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张爱玲散文集读后感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1

  惆怅旧欢如梦 ——再读张爱玲 “怅望煞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那是一只巨大低垂的眼帘,一个在时间中缓缓到来的悲凉眼神,一双惊怯的强作镇静的手,一副寡淡的远离尘世的笑容。 是的,这就是张爱玲,一个自与为“天才”,却又拥有“浮世悲哀”的张爱玲,一个扬言“出名要趁早,”却又宣称文思枯竭的女作家,一个嫌名字俗的可以,却总也放不下的小人物,一个惯写“情人与妻子”,却总也逃脱不了浮世命运的小女人。 还记得张爱玲第一次见到胡兰成先生的场景吗?那应该是个昏黄的略带窒息的午后,那是间洁净的略带空旷的房子,那是个娇艳略带苍白的女人,那是位白净略带失意的男人,她见到了他,于是她说“自己变的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其实一直挺羡慕这个小女人的。虽然她与胡先生的爱恋仅仅维持了4年,虽然胡兰成先生还没想好如何去呵护这位奇女子,但我想至少这4年,张是幸福的。这就象她自己在文章里所宣扬的那样“我想这个世界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容得下一对夫妻,爱情最真实的快乐莫过于作一对平凡的夫妻了”(倾城之恋)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张爱玲一直在向人们描绘着“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理想。可那个唱着“孤灯落碎花”的女人并没有抓的住爱情,于是她说“女人的眼泪都是为了男人。” 就如同虞姬的眼泪,为了项羽。是那种即便狼烟四起也无所畏惧,生死离别,荡气回肠,金戈铁马中爱情的眼泪。

  就如同卓文君的眼泪,为了司马相如,是那种一别之后两地相悬,望穿秋水,哀怨别离,宦海浮沉中爱情的眼泪。

  张爱玲的眼泪,为了曹七巧,为了白流苏,为了素贞

  为了所有浮世沧桑中“因为懂得,所以悲哀”的女性。

  张爱玲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无奈,她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呀呀如泣如诉的响着,于是她脸上总有疲倦,总有玩世的微笑。

  没有城市的喧嚣浮华,没有尘世的使命叮咛。澄澈悲悯的眼光下,张爱玲俗的可以,但俗乃是对于无奈生命的一种达观和认同,享受生活,享受荣誉,享受繁华,于平常生活中,于柴米油盐中,于水与太阳施予的恩惠中寻找实际的人生!

  这便是我心目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散文集读后感2

  大上海,胭红酒香。妖艳旗袍下的女子拖着亘古不变的美丽,走过一季繁华,一生凄凉。。。。。。

  ——题记

  她叫张爱玲。

  隔着咿咿呀呀的方言,我读你。从来没有见过一部小说,把上海话原搬上去,也许正如爱玲所说的,“她的小说因为没有任何修改和润色,所以算不得小说”。的确,我读不懂,读不懂你字字句句渗透的随性,我也无法去窥视你的心境,这就是你吧,没有过于奢华的语言,但平淡中又升华着华美的歌。你的文字,胜似一颗颗珍珠掷地有声,充满了万番馥香,但刨开才发觉,伤痕累累。。。。。。

  爱玲说“长安的出生原本就是一个错误”它让悲剧蔓延在凄凉中,让女子毁灭在爱恨中。于是,一个名字撞击着我的心灵:曹七巧,初读《金锁记》,认为七巧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但放下书本后才发觉,她有什么错,她只不过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已。金钱,权利,情欲,以及她那镶着黄金的婚姻枷锁,。“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绊绊,不住的撞到那阴影的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女人最终赢得了金钱,权利,控制了自己和儿女的命运,但除了痛苦和绝望,还剩什么?芳华不在,人,亦不在。

  谁还为她远走,

  谁还为他停留。

  爱玲笔下的女人,因为没有阳光而显得扭曲,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自己的背影与她们重叠,爱玲以高傲的姿态观望着一切,但内心,却隐藏着万分孤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最荒凉的句子”爱玲笔下的每一个女子,都是热烈,华美的歌,但每个人都有着无法愈合的伤疤。

