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散文读后感(2)
铁凝散文读后感
铁凝作品读后感篇5:读铁凝的散文集《回到欢乐》
初识铁凝,是通过她的小说《啊,香雪》,印象很好,清纯、富于诗意,很有回味。后来看到她的散文,才知道她的散文写得也很好,文字一如她的小说那样利落、流畅,充满着魅力。铁凝写散文,一是要滋养她的心灵,如她所说:“散文实在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安然滋润”;一是通过散文来锤炼她的文字,“因为我写过了一些小说,才知道散文于我是多么重要。”(《心灵的牧场》)对散文,铁凝孜孜不倦坚持着写作,并不放弃,表现出一种高贵的追求精神。最近,读了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回到欢乐》(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对她散文独具的韵致和气质,更加深了一层印象,并产生了由衷的喜欢。
铁凝的散文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大老实的写作态度和文字间的自然自在。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世事沧海里,人都会有诸多的感触,有喜悦,也有不如意。无论喜悦还是不如意,重要的是要有诚实的人生态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读《回到欢乐》可看出,铁凝是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心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的,也让人文精神和社会道德审视自己,使人感到她的认真和实在。她自然、亲切的话语向读者叙说着自己心灵的体验,似月光下朋友把酒对话,了无隔阂和紧张感,亦无造作的矫情和板着面孔的说教,不饶舌,不卖弄,不做高深和自大,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和力,像一首舒缓低婉的牧歌,流淌着祥和与宁静,给人以人格和心理上的放松。铁凝在《心灵的牧场》中写道:“散文是心灵的一片牧场,心灵就是这牧场上的牛羊。当牛羊走上牧场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因辽阔、丰沃和芳香而产生的自在。”这就是铁凝散文可信、自然与自在的原因了。铁凝的散文就是仰仗了心灵的写作。铁凝在文章里从不裹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自己自私的一面,她将真实的自己向读者、向社会和盘托出。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论及文学主张、社会现象,她都能直率地袒露心灵,这应该是一个真正作家的品格。
正是她这种诚恳的生活态度,才培养了她淡泊、宁静的心境,乐观向上、达观宽容的性格。读铁凝的散文,她的快乐和放达的情绪会时时感染着你,你甚至想加入她的生活,夺走她的一部分快乐和滋润,让枯皱的心也随着她的快乐而舒展湿润快活起来。铁凝的快乐,得益于她的人生态度。对于生活,她没有那么多的牢骚和抱怨,有的只是美的发现和希望。即使是在物质匮乏时期,在农村艰苦劳动的条件下,她也没有他人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失意、怨恨、不顺遂的情绪,相反,她还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让心总也保持湿润和鲜,显示了生命的韧性。《面包祭》里,所表现的正是物质匮乏时期生活中作者的一种精神状态。铁凝和父亲、妹妹,一次次实验做面包,一次次失败中所产生的希望,一次次实践中所生发的乐趣,便是一种健康和成熟的心理写照。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的心也会宽泛起来,明朗许多,思想意识也会得到些许提升。还有《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我在奥斯陆包饺子》、《冰心姥姥你好》、《怀念林海音》、《罗丹之约》、《告别伊咪》等篇什,都能感受到她那种怡然自得的安然心态。
