的一些现象确实存在:“年轻人结婚用房尚未真正落实时的那种焦急的心态,以及解决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按经济规律对协议双方制约,把其中的买方称之谓奴隶,似乎欠缺文明稳妥。看到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营造自己温馨的家园,呕心沥血、力尽艰辛的经历,使我触景生情,勾起了曾经萌发的永远不能忘怀的感慨。

  30年前,我没有婚房,孤身一人的姑妈恩重如山,毅然让出她的房屋,供我们完婚,自己却栖身于邻家的公共过道中。可是这间房有很多缺点,例如朝向、用水等问题,更严重的是,这间房位于三层阁,上下极不方便,楼梯极其狭窄,一边腾空且没有扶手。双小腿截肢的妻子每天上下楼梯,如履薄冰而险象环生,我只能用手捧住她的双腿胆战心惊地往上挪。我经常在夜深人静时企望:“如果我们有一间全独用的公房就好了”,我们却在那里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

  妻子怀孕后,只能望楼兴叹了,是岳父岳母眷念体惜我们-----安排最适合我们居住的也就是底层房屋的中厢房,通风和采光都极差。我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渴望:“如果我们有一间全独用的公房就好了”,我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十八年。

  20年前,抓住动迁机会,我咬紧牙关:“长痛不如短痛、晚搬不如早搬”,与父母一起搬迁到当时属于农村的地段,房型完全符合心意,只是家中的人多拥挤,有时彼此会产生一些隔阂……我经常在夜深人静时盼望:“如果我们有一间全独用的公房就好了”。……通过苦苦的等待和调整,今天终于实现了持续几十年的愿望。

  而我那同为“80后”、生逢改革开放好时光的女儿,她的命运与我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她的婚房是当时经过通宵排队抢盘、办妥按揭手续得来的,选择得很不错:一梯两户式的小高层电梯房,二室二厅,室内通风采光比较好,小区环境也比较好,只是他们认为幢距刚达标不够理想。经过两年多的市场观望和准备,重新选择了一套复式的房屋。他们也是采用按揭贷款、分期交付的模式,却一点也不认为自己是做了“房奴”。

  把我的住房解决过程与《房奴》一书的主人公费溪的购房经历相提并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50年代出生的人们大都于30年前进入婚期,因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缓慢发展状态,房产市场尚未形成,无法通过购买行为来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只能在家庭内部调剂。因此很多家庭都施出十八般武艺,搭阁楼、放围墙、分隔房间等违章行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通过大打出手、对簿公堂等方法来解决燃眉之急……而我是个程度较重的肢残人,家中人多拥挤,我的婚房根本没有任何途径,包括用货币购买来帮助解决,所以只能屈居于姑妈大人的三层阁中完婚和岳父岳母眷念体惜我们而提供的底层中厢房里育女,应该说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而像小说《房奴》主人公中的费溪等人也是为了结婚,虽然只是在购买房屋的钱暂时拼凑不齐时出现感情危机,可是房款一到位,他们便可梦想成真。所以我们两者之间由于时间上的差异,存在着不可比拟的巨大变化。

  今天,一大批经济成功人士、海归人士以及年轻有为的“白领”们,纷纷通过购买住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我女儿的购房事实也能证明了这一点。国家为了培育房产市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例如:购住房办理蓝印户口、购住房办理退还个人所得税等,几经努力终于使房产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一房难求的红火局面,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势头。拉动内需、扩大内需,这是配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房产市场和其他各类市场的兴旺发达、大张旗鼓、高歌猛进,即使构建成功的“和谐社会”也只是空中楼阁。当然今天的房产市场也不是面面俱到、尽善尽美,尚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局面,这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相关部门及房产市场开发商、经销商的自律,否则一定会遭遇经济规律的惩罚。

  我与《房奴》小说中主人公费溪在解决婚房中的不同感受,是整个社会催枯拉朽、翻天覆地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它见证了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为民造福的伟大变化,也使我和亿万人民从中得益。所以实行了30周年的改革开放值得我铭记,更值得我讴歌。