  十四年前,爱玲带着一生的光辉与苍凉,从人生中隐去。十四年后,我追寻着她的步履,似乎嗅到了你《茉莉香片》的淡淡苦涩,你用一生向我诉说着《半生缘》,《花凋》了,《怨女》死了,但夜上海的闪闪月色仍绽放着女子的熠熠光芒。

  张爱玲散文集读后感3

  一种简单的人,只求安静地完成它的生命、恋爱、死亡。死亡使一切人都平等,但是为什么要等到死呢?人的一生,所经过的事真正使他们惊心动魄的,不都是差不多的几件事么?但为什么偏要重视死亡呢?难道就因为死亡比较具有传奇性,而生活却显得琐碎,平凡?在现代这个多媒体发展、大众化传播的时代,任何人的故事都无处躲藏,被爆炸式地扩散,除非你能憋在脑子或心里,但那样就是自作自受。

  如果一个人没有可以交谈的人,那么他也不见得有什么好朋友。他的顾忌太多了,对人难得有一句真心话。即使有的人能和跨年龄段的人交流,也多是一些很像样的客套。在交往上,白话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也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但是白话不尊重隐私,也最容易刺痛别人的伤,但这又不得不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经验。时间久了,人的话也就变得圆滑了,不再是发自内心的。

  人的内心是一个无限幽暗的存在,如何又能做到自己控制自己。这好比你迷人的性欲,总是毫无节制!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一个人靠着内心的修为或者是行动的努力,来让自己变成一个好人,只能相对来说。恋爱中的“含情脉脉”,还有亲情友情也都是有约制的。异性相吸,除了两性之间,也适用于性情相反的人互相吸引。关于恋爱的定义,我想是夸张一个异性与其他一切异性的区别。

  婚姻中“嫌贫爱富”的思想没有什么对与不对。一个人总得有点钱或“房子、车”,才可以养家活口,才能适应社会的总体要求!人在认输的时候,也许自信心还是有的,要做的事或许也是重要的,可是不合时宜。有时候或许像初级教科书一样地头脑简单一下,也就把很多事情看开了。前段时间看腾讯大家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全世界的年青人都买不起房,要在物质方面有得放失,寻求精神上的真爱。似乎在为当局政治、经济维稳说话一般,不得不让读者怀疑!

  就因为怀疑,中国文学里才弥漫着大的悲哀。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吁,感到生命的短暂,但是我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对于欧洲的人来说,死亡后的灰心,绝望,放浪,贪婪、荒淫似乎是合逻辑的反应。一旦不相信死后的永生了,便大大地作乐而且作恶,闹得天翻地覆。

  中国的知识阶层许多是无神论者。受过教育的中国人认为人一年年地活下去,并不走到哪里去;人类一代一代过下去,也并不走到哪里去。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有意义没有,反正是活着的。我们怎样处置自己,并没多大关系,但是活得好一点是快乐的,所以为了自己的享受,还是守规矩的活着(偶尔犯抓不住的错),便更注重健康。

  不论在艺术里还是人生里,最难得的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歇手。广东东莞色情产业一度繁荣,过去带动了20万人的就业,为国家的发展真是做出了汗马功劳,可就在国家法律制度改革的当前下,这不得不成为一块该拿下的地方,震慑法治的威严。也就在上大学期间,有个广东的同学,就住在我们寝室的楼上,他说:“广东是全国最最腐败、最最黑暗的地方,重庆这地方算不上什么,你去过广东就明白了,重庆现在不过是在走广东的老路子!”这句话多么真实,虽然我没去过广东,但是在许多的小说和新闻中也间接地接触了不少,还有和在广东读书回来的同学交流中也听了很多,是有感觉的。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然促使娱乐业的发展,也就催生出了地方色情产业链。这在历史上的每个时代似乎都是灭不了的,毕竟都是人的生理作用,何况在宋以前都有过乱伦现象。试问你在当今哪个城市的街上没有见过性用品的专卖店?也就不难看出这个产业的暴利(马上就是情人节了,有的超市打出了买巧克力送避孕套的活动)。《海上花》是第一部专写妓院的作品,填写了百年前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空白,把传统发展到极端,可惜没人知道。文艺没什么不应当写哪一个阶级,它是社会现实在作者脑海中的一种反应。正常的人,只有彻底认识性欲的迷人之处,同时又认识到人性不可救药的缺陷,你才能学会同情、理解,才能学会爱。否则,你的爱,要么是情欲,要么是交换。多少性交,多少看上去很美的婚姻,可能都是如此。你可以装着说自己很懂爱情,然后等到你爱人的缺点被你发现了,你又去睡下一个,直到你老了,身体没有欲望了,只剩下属于你自己的一堆缺点和一堆欲望,靠意淫度日,直到末了。

