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弥儿有感(2)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篇三
卢梭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作品《爱弥儿》是一部小说体的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从一位家庭教师角度,记录了卢梭假想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的受教育过程以及这位家庭教师在此期间的心得与思考。通过这位教师的记述,卢梭系统地讲述了他“顺乎自然”的教育观,因此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论教育”。
卢梭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酝酿完成《爱弥儿》的写作,这是一篇深刻的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探讨了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他在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然教育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于打破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枷锁具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这本著作所蕴含的丰富哲理还在引导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发展。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主张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他所主张的自然教育,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让人的本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他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实践的感性体验中,通过直观的感受去获取知识。与之相配合,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教授其谋生的手段,使之获取保持自由的能力,从而能保持自然的习惯。
卢梭把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此,应当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儿童的内在自然发展为目标共同发挥作用。
卢梭在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就是绝对平等、自由而善良的人,是一个天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他们能坚持做人的原则,愿意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他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有现实意义。“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要让儿童多接触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感受,避免世俗社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自然的、充满灵性的。现在年轻的家长们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他们望子成龙心切,让无穷无尽的器乐、英语、奥数等所谓兴趣课肆意侵占着孩子们的玩乐时间,而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与爱好。而在学校里,孩子被当成学习机器,被书山和题海所包围。家长、教师都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而忘记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被迫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又怎么能够保持他们的天性和活力呢?也许我们都应该从忙碌的教学中停下来反思一下:我们教书育人的过程有没有损害孩子的天性与自由?我们是否对孩子要求得过多而倾听得太少?
《爱弥儿》一书分为五卷,分别讨论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教育。第一卷主要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第二卷论述了如何对2到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到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15到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论述了对女子的教育以及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在每一卷里都分别提出了适应人生不同阶段特点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这体现了卢梭对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应当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我们教师都懂得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教授难度不同的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超前教育已成为诸多名校的法宝。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具体教学内容有所差异,教学方法和要求已严重同质化,孩子们从小就被束缚在课堂里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而我们已习惯于把成人世界的规则灌输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卢梭按年龄特征进行分阶段教育的主张早已被理论界所接受,阅读《爱弥儿》让我们对教学实践中违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反思。难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是速成式教育大行其道的唯一原因吗?卢梭说“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或许每位教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适应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呢?
《爱弥儿》不仅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对具体的方式方法也提出了很多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比如书中有这么一段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表现自己兴趣的方式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创造各种讨论的情境,适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兴趣和欲望。“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如书中说到“我们不能单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这句话的内涵对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用好“惩罚”这一重要的教育手段有着重要意义。对孩子的惩罚和对成人的惩罚有所不同,对孩子的惩罚其全部意义在于教育,而丝毫没有对成人那样的制裁意味。惩罚只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孩子有了过错,没有一定的惩罚,单纯的说服引导往往效果不佳。卢梭主张在施罚前后,必须和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谈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惩罚,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错误,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有利于达到惩罚的最终目的——实现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滥用惩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如何把握惩罚的度,又该采用何种惩罚的手段?我想可以把是否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
卢梭在书中强调“不能够因为你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因为“要是一个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话,他就会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把一切人都看作是他的奴隶,而在你最后不得不拒绝给他某种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把你的拒绝看做是一种背叛”,他会“对他人的殷勤照顾不仅不感谢,而且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因此正确的爱应该是理智的,要让他知道哪些该得到,那些不能得到,明白为什么不能得到,而且要让他得到帮助的时候有一种羞愧感,“从而渴望自己能够及早的不要人家的帮忙”。让他认识到别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逐渐懂得感恩。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小霸王。卢梭主张对儿童不仅需要细心养护,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因为锻炼可以帮助抵御灾患。他反对溺爱儿童,反对娇生惯养。卢梭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之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爱弥儿》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座丰碑,但受到时代的限制,卢梭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也有失偏颇。比如他的分期理论在年龄分期上欠缺科学性,各阶段教育内容交排上欠妥,特别是将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再如他片面强调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获取知识,却轻视让儿童接受人类千百年文明传承的教育。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作为自然教育理论的开山之作,其内在思想仍值得我们长期借鉴。
最后让我们用卢梭的名言来共勉:“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读爱弥儿有感相关文章:
1.读《爱弥儿》有感
3.爱弥儿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