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散文读后感800字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杨绛散文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杨绛散文读后感800字篇一
几年前,读过《杨绛散文》。今年获悉,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惋惜之余,我又翻出《杨绛散文》细细回味。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现在谈谈我读过《杨绛散文》的读后感:杨绛先生的光彩点非常之多,我非常喜欢她。要探讨杨绛先生,恐怕我还没那个能力。在这里,我拣我擅长的谈,谈谈她的美。
杨绛先生是个美人,从年轻一直到年老,我一直认为她是个很美很美的美人。在常人眼里,多数女人过了30岁,似乎就不是美人了,而杨绛先生不属此类。我认为她是一位能优雅的美到最后的女人。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只有秦怡跟她有一拼。
在很多人眼里,美是光洁的皮肤,是窈窕的身段,是丰乳肥臀。但我认为美没那么简单和肤浅。
还有一种美是由教育得来的高洁品格、高智商、高情商,以自信、善良、机灵、艺术气质的形式通过眼睛、表情从神采、举止、动作上充盈出来,给人充满魅力的感觉。杨绛先生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非常优雅的书卷气,非常温柔睿智,非常坚强仁爱。
有一种美,是放弃了自己在国内的大学学业,陪着钱钟书到英国法国留学……杨绛先生并没有因此取得国外的学历。现在很多中国女人不舍得为了老公牺牲事业,然而杨绛先生用行动告诉这些中国女人,《玩偶之家》里的寻求自我实现的娜拉是可敬的,而选择牺牲奉献的克里斯蒂娜同样可贵!而杨绛先生不仅做过克里斯蒂娜,也做过娜拉。
有一种美,是“”被打倒后,依然能心平气和地和钱钟书一起,制作“牛鬼蛇神“的牌子,等待批斗。她把大碗扣到硬纸板上精心地上做了一个圆的,他用三角板的直角边仔细地做个方的,挂到彼此胸前,还相互欣赏一番!
有一种美,是被罚去刷女厕所,杨绛先生像擦文物瓷器一样把女厕得锃亮,还不忘在女厕里偷空读书。
有一种美,是“”没有为了自保去整别的著名作家。钱钟书和杨绛做到了言行一致。在那个年代的文学名人圈里,这对伉俪可以说是唯一的!这值得尊重和研究!
有一种美,是自己都吃不饱,却还给流浪狗喂好吃的。多年后,她还因思念它而写下一篇散文。
有一种美,是老保姆把攒的钱缝到棉袄里,放哪里都不放心,只有交给杨绛先生最放心!
有一种美,是失去钱钟书和女儿钱媛后,杨绛先生“觉得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即使如此痛楚,她依然坚强地活下去。
有一种美,是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给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基金,赞助那些好学的学子们。
总的来说,我认为杨绛先生是个很“真”的人,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很“真”。特别是对老百姓的描写尤为“真”。她笔下的老百姓都很可爱,但同时也有缺点,甚至有些不争气。比如林奶奶、顺姐。杨绛先生没有把他们美化成高大全,也没有高高在上地对其指指点点,而是平视他们,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这样很“真”的描写缺憾美,刻画出的人物却格外成功、可爱和受人欢迎。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杨绛先生的“真”字后面有一个“善”字。真的、善的,就是美的!
杨绛先生还是一个能在苦难中发现真善美的人。提到“”,人们想到的是丑恶、是灭绝人性、是灾难。而杨绛先生能在丑恶中看到点滴的善和美;在灭绝人性的世界里有披着“狼皮的羊”;在灾难中有不屈的快乐。在那个年代,她始终能看到微小的希望,渺茫的光明。
因此,在杨绛先生表现“”的作品里,我们没有读到伤感、仇恨、控诉,读到的是温馨、乐观,甚至是有趣!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宽容的心和一个坚强的性格。
正是这一切,锤炼铸就了杨绛先生独特的美!她的一生告诉我们,当岁月毫不留情地剥去女人的外在美之后,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在美做支撑,那时,女人就很可能就与美丽无缘了。而杨绛先生——70岁以后,都有皱纹了,还那么美!这是为什么?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历练,她的内在美与日俱增,因此她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优雅美丽的老太太。她学养深厚,她勇敢坚强,她真、她善、所以她美!正是强大的内在美成就了杨绛先生。
再看看市面上说的,要成为美女要如何修眉,如何化妆,如何美发,如何护肤,如何穿衣服……等等,甚至有些女人选择做整容手术!请仔细想一想,美是全靠在外表上整整整,整出来的吗?有那毅力,为什么不用到提升内涵和气质上?杨绛先生告诉我们,外在美只是美的皮毛,内在美才是美的灵魂!一个女人要美到骨子里,才不怕时间,不怕衰老!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走了。我想,现在被媒体捧得火热的歌坛影视界的那些美人们,几十年之后会是什么模样?有谁还会记得她们?然而杨绛呢?我相信,几十年之后,乃至百年之后人们依然会记得这位很“真”的女人,记得这位优雅美丽了百年的老太太!
杨绛散文读后感800字篇二
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我开始对这名在“”中饱受磨难的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文字是给了我个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她的文字朴素简洁中却饱含着优美华丽,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只是有些文章以我的水平还尚且不能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文章使我感触颇深,产生共鸣。
首先是《读书苦乐》这篇文章,它的篇幅并不长,关于读书,它是这样写的:“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或者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这段文字确实太形象贴切了,读来只觉得读书也不过那么回事儿,就是匿名向不同的智者前辈请教罢了。
杨绛还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这句话堪称经典,对于杨绛能以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我感到她是一个幸福的人,能把读书作为享受,而相比之下,读书在我眼里有时是一种快乐,但有时是被逼的,那时读书便变成了一种痛苦,上学亦是如此,对于现在的教育制度而言,会坑害许多美好少年,与科举制度考八股文有着同样的性质,只是现在学的知识比八股文的用处大一些罢了,读书上学都不是坏事,只是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做这些,往往会使人的心态变坏,读书、上学的人多了,喜欢读书、上学的人却少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改革难啊,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改革会成功的。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触动很深,那就是《顺姐的“自由恋爱”》,这篇文章篇幅较长,顺姐是一个命中多苦难的人,可是却有着很好的心态,老实善良,文章中用了插叙,将顺姐的一生写下来,却富有层次感,而且不断留下悬念,让人思考,并在最后揭晓,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感觉从迷雾中摸索出来,同时让人对顺姐的遭遇感到同情,杨绛对顺姐很好,两人的感情不像是主仆,倒像是姐妹。
由此,我对杨绛待人的宽厚也很佩服,让我读来最不爽的就是那个大小姐,(顺姐是地主家的小老婆,大小姐是地主的正室的女儿)她不断欺负顺姐,最后却没有得到报应,还得到落实政策,飞到国外去了,这看似不符合中国故事的特色——坏人都遭报应,但我认为这也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实则想表明还有许多正义认为的倒虚张,这仅是我的个人观点,但不管怎样,顺姐由一个无知朴实的小姑娘被封建制度变成了一个地主的苦命的小老婆,她还没有放弃人生,并称这是自由恋爱,大小姐欺负她,她也不反抗,只是尽力避开,这种毅力令人钦佩。
杨绛的很多散文我还看不明白,但我对这个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相信或许在我经历了更多的事情之后,才能从文字之间走进这个奇女子的心灵。
杨绛散文读后感800字篇三
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
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
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
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没这么简单吧!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这些读者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为何一定要这样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吗???
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此刻,夜幕已经降临,略有凉意!从窗户向外望去,校园里的路灯都已亮起,为步行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