铁凝的真诚和可贵之处,还在于她那强烈的平民意识。在她的文章里,找不到父亲是画家、母亲是声乐教授这样家庭娇娇女的身影,看不到大作家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和装腔作势。她就像普通居民楼里邻居家的女孩儿,充满了爱心和关怀。平民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她与他们一起所思所想,有滋有味地品尝着世俗生活的种种乐趣,并为他们的真诚所感动。她熟谙底层民众的魂灵,对生活有细致而剔透的观察。她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于不经意中娓娓道出,自然而然而地流露出她心底爱的温情,似一缕清风徐来,熨贴、抚慰着人的心灵,没有丝毫刻意和生拉硬拽的痕迹。女性特有的智慧和情绪就隐含其中,读来有一种别样的内涵和美的感受。如,《草戒指》中乡村少女的羞涩与爱美的神情;《关于头发》中普通理发师娴熟的技艺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城市的客厅》中护花老者为维护公众利益的高度责任心和他的不讲情面;《与陌生人交谈》中的姑娘在时光的磨蚀中内心与外表所发生的种种变化;《那时我在〈花山〉》中郝主任的领导风范与人格力量等,作者都给予了细腻、传神、活灵活现的描写,显示了她非凡的文学功力,也得益于她长期对普通小人物、琐碎的身边小事的细致观察与独到感悟。有情趣、有哲理、有意味。这种平民意识所锤炼的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和生活的观察力,即使走到异国他乡,也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老人,老人》所表现的对美国老人孤独晚景的关爱;《黄金与钻石》美国小学生与中国作家愉快融洽交往的热情和他们对遥远中国的神秘感;《探访艾滋病患者》对美国旧金山艾滋病中心艾滋病患者内心世界的探询,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沮丧、绝望所给予的理解和同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关爱和善良的愿望。
对于人性,铁凝在散文中也给予了许多的观照和发现。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人性中的美好东西似乎正在远去,铁凝的可贵,在于她执著与专注地追寻人性美好的世界,并让美好散发开来。铁凝从不冷眼看人生,热切的目光时时在捕捉美的东西,一件小事,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她都能寻出人性的某些光辉来,让正直、信任、友谊、善良带给读者以美的感动。《空中朋友》中的上海姑娘,出国投奔叔父,并非为一己之乐,去图安逸和享受。她放弃安定的工作、殷实的生活,面对扑朔迷离的前途,勇敢地出走,完全是为了帮助叔父摆脱生意上的窘境,照顾他晚年的生活。美好的亲情、善良的品质,唤起人们的是对真、善、美的渴望和眷恋。还有《共享好时光》中的大荣姨,一诺千金,为了他人的幸福而辛苦自己的品质;《一件小事》里那位天津知青宽容豁达的心胸;《寻找徐立》里徐立的真诚和厚道;《英雄好汉》中王老五的勇敢、仗义和坚强;《〈第四十一〉梦》中作者因苏联小说《第四十一》,而与翻译曹靖华的儿子相识而建立的友谊;《你好,敬一丹》中敬一丹认真和严谨的人生态度等,这些人性中美好的品质,不仅感动着作者,也打动了读者。铁凝之于人性的观照,在不同的文化中,也能找出人性中美好的共同点,流露出她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向往、赞颂和女性的温情。《小城警察》中美国的两位警察,对工作热忱负责、忠于职守的良好精神风貌;《探访艾滋病人》写出了护士小姐圣母般圣洁、善良的心地和殉道般的人道主义精神;《“麦当劳”向我们道歉》讲述一家麦当劳店员工由于工作上的疏忽而少给了作者两穗玉米,当作者回头找他们时,他们真诚的道歉,加倍偿还了作者的损失,让作者对道歉生出敬意。从上述的篇什中可以看出,作者于些微小事上、细节里,也能观察到人性本质的东西,不得不叹服作者的眼力的深刻与尖锐。