  读后感范文2500字篇二:《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500字

  谈起对某部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儿》,不得不承认,每次谈起我读过的书,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 《明朝那些事儿》,一者是因为这部书确实是图书中的精品,百谈不厌,二者是本人不太喜欢读书,以至到目前为止也没读过几部书,每次谈书,也只能搬出 《明朝那些事儿》来。好了,不管是出于各种原因,我们还是把话题的终点转移到 《明朝那些事儿》上来。由于这部书是很久以前看过的,所以有些地方记得不清,可能还会有错误,都望请谅解。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这部书一共分为七册(据说现在又出了精品插图版的 《明朝那些事儿》,将图书厚度加到了九册,因为本人未曾看过精美插图版的,所以我也就不对插图版发表任何评论 ),第一本书基本上都是写朱元璋的,后几本就比较简单的写了明朝的其他十五位皇帝,当然,这部书并不只是写了皇帝,而是以某个皇帝为大的框架,进而展开对社会伦理道德,官场权术,人性善恶的描绘,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毫不夸张,它是用小说的笔法写出的“《明史》”。不知道怎么才能够很好的描绘出我对这部书的感觉,也不知道怎么才能不毁了这部书本应该有的光辉形象,我只能根据客观的原书内容,谨慎的加以主观评价。我先简单的谈谈 《明朝那些事儿》里边的几个小片段,这几个可能不是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段,但最少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说到明朝,我又很自然的想到一部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一个现代女人穿越到明朝,爱上了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文,发生了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在故事的结尾,朱棣起兵谋反,朱允文下落不明,结局居然是朱允文穿越到了现代……狗血的剧情不需要解释,穿越的故事没法说服观众,热心观众朋友一定会想知道历史上的真实情况,通过简单的考证,大家都会发现历史上的朱允文果然是失踪了,然而南京陷落后,他如何失踪了,是不好考证的。

  在这里,我隆重推出一部历史大作 《明朝那些事儿》,在 《明朝那些事儿》二中,大家可以很轻松的弄清“靖康之乱”的来龙去脉。作者让我们站在上帝的角度看人间的风云变换,又给出大量的史实,说明自己给出的图景完全是遵从史实的,作者参考大量史实,解释了一些不好考证的历史现象,其中就有我所谈到的建文帝朱允文的真实下落。作者并未是直接给出了答案,而是先拿出来了一个比我们对建文帝下落很关心的人,对,没错,那个人就是朱棣,毕竟他是朱允文的叔叔,他并不想让自己的亲侄儿死,同时也是出于对巩固自己统治的考虑,坐上皇帝宝座后,他十分关心自己侄儿朱允文的下落,于是派出了两股力量外出寻找朱允文,由于担心朱允文谈到了海外,他启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航海计划,他让郑和打着宣扬大明国威的旗帜周访海外,这一观点可能颠覆了郑和下西洋在好多人心中的光辉形象,但事实应该如此,没事谁想瞎折腾呢!

  当然,朱棣还派出了另一支力量去江南寻找,那是一支隐藏的力量,所以基本上没人知道有那人的存在。还是得强调作者是翻阅过大量史书的,作者是非常谨慎用词给出答案的,如果你认为答案不够真实,那么我只能说是历史太过巧妙。朱棣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知道朱允文下落的,当时朱棣正在征战的途中,深夜时分,正在休息朱棣被一个突然来访的神秘人打断(很容易想到这个神秘人身份肯定一般,否则是没有人能在深夜惊扰朱棣的),果然这个神秘人就是为朱棣去江南暗访朱允文下落的那个人,他给朱棣带来了好消息,他在江南的某个寺庙找到了朱允文,朱允文让他给朱棣带了一段话,作者强调那段话的原文已经找不到,但可以推断出那段话的大致意思,也就是说让朱棣放心当皇帝,他朱允文是不会去和他抢王位的,听完神秘人的“工作汇报”,朱棣得到了解脱,自己没有害死自己的亲侄儿,以前出于内疚,朱棣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那天晚上得知朱允文还活着,朱棣休息的特别好,第二天侍卫打开门的时候发现朱棣已经安详的去了--

  历史从来不缺少偶然,历史也从来不缺少巧妙,历史就是历史,决不会取决于我们观看的角度的--

  据《明史》记载,在明朝后期,曾经有一段非常严重的倭寇祸乱,一批100人的倭寇队伍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连抢中国三个省份,最后居然将队伍分成两份,一份攻打几十万官兵防守的陪都南京,一份继续抢劫,中国大明政府出兵二十万,追到南京城下,倭寇眼看南京城打不下来,调整路线,准备下海撤退,撤退途中百姓悲愤,人人喊打,一百名倭寇之乱终于在二十多万人的追击下被平定,事后统计此次倭乱中国死亡人数,兵民合计三千人,由此可见倭乱形式之严峻。

  由于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之乱实在是太严重了,历史学家们无法轻易忽略那段历史,我们也不能简单跳过那段历史。就是对于这么一段复杂难解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却给了我们幽默诙谐的解说。他将倭寇这个团体分为两个集团,他说每个倭寇集团就是一个公司,这两个公司其实没太大区别,只是一个是中国独资的,另一个是中日合资的,这么简单一说,确是不好理解,其实不然,简单的加以介绍,大家便明晰了。

  所谓的中国独资就是说那个倭寇集团最高的领导者是个中国人,倭寇中的日本人只是为其打工的,谈到打工一词,还得细解,为啥有公司和打工一说?其实原因挺简单,想想倭寇的目的是不是和公司目的一样的,都是为了盈利,倭寇就是抢劫的。说他们打工是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雇的,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能雇到一大帮子倭寇,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相比当时落后的日本,中国先进得无法用语言形容,于是这就给了那个倭寇的中国老板以机会,当他带着优良的武器装备在日本登陆,落后野蛮的日本地方很快被征服,依着先进的一切与当地诸侯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要命的倭寇劳动力便源源不断了,自然就当上了倭寇集团的大老板!

