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散文读后感3篇
终于有时间又可以静下心来读一点书了,很愉悦。
看一位博友的感叹,没时间看书,当然是指纸质的,且以无比悠闲的心境。他说想看,又抵挡不住电子产品的各种诱惑,是呵!~如今仍旧固守着电话功能的手机不多了,固守着电视功能的电视不多了,电子产品把生活中的零星时间几乎都霸占了,如果不是刻意地放下,眼神根本难以移动到屏幕以外的任何东西上。好吧!你别笑我,我是诺基亚的铁粉,手上这款仍无上网功能,不过耗电量低,信号稳定,音质好,音量大,听歌杠杠的,简单经济,我想,够了,物质上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刚刚好就好。
随手从书架上拿来,忘了这是哪年买得书,装订潦草,已有两页脱落,但印刷还好,排版很清秀合理,是《林语堂散文》。对林大师我心存崇敬,却没距离感,大师们身上常会凝聚有强大魅力,他们常癫狂骄傲不羁,又博学多才,散发无限生机,字里行间有谦卑有亲和有质朴,让人开眼界,也能在平淡叙述中令人洞悉人间百态。
《论读书》,我记得我读过,但也模糊了,所兴再读再感。一直对书有渴求,或可弱弱地说对知识。具体到科学地阅读,却没个具体的方向,能力有限,所以想看大师说法。读到一句,孟子曰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汗!以后一定少说多看。虽然他一再重申只是谈谈并非训诫,但在我看来,一样一样的。跟他笔下谈到的种种读书对号入座,窃喜我的读书真的就是种心灵活动,没那么多现实目的,只是以解心灵饥渴疑惑,也算能安静读书的所谓雅事乐事吧!这么想想我都惭愧地呸了一声,也配!嘿嘿!文中批评学校只顾应试,忽略学生对于好作品的阅读,深有同感,即使今天还不是一样。前几天,月亮回来我问有时间看闲书没?即课外自由阅读,说,阅览室形同虚设,只有些过期的杂志,对于刚刚开始产生阅读欲望和意识的月亮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缺失吧!深表遗憾。这样看来,应试教育一天不改革,由此催生出来的应试机器工厂,比如我省如日中天的不铃不铃的衡水中学就会一年年红火下去,且会由此复制出数枚东施,看2013年衡中的高考成绩,最有说服力的是成绩:不仅囊括河北文理科状元,且考入清华北大104人,独占两校河北招生人数的80%。这说明什么?别说伦家学校怎么畸形,制度不合理呀!
闲时的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我心里嘀咕,我竟不记得自己曾有过好学好问的聪明过往,那都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记忆,至于这层包膜,就更谈不上了。哇咔咔咔。我只记得那时候学习好了,也没个人夸奖。学习不好,就有了父母口实,逢人便无比欣慰地夸老妹聪明漂亮,我于是总是后面无限遗憾惆怅的叹息或省略号,大不了被委婉地说老实勤快,而已,我于是就真得变成只剩下老实和勤快的那枚丑小鸭,回忆里就一直一直一直地自卑来着。直到离家到外地上学,我记得真没有惆怅几天,反而是浑身轻松自在,像摆脱有生以来最沉重的枷锁,所幸也没学坏,知识掌握的多少不论,最可贵是找到自信,没人说我不漂亮,也没人说笨,再加上一直以来就仅存的那点老实和勤快,于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同学出现了。呵呵,美的唻!
作者提出要时时读书,瞧!我也是这样认为,并跟着这种精神的需求而去。他说,不然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个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我倒没想排脱什么俗气,真没那么高远的目标,只为了不偏执少走弯路,排忧解闷罢了。
读书得‘合’,书读得合了,就能把相貌平平读出个风韵、姿态、可爱来。把书读出味儿来也不容易,一人一种口味,合了个人口味,方能品出味道。像我们常听到同事喊‘某某!我逛街时帮你相中件衣服,可好看呢!’这人真打听着去试,却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个人眼光不同,选择差距当然很大,即使你以为你够了解其品味风格,当,那件衣服真上了她的身儿,仍有可能这里那里不协调,或脸色或身材细节处,总归多数是遗憾收场,反正我是对这种事不抱什么希望。读书亦需气质相合。
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的,它必定有它形成的道路,世上无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我想就像我们加博友一样,志同道合,才肯长久的交流下去,否则对彼此都是煎熬,何苦。我最喜欢后面两句:找到思想相近的大家,文学上的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如此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大师就是大师,佩服!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2
《林语堂散文》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轻松幽默的话语紧紧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声大笑,笑过之后一阵轻松。我想,如果人们常读这样的文章,精神状态一定会很健康而能从容面对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却说“论理莽原社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当代名流,当然有与我合作之可能。”林先生幽默、机智,“道理渗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随手摘录部分,“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普普通通,平平实实的语言包含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通过文章来了解林先生,他说自己是:“行尊孔、孟,思从老、庄。”说文学反映人生,来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为饭碗而照相。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为饭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来养自己的老婆。”“军阀不来骂文人,早有文人自相骂。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妓女骂妓女,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从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学者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3
嘿嘿,原本先读的是梁实秋的杂文,好多年前就一直都是很喜欢,没有想到,结果是先来写林语堂的。起因是昨天突然抓到一本林语堂的散文集,然后因为早就知道,梁实秋和林语堂两个人对写作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一个讲究规格规矩(梁实秋),一个讲究自由性灵(林语堂)(注,梁实秋曾经批判过民-国文章之无序,被郁达夫所反驳,而林语堂是支持(欣赏)郁达夫的。),既然我已经看过梁实秋的杂文,自然也要看看风格迥异的林氏作品,才能有个客观公正的观点。结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对两个人的作品都是非常喜欢的,不止如此,其实两个人虽然文风对立,个性完全不同,但是其实都非常讲究做人,讲究文艺的自由精神。
做人方面,梁实秋的已经记得不多,林语堂是明显要求先学做人,然后昨文的,人品若是不佳,文章再好也是毋庸。而文艺的自由精神,梁一向是不喜政治的,和鲁迅的对立也非常严重,民-国时期就展开过论战;林语堂,也终究没有听从鲁迅在小品文上的劝告,选择了一种抒发性情,无关政治的写作方向。
林写旅行,说当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才是得了旅行的真谛,是很合我的心意的,因为懂得欣赏,就会发现美景处处都在,譬如摄行大师的作品,也并非是一定要在新奇特异之处,才能创作的。固定要去某处,欣赏什么,反而丧失了旅行的意味,不能体会旅行的快乐,因为对我等来说,旅行的,是心,心有所悟,心有所感,则旅行就已达到目地。
林写做人,主要还是推孔孟,也兼老庄,这个其实正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之精粹。孟子的性善说,尤其得到林大师的推崇。孔子讲怎么说君子,讲礼仪;孟子讲怎么做大丈夫,讲仁,智,勇,这些,都是后世所欠缺的,当下风气败坏,恐怕终究是要重拾这些古人就已近明白的道理的。
写到这里,感觉晦涩难继了,读书太少,写的太少,语言文字功力太差的毛病完全暴露了出来,还得好好读书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