人性中不仅有美的一面,亦有为人所唾弃的一面。《闲话做人》、《男性之一种》、《女性之一种》、《孩子之一种》、《想起阿尔那张床》诸篇,对不同层面人等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否定,彰显了女性的理性和批判精神。这种批判,有时直指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身上的人性弱点,哪怕一闪念的小私心,铁凝也勇于拿出来晾晒,供别人批评。《共享好时光》里的骄傲、任性、褊狭;《3月的一个晚上在福州》中虚荣而不解人意的狂妄;《22年前的24小时》中只为自己的名誉、前途着想,而不顾妹妹的情感与感受的自私等,都是作者在抖落自己不足时的批评。再次证明了作者诚恳的生活态度和追寻人性、温情的执著精神。
至于铁凝散文所涉及题材的宽泛性,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五光十色,不仅能看出她宽阔的视野和女性少有的大气,更为读者提供了观照当今社会一面很好的镜子。是此,值得一读。(李莉)
铁凝散文读后感篇6
第八次全国作代会开幕那天,我收到了著名作家铁凝的书。
这一年,是在我的长篇小说《山命》和中篇小说集《鹰无泪》出版后,是我的小说创作在文坛初试锋芒的这一年,按规律在发表及出版应该是一路顺风的。但是,我却连续被国内几家大型杂志退稿。要知道,这几家杂志都是最初扶我上路的。一度时期,我几乎搁笔,我的心是苦闷而彷徨的。
那大概是星期二,拖着慵懒的身体去上班的我走过了报社的门卫,和善的门卫老头叫住我,让我在挂号信件薄上签字后,递给我一个白色邮包,落款为中国作家协会。邮包方方正正,有些厚,不像杂志,多半是一本书。谁会寄给我书呢?中作协里我没有熟人,每年除收到6期《作家通讯》外,再无其他联系。我在想是谁呢?走进办公室,开了封口。这一开,把我吓了一跳,一本麦麸色封面的精装书赫然眼前,书名《惊异是美丽的》,铁凝著,作家出版社。我的天,铁凝呢!大师级别的作家。我的手指几乎是颤抖着翻开了扉页。一行娟秀的笔迹映入眼帘:“钟正林批评。谢谢你赠我报纸,亦读了你发在《文学报》上的文章!谨祝一切都好!铁凝。2011.11.6.”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书腰上的一行文字闪入眼帘:
“我对世界所知甚少,却顽固地相信,当你能够勇敢的面对困难和不自在,你就一定会成长。”
心中的苦闷彷徨由于这行字的作用仿佛就开朗了些。
书中的插画引起了我的注意,先以为是编者的费心,读了书中的《奥地利天才》等后才知道是铁凝喜爱的几位中外油画大家的作品。埃贡。席勒是作家书中所选的插画画家之一。
“……席勒的画使人的眼睛和精神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笔下的男人、女人甚至孩子大多呈现一种不舒服的、别扭的姿势,神经质地混杂着无以言说的欲望,颓废中又藏着一种对世人的反抗。”
铁凝对英年夭折的天才画家席勒画的赏析文字具有直抵灵魂的感觉。书尾有一张画画的是在厨房里的两个小孩。一男,一女。男孩匍匐在案桌上,像是打瞌睡的样子;女孩坐在不远处,看着足前的两只嬉戏的小白猫。铁凝对颜文良作于一九二九年的这幅《厨房》粉画是在某日翻一本美术杂志时看到的,由此传达出她对画的精通,连画家当时所使用的粉质色笔,“表现的是苏州民居内的厨房‘风景’,建筑结构、檐梁、柱子的排列和颜文良对透视学的准确把握,形成了这幅画的基本框架”及“笼罩厨房的暖灰色调和画家无所不在的精细刻画使这间厨房弥漫着一中介与华贵和朴素之间的安稳、惬意。”也一并收进了她眼底,连“画面右边推开的窗扇让光漫了进来,一定不是艳阳,有点假阴天的意思……画面左上方悬着的板鸭、蹄和大蒜勾引着你的嗅觉和食欲……”也一览无余。使我想起她的一个短篇《砸骨头》。居士村为完成600元税款,村长和会计赌气去村西河滩上用石头互相砸对方,近似于西方的决斗。双方的女人则为他们准备了驴灌汤和枣酒。两个砸得遍体鳞伤的男人在酒酣中达成协议,把儿子定亲的两百元和盖新房的三百元拿出来垫上交给乡镇府。