  有人说性欲是天然的需求,无关道德;有人说性欲是道德垮落的罪魁祸首。人们围绕着每个人都拥有的性欲吵翻了天,而且吵了几千年。妻妾成群是中国男人成功的标志,中国皇帝更是在这方面的表率,对着百姓大讲三纲五常,但回到朝廷,却三千嫔妃等着他一个一个地用,多少女人一辈子等不到和皇帝一睡,便老死宫中,多少皇帝在这么多女人的肉体里钻来钻去,很快就掏空身体,一命呜呼。何况现在的很多的当权者呢?婚姻之内的性欲,是值得赞美的,但是婚姻之外的性欲,就成了一种人性的错误。这个标准极其苛刻,只要你看见一个婚姻之外的女人的身体,内心有了想法,就是犯了奸淫之罪。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没有人能做到,除非你不是人。社会发展到现在,男人和女人都是一样的,否则《男色》杂志在市场怎么能够畅销,男人也更多地注重了打扮、穿着,有的还搞化妆。在日本,这早已经是很大的市场,近年来,有向一些大城市蔓延的趋势,耽美小说和COSPLAY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中国,性工作者总是被社会贬低到最底层,似乎她们是社会道德最大的破坏者;台面上的人习惯性地嘴巴里讲仁义道德,背地里却男盗女娼。久而久之,在性欲的问题上,中国人成了最大的谎言制造者。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更是视性欲问题是洪水猛兽,万恶淫为首,似乎是性欲和淫乱让历史悠久的中国道德败坏,人心不古。“婊子无情”这句老话也是有道理的,虚情假意当然也是她们的职业的一部分。而真正的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往往用别人的要求来做个好人总是麻烦的,因此人们常常抱怨着“做人难”。“做”字是创造、模拟、扮演,里面多少会有吃力的成分。这好比中国的文学,好处在诗,不在小说,旧诗的深度更无可厚非。词的世界就仿佛较小,较窒息。一个人要是显现的太机灵,锋芒太露太多也总是危险的。自古呆人有呆福。对于有些事情,不傻也得装傻。很多的人往往是特别重视他们自己所缺乏的品质,像是天生的爱占便宜。

  很多的人感情是纯粹的,在家庭里,在朋友之间,他们永远是非常的相互关切。有时候对一件最小的事,也须要经过道德上的考虑,很少人是任性地做事情的。

  读完张爱玲的散文,充斥着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思考,深刻地挖掘着人的一些本性。在她的眼中,似乎当保姆的,开小店面的人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人物,也没有什么可挂齿的,或许她压根没有走进过他们的生活,又怎能写出他们的故事。没有人会去关注可怜人们的过去,都在关注高高在上的人们的幸福,也应了“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的古语。散文当中,尽是她琐碎生活中的一些剪影,有读书时候的一些感悟,有对穿衣打扮和宗教文化的研究,有对科学技术发展和胡适老先生的关注,有对朋友之情和作为女人的理解,还有对自己书写稿件的经历,有对作画、跳舞、弹钢琴的过去,也有对戏剧和爱情的思考。几乎散文中包括了她所有的秘密,没有什么隐藏,都已经公开。从很多小的事情上表述了自己想要说的话,也从很多小的话里传达出一些深刻的道理。不知道是她看透了世界,还是她的生活经历让她多了这么多的感慨!

  父母离婚,母亲出国,父亲再婚,跟着后母生活,再有富裕的家境日渐下落。青年考学遇到战争,接着在爱情河里趟过,后经两个男人的生活,无疑也给她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她虽是名门之后,可不难看出她自己的一些苦楚。每一个文人的笔下都有一颗受伤的心,有的在写爱情,有的在写父母,还有的在写苦难,也有的在写众生。但好像在她的作品中,这一切都有了,也就成了她创作的根源。

  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的异数作家——张爱玲!

40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