  另一个公司的性质是中日合资,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合伙开的,这个公司成立的背景相当复杂,我就不多做叙说,只需知道当时中国十分厉害,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厉害的。这家中日合资的公司就能体现,中国人出计谋,日本人出钱出力。由此两点可以看出,倭寇之乱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日本人,没那几个了解中国的中国人,如果能有强大军事实力,倭寇对于中国的破坏很难能有那么大!也不需说太多,这就是倭寇之乱,中国人自己带来的倭寇之乱,说来简单,听来也简单。

  由于篇幅和时间还有自身能力的原因,就简单的提到这两个片段了,也不能完全讲出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那种感觉,毕竟我和那作者的水平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我也只能这样简单的复述一下,对 《明朝那些事儿》的感觉太多,无法一一细明,也就举一两例,了表感触了……

  读后感范文2500字篇三:《人间词话》读书笔记范文2500字

  十天前偶然翻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竟一下被先生的才情吸引,待摘抄细读先生妙语及所创“人间词”后,获益匪浅。习得不少诗词鉴赏方法,再将往日所背诗篇词句细细品味,竟宛然有了一个新天地!始知诗歌妙处,文学风流,亦自谓诸多观点与先生暗合,欣喜之余,记余若干读后感,以付吾之欢喜!

  词的鉴赏,先生大致分成了三个方面:境界,格调,气象。境界是指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在作品中鲜明形象的表现;格调是指情感方面不流于俗或文字高雅;而气象则是指作品整体的风貌与布局。

  但王国维先生极其注重“境界“,认为这才是词的魂魄所在,整部《人间词话》都是围绕“境界说”来构筑艺术理论的。先生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这是非常精辟的!因为诗词这种文学体裁的诞生,就是因为人们要抒发喜怒哀乐,所以写诗词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抒发的真挚感情,而境界就是真挚感情的体现!所以先生非常天才地提出,境界不止是景物,只要真实的喜怒哀乐就都是境界!总而言之可以概括为,只要能抒发真挚感情的作品,不在乎格律的限制,文采的高下,都是有生命力的,这是一切好作品的基础,先生最痛恨的就是毫无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的“游词”!

  王先生非常推崇李煜和纳兰性德。因为李煜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即能真诚的对待自然万物,能直接完好的“我手写我心”,这是他最大的长处,而且先生称后主有像佛祖一样普度众生的情怀,所以他写出来的作品犹能打动人。而纳兰性德呢,“能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纳兰词能对一草一木都抱有美好的情感,细致的观察,文字优美却无任何雕琢成分,全评作者一腔性情遣词用句,所以先生称赞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为什么到北宋词盛诗衰?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诗歌已经成为应酬之物,已经不是抒发真挚感情的体裁了,况且豪杰之士已经难以从非常成熟的诗歌中写出新意了。于是人们就把“欢愉愁苦之致”抒发到了“诗余”也就是词上面,所以词迅速获得了生命力,兴盛起来。但一切都是在前进的,到了南宋,词也和诗一样,渐渐成熟后,就渐渐减弱了抒发情感的成分,更多的是转向修辞遣句,这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切文体都会渐渐由本真向工巧发展。

  词又成了社会主流,成为应酬之物后,同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规则范式,就使文学中最重要的真情实感的抒发受到了限制,于是,词也衰落下去,就造成了先生悲哀的感叹:北宋风流,渡江遂绝!但在词衰落的同时一种新的文体又会出现:曲。所以人类文学就在这样的交替中前进……这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文学进化论”。我认为,如今“微博”的兴起正是体现了这个规律。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一部作品是对一个人灵魂的关照,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共鸣。

  说完了感情对诗词的影响,再说说人格对诗词的影响。王先生非常注重词品与人品的统一,他认为只有作者具有高尚伟大的人格才能写出高尚伟大的作品。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能抒发你心灵真挚的东西,就能使词具有生命力,但要写出好词,还要看你心灵抒发出的东西是否高雅致远,也就是构筑出的境界是否高远中正。比方“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就一个女子赤裸裸地抒发对情欲的渴望,王先生能可贵的忽视封建礼教而肯定它真挚至极没有一丝虚伪的生命冲动,肯定了它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诗,境界低下,终究不能成为好作品!所以总的可以说是写词就是写人格!