“村长和会计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元钱和一张清单都在里头……”
这是一场特殊而具有双重含义主题意味的砸骨头。酒中的和解与村人的淳朴善良释然着铁凝对生活的熟稔和提炼。我由此知晓了铁凝为什么在散文集作者简介里选用了厨房的照片。她站在自家的厨房里,面向读者,背倚着菜刀、锅铲和发亮的炉具。她是否是在说,真正的美文章就如与人一生相伴的厨房样,那酸甜麻辣的人间烟火味多么丰富诱人。铁凝对画和生活的情致得益于她的画家父亲铁杨和教声乐的母亲。她理解当声乐教授的母亲巧妙挤公交车亦是连接家和教学的一个环节;她深爱着喜欢画画喜欢烤面包喜欢擀面杖等收藏的父亲。读到铁凝的母亲如何在女儿面前显示自己挤车占座位的技能和她父亲好不容易经村长得到看中的擀面杖后又被主人的女儿讨回时的章节,我不禁读出了声,听得妻子也一脸的笑。茹我猜想,书中紫衣少女手捧莲花于胸的那幅水粉画有可能就是她父亲的手笔。而《面包祭》、《告别伊咪》我归为我阅读审美中的两篇味道迥异的短篇。
《惊异是美丽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对中外名画家和作品的品味。作家的本领是透视人,所以她即使是在访问中观赏国外的一些大画家,也着眼于画家的自我,就拿《惊异是美丽的》中达利的自话和22岁时他初到巴黎拜见已出大名的毕加索时两个人的一段对话谁能说不是小说人物的精彩对白。
铁凝喜爱达利不是喜爱他的即虚荣又勤奋、即游走于喧嚣的时髦社会又对艺术聚精会神,不惜用各种手段宣传包装自己的达利。铁凝喜欢的是:
“这果断的离开便是一个大师的超人之处。达利打动我的不是他一生的绚丽多姿,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的这种有出息而又有利于自己的果断决定。若按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普鲁东的说法‘惊异是美丽的’达利让我惊异之处在这儿。”
我于是便懵懂的猜度铁凝给这本散文集的书名《惊异是美丽的》的用意。于是也便懵懂的领悟到了她的艺术审美观和追求。
另一部分是作家与国内外作家和友人的交流以及影响自己成长的岁月故事。比如《<第四十一>梦》就令我无限的感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铁凝用自己的厚厚的《金蔷薇》去换藏自己喜爱的曹靖华译的《第四十一》。巧合的是这本薄薄的软精装书发行的第一版是一九五七年,恰好是铁凝出生的那一年。这书好像是曹老先生专为这位不凡的作家准备的。是的,金石为开,人生就是有许多谜,上帝把恩泽赐给有缘人。十多年后的一个冬天,小区停电。一位穿着布鞋的中年军人来造访作家,他常读铁凝的小说。他叫曹彭龄,长年在国外任武官,也写散文。经过闲聊,铁凝知道他就是《第四十一》小说的译者曹靖华老先生的儿子。
“我还告诉他在那样的年代里外国作家的作品通过一位翻译家的创造,是怎样给了一个青年独特的感受。由此又谈及鲁迅曾将翻译家比作为起义的奴隶们偷运军火的人。我不能将那个年代的自己比作要起义的奴隶,然而我的确盗用过曹老运给我们的那封埋的军火。”
不久曹彭龄从北京给作家寄来了本新版的《第四十一》,他在扉页上写道:
“一九八七年冬在您家做客时,听您说起曾以一册《金蔷薇》与友人悄悄换得一册家父译的《第四十一》,并无比珍爱。我想家父在天之灵,倘闻此事,也当笑慰的……回京后,觅得家父留存的‘“”’后新版,特代他奉赠一册,以谢知音。”
这是多么感人至深的两代中国文人关于一本前苏联小说的故事。伟大的作家因他们充满创造的艺术形象而使生命绵延不绝,并在后继者中不断地星火相传。汪曾祺、韩羽、谌容、卜维勤、徐立……这些不同身份的良师益友和读者在作家的心路历程上留下了印记并闪烁着真挚的智慧火花。这便是铁凝始终认为文学是灯并照亮前世今生的动因。
还有一部分是铁凝在生活中的感受,虽是碎片似的,却是春花和雪地里的新芽般给心灵以清新思悟。开篇的《关于头发》就能读出一个人的头发与时代的印记,社会的禁锢和时尚皆从一个女人的发型上映现出来。津津有味的是铁凝对生活的情致,从“小闹钟”、一片孤独的“荷叶”,到陈师傅开动脑筋剪出的不要呈香蕉型的刷子稍儿发型;从去“雪莱”美发厅剪短发的忐忑到信任的过程。
