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1000字3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1000字1
回想生命的本质,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的思考。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个更快乐的吗?”
安妮日记读后感1000字2
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
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希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现在,畅想未来。
日记本该是少年少女记录日常,平凡而快乐的“流水账”,而随时受着死亡威胁的安妮却留下了一本不一样的日记!因为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纳粹集中营里,冰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了她人生的句点。战争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战争来临,我只能敬佩和缅怀这位女孩,同时珍惜现在的时光。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也许,在法西斯的疯狂怒吼中,还有许多孩子在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可想,但日记里自始至终渗透出的一份温暖却让我无法忘记。战争能摧毁一切,但它无法摧毁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记录她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
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安妮日记读后感1000字3
这个寒假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名着。它的作者是14岁的安妮。弗兰克,可惜她在15岁就死了。
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4日,绿衣警察进了后屋,逮捕了所有隐藏的人,以及克拉勒和科弗斯,并把他们送进德国的和荷兰的集中营。“后屋”被盖世太保抢掠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中间发现了安妮的日记。
在“隐匿者”之中,只有父亲得以生还。克拉勒和科弗斯经历了苦难,在荷兰集中营侥幸活了下来,又回到他们的家中。安妮于1954年3月——解放前的两个月,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去世。
在书中,安妮提到了与她一起隐藏的同伴们,她对范丹太太的虚伪、对她的父亲献殷勤的厌恶。她自尊心强、有独立的见解,她认为她的母亲很可悲,每天都做一些家庭主妇所做的琐事,她要成为一个自立的女人;她认为她的父母都不理解她,经常与他们产生冲突。她用她自己早熟的头脑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她在日记中也真诚地袒露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彼得从友情到爱情的情感的渴望。
“范丹太太,那个宿命论者,吓得快要哭了,很小声地说:“噢,太可怕了,炮打得这么凶!”用另一句话说,不就是:“我真害怕!”我觉得白天不像黑夜那么可怕。我像发烧似的那么叫喊,请求爸爸点上蜡烛。可是他铁面无情,仍然没有点亮蜡烛。这时突然响起了哒哒的机关枪声,这比炮声更可怕。母亲从床上跳起来,点上蜡烛,这使父亲很生气,认为违反了他的意思,妈妈坚定地回答:“安妮可不像你一样是个老兵呀!”事情就此结束!”这段文字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痛苦的等待;我能想象到他们的心跳得是如何的激烈;他们所说的炮声令我毛骨悚然。
安妮在苦难中表现的如此坚强、勇敢。她鼓励自己要度过这次劫难,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她开朗的个性、早熟的思想,早已看穿了这个世界看透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对未来的渴望,希望能早早地回到学校去和同伴们学习、玩耍。她在战争后希望能成为荷兰人,她认为荷兰人的勇敢品质让她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