  正因为先生对人格的看重,所以他对苏轼,辛弃疾的作品推崇备至,因为二人都是豁达开阔,爱国忧民的君子英雄,我们读他们的词,就是要感受他们“雅量高致”的情怀!但同时先生也认为苏辛的词难以学习,如果没有二人的英雄胸襟而学习他们,终不免东施效颦。

  对于姜夔,先生一方面称赞他词格调之高,也就是词句的高雅,但另一方面却批评姜词的境界不高,所以“终不能于第一流之作者”,其实境界不高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姜夔的人格不高,他做不到辛弃疾一样的“苟利国家生死以”,面对国家的腐败黑暗,他虽然也有不满但终究不敢抗争,他的作品只有“外美“做不到有“内美”所以先生说“东坡之旷在神,白石(姜夔)之旷在貌”而柳永更是被先生斥之为“轻薄儿”他本质上和姜夔属于同一类:词句秀美,但词心有暇。

  而且柳永的词句连“雅”都做不到,有很多市井俚语,但这样使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我们并不能忽略柳七对词发展的重要影响。我们还要说一下秦观,似乎秦柳姜三人看似词风相似,但先生对秦观却颇为赞许,因为秦观“虽作艳语,终有品格”他的作品在我情我性的表达上更加多了一层对人生的反思诘问,这就使得秦观比姜柳二人高出一筹。至于史达祖这样的小人,王先生还是客观地称赞他的《双双燕》为咏物之词的第二名。但他写词很喜欢用“偷”字,虽然用了这个字在具体词句中很传神,先生却一针见血得指出这“足以定其品格”。确实,心术不正之徒终不能成一代词家。所以写词就是写心,写人格!

  这里还要说一个先生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好诗词绝不能“隔”。比方先生看不上姜夔的重要原因就是:“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先生认为正是因为“隔”这个毛病,使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但要说什么叫“隔”与“不隔”,历来争论极大。我认为,所谓“隔”就是指遣词用句影响真情实感抒发,就叫“隔”。比方“谢家池畔,江淹浦畔”就分别化用了两句诗,但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般读者看得懂吗,谓之“隔”;再如“桂瓦流华”,偏偏要用“桂瓦”代替“月亮”,先生提倡“词忌用替代字”,明明可以直接叫月,偏要叫“桂瓦”,这样对境界提升,感情抒发有损无益的修饰就会造成“隔”。

  其实还是钱钟书先生说得好:“不隔是一种透明洞彻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作者所写的事物和境界得以毫无遮隐地暴露在读者的眼前,作者艺术的高下,全看他有无本领来拨开云雾见青天,造就这个状态。”就像作者构筑了一道美景,不隔与隔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让读者顺顺利利地看到这美景,如果景色再美,读者的观赏之路却跌跌撞撞,就会造成“格韵高绝,却终隔一层”的情况,相反,景色清美致雅,前往之路也是一帆风顺,那么就可以称为高水平的佳作了。可以举一个书中的例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不隔,“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就是隔。

  这个在先生的“人间词”中十分明显,如果我们看看人间词的话,会发现语言非常朴素清新,格调高雅,境界明致,完全没有修饰做作的成分,作者的深挚感情一览无余,或者说词句都已成为先生思想情感的外化。其实以先生之才,写出恢弘精艳的骈文长调来易如反掌,可他的词非常简致,语句平常很容易让理解,可境界却让人把玩不尽……正如独孤求败飞花摘叶皆可伤人,先生也是“语到极致是寻常”,确实水平在秦七欧九之上。

  而且先生一致认为词这种文体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体裁的短小,一向主张写小令,因为写长调不如写文章;主张词要眇宜修,因为词是“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因为你要怀古感事不如写诗。但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一切文体都要发展,虽然要考虑保留其特色,可如果没有和其他各种文体的融合交流是无法获得生命力的,只有融合交流才能发展,比方东坡的“大江东去”,稼轩的“千古江山”都是绝作,却一个是“以诗入词”,一个“以文入词”但两人都开创了词的新领域,对宋词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词只拘泥于写小令,言小情,是不会繁荣的。

  看过“读后感范文2500字”的人还看了:

1.十八届五中全会读后感2500字

2.党员十八届五中全会读后感2500字

3.高一学生读《高老头》有感作文2500字

4.走近毛泽东观后感2500字

5.《谈治国理政》读后感2500字

74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