“发型师在我的头发上开始了他的创造,我也试着自信地看着镜子里的我。我逐渐看清这新的发型与我真是挺合适,这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造型,修剪的过程却相当复杂,好比一篇简洁的小说,看着单纯,那写作的过程却往往要运用作者更多的功力。临走时我问了发型师的名字,他叫孟文杰。”
铁凝的眼光总是越过表象的,就像她的深刻揭示社会病诟的小说。
“以后我的头发需要修剪时,我会很自然地想到孟文杰和他的美发厅。……某日我碰见一位言语刻薄的女客正冲孟文杰大发脾气,孟文杰和几位小姐不还口也不动怒,耐心地对她做着解释。我以为这女客走后他们定会在背后嘀咕她几句——在商店、在公共场所,营业员当着顾客和背对着顾客经常是两张脸。但是他们没有,即使面对我这样的熟客,他们也没有流露心里的委屈。我想这便是教养吧,我对他们的记忆和教养肃然起敬。”
铁凝是生活中的铁凝,是有着普通中国女人的善良并极富同情心的女人。他甚至因为自己的头发“投奔”常去蓬勃的年轻人那里而久了没去最初给了他自信的刷子稍儿发型的陈师傅那里心里很歉疚。从《绿耳朵》、《哦,香雪》、《银庙》、《砸骨头》、《大浴女》、《笨花》到《阿拉伯树胶》、《咳嗽天鹅》、《伊琳娜的礼帽》、《海姆立克急救》、《告别语》,铁凝的小说从审美发现走向了对现实的深度理性思辨。这是小说从生活出发又超然于生活之上的另一种视角,它的背后是强大的人文思想以及作家对社会深刻哲思的支撑。
铁凝曾在她的短篇小说集《安德烈的夜晚》的自序中说:
“世界上不存在一气呵成的人生,我们看到的他人和自己,其实都是他人和自己的片断。这些片段或者是隐蔽、琐细的,也常有一种来得急去得快的无序,它们每每令人猝不及防,令人无暇观瞻。好的短篇小说诱惑我们细品着人生和世界的犄角旮旯儿,我们内心深处那些琐细而又深重的‘无序’。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时间虽然永远局促,生命也永远值得我们细品。”
是的,世界上的艺术杰作最先谁又是不受到灵感的碎片的启迪的呢!就连《追忆逝水年华》、《看不见的城市》这样的长篇都是由无数的碎片构成的。而我读到后者关于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讲述的城市印象,我更以为是卡尔维诺的散文。
读《惊奇是美丽的》,我读到了铁凝许多小说之外的东西,尤其是他对埃贡。席勒、达利、夏加尔、霍珀等画的独特解读,我于是知道了《玫瑰门》、《大浴女》、《笨花》、《伊琳娜的礼帽》等作品的审美构成。
世界上自产生作家以来就有两大类:一类作家与生俱来的眼光和触角就是人的恶与社会的藏污纳垢,他们悲观的小说一如他们对自我的自践;一类是艺术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的对世界和生活与人产生无限美妙情趣的,他们的作品洋溢着清新和盎然的生活机趣,折射时代变迁、净化心灵、引人向善。铁凝属于后者。她曾说读大江健三郎的传记小说是用蓄满泪水的双眼去聆听。这是何等通透的境界。我作为她的小说和散文的一位忠实读者是因她对生活的态度和表情。阅读《惊异是美丽的》,我读到更深的是她对生活和生活中的人的真诚向善的心灵写作。这个冬天,曾阴晦萎靡了一段时间的我,被作家圈批评并接到多次退稿而显得颓废的我被这些穿过岁月的尘埃的晶莹并带着晨曦般美丽而温暖的文字所照亮。
铁凝散文读后感篇7:怀念棉花读铁凝《笨花》有感
笨花、洋花都是棉花,笨花产自本土,洋花由域外传来。
有个村子叫笨花。
这是铁凝的力作《笨花》的开篇,捧着朋友力荐的这本书,好多天沉浸在书里,一直在兆州那个叫笨花的村子里,跟向家和西贝家的人一起经历那个对我来说很久远的时代。笨花淳朴而又不失浪漫的民风绕着我,我第一次那么有板有眼地想念北方。
“笨花人种花在这一方是出名的。他们拾掇着花,享受着种花的艰辛和乐趣。春天枣树发了新芽,他们站在当街喊:种花呀!夏天,枣树上的青枣有扣子大了,他们站在当街喊:掐花尖打花杈呀!处暑节气一过,遍地白花花,他们站在当街喊:摘花呀!霜降节气一过,花叶打了蔫,他们站在当街喊:拾花呀!……”
我那么喜欢这段关于种棉花的文字,和笨花人一起乐于接受省去一个棉字直接叫种花,它让我看到一幅乡村生活的真实场境。尽管无花地的拾花女以肉体换来一包袱的棉花,看似卑微低贱,笨花人却认为“拾花”才是花的盛事,牵扯许多男人和女人的心。如果不是日本人的入侵,笨花人的生活会一直像诗歌一样地延续下去吗?
