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不跪着教书就是要求老师要有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在课堂上有主动权。那读者怎么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一起来看看。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篇1
听了刘良华教授的报告,感受颇深,尤其是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一文,让人精神振奋,不能自已!兴之所至,马上从网上买了一本,仅用了三天就拜读完毕。读了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身省,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有读者说,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作者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拯救痼疾的良方。而我的体会是,《不跪着教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痼疾的良药”。不是吗?如果你能仔细地、从头到尾地读完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一些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篇2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智者在谈话。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去阅读一本书来补充自己的大脑了。这次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些书,正是教师所需要的,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因为我们是“教书育人”经验的缺乏者,我们需要这类书籍来丰富我们的教育经验。
刚来到阅读室,我的眼神就被一本名叫《不跪着教书》的书吸引了,何为“不跪着教书”?我带着这个疑问开始阅读起这本书来。
作者的“序”中有这么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来教书呢,怎么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呢?
开篇的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感动了我。这是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录下来的一则真人真事。学校的花房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有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这朵玫瑰花,从容的往外走。他想知道孩子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害羞地回答:“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会把花送还回来的。”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又摘下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则故事强烈地刺激了我,如果换做我是老师,我一定会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这个4岁的孩子:花草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可是我自己真正做到了吗?这是不是就是对传统的道德教育下跪了,经过这样的教育大家都能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可是缺乏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
为了“不跪着教书”我应该检讨我的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我们的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教师的美德让学生感受到了,仁爱的情感才能这样传递下去。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
教育的艺术就是要学生喜欢你的课。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冷漠地对待学生,这样的行为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激情才能不断进德修业,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
想要不跪着教书,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多读一些好书,从书中得到你的教育理想、教育智慧,从而增强你的教育活力。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