拾花女大花瓣儿和小袄子们的事在那个年代的笨花人看来,是乡村的一道风景。他们采取的是一种听之任之的宽容。看完了书,我又从头翻了一遍,心中有个结,始终放不下什么。恰好过完年的母亲从老家来,对我说安的母亲不行了,苦了一辈子,临死还放不下安。我一下明白心里结的是什么了,因为笨花,我想起了记忆里的棉花,又为棉花我想起了乡亲安和秋。我不停地问母亲关于棉花的记忆,母亲打开了话匣子,陈年的往事像电影的回放,山岗、棉花、晚霞、乡亲一一在脑子里晃过,最终定格在安和秋的身上。
母亲说安不争气,自己也不成个家,现在还和秋纠缠不清。家里贫得连块没缺边的碗都没有,他母亲全身肿了,也没钱去医院,在家等死。安造孽啊。
母亲说到安总是一脸的不屑。坦白地说,对于安,我和母亲的态度是一样的。安是我的本家,有次回才老家,在河边看到他,他喊我妹妹,大概他认为我在外边还算知书达理,想说点什么,我却只应承了一声,眼光有些闪烁,像逃避瘟疫似的急急地离开了。我不知道独自留在河边的安,在那种被人唾弃的日子里怎么过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带着某种莫须有的优越来看待我的乡亲,何况是有男女错误的安。
我曾想过用笔写写安,可我没有那种把他放在平等的角度来写他的气度,小时候就进入了脑子的他是流氓的概念长长久久盘踞着。一个衣服都没穿伸展的乡人,我要怎样来说他的爱情。后来四川文学的高虹一封信却给了我反省,她说:“我们如果不能在文字里正确认识和适当表现这种优越感的话,这样的文字只能起到一个作用,那就是向世人昭示我们自己有多么肤浅而不自觉甚至自鸣得意。”无论做人还是做文,我竭力想有所改变。回首看安,想到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脑子里就晃着笨花的田野,晃着笨花人走动儿和他的相好奔儿楼娘,他们不就是现事里的安和秋吗?奔儿楼娘病了,她的男人元庆不管,是走动儿去请的医生。奔儿楼娘死了,元庆让她光光的不给一点东西,不让她下葬,是走动儿背着这个五短的女人,把她葬在河边的荒地里。奔儿楼娘没有自己的名字,走动儿就在她的坟上划了一个0之墓。铁凝在关于走动儿和奔儿楼娘的文字里没有一个爱字,却让人看得揪心。爱始终弥漫其间。我为什么不能以爱来理解我的乡亲——安和秋呢?
小时候关于四季的记忆总有些模糊,只记得田间地里不停地更换着庄稼。田里长着一种苕滕,开满细碎的紫花,我和小伙伴正在安的毛草房外的苕滕田里割猪草,看见我的父亲和一帮乡亲扭着一个人到了安家里,有个人还端着一锅煮熟的芋头。乡亲们把那个人绑在屋檐的柱子上,说他就是安的父亲,刚从山上的空坟里抓回来,芋头就是他偷生产队的芋儿煮的。还说他是国民党特务,手背上明明白白地刻着36的字样。乡亲们只觉得这是件非常严重的事,不知道怎么处理。后来来了很多民兵和公社的人,他们用鞭子抽打,让他交待国民党给他什么任务。说些什么我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安的母亲不承认他,让他滚,把一锅芋头泼在他面前。一边哭一边骂,而十几岁的的安躲在堂屋里,偶尔伸出脑袋看看,眼睛里满是惊恐。我的小伙伴们拿起丢在地上的鞭子学大人的样去抽打他的父亲,大人们就笑,还鼓劲,说小孩子勇敢。小伙伴们抽得更有劲了,大概把大人平时对他们的抽打都发泄在这样一个人人可打的人身上。安踌躇着走出来,拿一把放在风米机旁边的扫帚,也打他的父亲。安比我小伙伴大得多,他打父亲用了蛮力,她母亲咆哮着把他拉起屋里,嘴里骂道他是反革命离他远点。
后来怎么处理,我也记不清了。小伙伴们精力发生了转移,或者是猪草还没割满框,害怕自己回家也要挨打很快就散了。安的父亲却在那间屋子里留了下来。后来慢慢知道安的父亲姓胡,在国民党军队里服役,直到解放上海才投诚。解放初期回到故乡入赘到王家做了女婿,安的母亲小他二十岁,因为穷又是独女只得接受了他。有了安,王家还一阵喜悦,胡有的是力气,心想日子会朝好处走了。但胡手上永远也洗不掉的36号码,让他在运动中成为靶子。胡受不了气抛下妻儿独自出走,多年以后才躲进故乡山里的一个空坟。胡出走的那段日子谁也不知道到过哪里,做过什么。于是他是特务的传言便有了几分真。哪里有斗争大会他必是台上的主角,安总是惭愧得无地自容,但又不能脱离胡是他父亲的事实。渐渐地安低下了他的头,变得怯懦,猥琐。安的父亲一年四季都在劳动,大年初一也不例外,总能看到他在前,安在后,要么犁田,要么担粪,他只能做又脏又累的活,还不能和乡亲们一起做。他必须离大家远一点。安就在那样一种屈辱的日子里长成了一个忧郁的小伙子。没有人去跟他提亲,更没有姑娘愿意和他在一起。
安和秋的事发生在村里开始种棉花的时候。刚开始村人都没有什么经验,不知这棉花也能在本土的地里长出来。而胡好像能知道一些,于是他就带着安开始侍弄棉花。棉苗是什么样儿,我也忘记了。只记得村子对面的山上,有个叫火烧冲的地方,有大片大片的梯田,梯田里种满了棉花,到了开花的时候,就成了我和伙伴们常去的地方。第一棉地里有很嫩的猪草,第二棉地离家远一点,和伙伴们再怎么疯,不会受到大人的干涉,第三棉地对于我们来说很新鲜。我至今还记得棉花如手掌一样的叶子,记得开满白花和粉花的棉杆在风里摇曳的样子,我们只能说好好看,好安逸之类的话。不知道还可以用其它的字来形容。而秋就能说花似妖,浪着呢。我们只知道火烧冲这名儿好怪,而秋知道这名儿的来历,她说因为这山沟正当西,太阳落山的时候,刚好把一天烤热了的光都洒在树上草上,一条沟就像被火烧着,红呢。秋如果不是大我们十岁一定是我们的头,我们都听她的。秋是生产队长的堂妹,人不算高,眼睛也细,但始终透着精明的样子,两根齐肩的辫子修剪得齐刷刷的,对人也热情。棉花抹芽的时候,乡亲们都来花地里,一边做这种轻松的劳动,一边说些浑话。刚过门的年轻媳妇是男人调笑的对象,有开朗一些的,会在花地里追打,最后被按倒在地边,男人们抹上一把,也就放了,引起大家笑笑而已。秋也在抹芽,但她还是闺女,她在这种时候不能开口笑的,她干脆去了另外的地里,那就是安和他父亲劳动的棉地。安比秋更知道该抹掉哪个冒杈的芽,安教秋的时候小心翼翼,不敢看秋。秋说你衣服该换了臭呢。安赶快离秋远了一点,埋头不说话。秋话却多着,审问似的,要安一一作答。安的汗又出了一身,衣服更臭了。
第二天,安换了红色的背心,秋一直和安说着什么,没人理会。生产队长也没理会,大家都乡里乡亲的,胡是反革命的概念在天长日久以后淡了。众乡亲草草地抹了芽又去做其它的事了,秋却要求堂哥她留下来照顾棉地。到了棉桃挂在棉杆上,真正地撩人让人心浮扬的时候,安和秋就像两枚青涩却饱满的花桃,急急地要绽放。
秋说她要嫁给安,秋的父母说不行,他们要招女婿上门。秋说安愿意上门。父母还是说不行,请来她的堂哥劝说。是生产队长的堂哥说那怎么可能,他们家族怎么能和反革命家庭结姻。堂哥很快在山里为秋结了门亲事。当乡亲把棉桃一捆捆背回公房,还没来得及绽开一朵朵棉花,秋就成了新媳妇。成了新媳妇的秋依然和安好着,和秋好了的安,穿上了白衬衣,走在村子里第一次让人记着他的模样。
到了扯棉花杆的时候,有人发现了安和秋在火烧冲的一块棉地里做那种事,安再演了他父亲的悲剧,被生产队长五花大绑押回家。他母亲除了哭骂,就是一声声怨自己的命不好,而他父亲胡沉默着。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我们目睹了什么是流氓,什么是对流氓的惩罚。大人们说离他远点。我就一直离他远,仿佛他不干净似的,走道要绕着他。他却变了样,爱说还唱歌,一幅玩世不恭的样子,更像了流氓。后来一场严打,秋的男人找到生产队长,以流氓罪把他报给了公社。他被公安抓走了,秋去说情,也一起被抓了起来。宣判的时候,安判了六年,送到五马坪劳改。秋放回来,沉静了一些日子,买了鼠药要毒死她的男人,临到她男人要吃那碗拌了鼠药的饭时,又不忍心打掉了碗,狗吃了倒在地上的饭死了,于是秋又落下一个罪名,也被判刑。
后来,田地包产到户,棉花不种了,火烧冲只种红苕。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怀念棉花,怀念安和秋。他们和棉花一样大概是不适合于这片土地生长的,他们有过的青春从那片土地上消失了。
再后来,安的父亲落实了政策,还拿政府的津贴,但他一天到晚就是到街上喝酒,喝醉了就说战争,说他们曾经一个营打得只剩下七个,而他就是那七个中的一个。一帮老人喜欢他吹嘘,因为他为他们开钱。安刑满回来,家里那几间破茅屋更是摇摇欲坠,安淘沙石卖,挣钱盖了瓦房,但就是不说讨女人的事,他等秋。秋回来后也想好好地和她男人过日子,但安一天不讨女人,她一天不安生。她最终又回到安的怀抱,日子就那么过着,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安送走活了八十岁的父亲,而他自己也是一大把年纪了,却还是把某些事悟不开。他们常常回忆那些年,回忆火烧冲的棉花。他母亲病重,在床上呻吟,反反复复叫他的名字,然后是长长的叹息,安就说你还有喊的,我将来喊谁啊?
相信安常常想到这样的问题,但也相信安放不下那些年的棉花。它们会一直开着花,一直挂着桃,陪伴安走到尽头吗?
《笨花》只是一本书,铁凝写的是小说,我竟然放不下虚构的笨花人,可安和秋不是虚拟的,他们还在我的故土活着。我没有能力去做什么,就像母亲在我多次打听安和秋的时候提高了警惕,说你别去管。
我只有祝福他们活着。如果有机会想把《笨花》里那段关于种花的文字读给他们听:“他们站在当街喊:种花呀!……掐花尖打花杈呀!……摘花呀!……拾花呀!”
看过铁凝散文读后感_铁凝作品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4.喻丽清散文读后感
5.汪曾祺散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