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刻画的每一个人,不同人的性格、形象跃然于纸上。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准备的《京华烟云》读后感,仅供参考!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一
终于把《京华烟云》看完了,这是很长的一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这部书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作者极力刻画书中的每一个人,不同人的性格、形象跃然于纸上,使你感到的不是一个个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形态、面貌、言行,是如此清晰的展现于眼前。在未看之前我是不认识他们的,看完之后他们似乎就成了我的朋友,我所熟悉的人。
国难当头,在那个动乱年代,他们却有着好贵的品质。姚木兰出生在民国时期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性格深受其父亲的影响但又不失独立,她明理经事,忠国爱家,深明大义,而在父亲信奉道教的影响下又豪放洒脱,可谓女中豪杰。林语堂曾评价: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因此木兰给我留一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书中给我留下同样深刻印象的还有曼妮,这是一个性格与命运和木兰形成对的女性。曼妮有着中国式古典女子的软弱、失去自我、相信命运,她没有木兰和莫愁懂得保护自己,是那个时候传统女性的代表。曼妮新婚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年纪轻轻的就守了寡。后来从亲戚那抱来了个孩子作为养子。
整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人物对国之将亡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体现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今天的中国也是在像有他们这样品格的千千万万个人的努力之下铸造的。也让我明白应更加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二
前段时间在《读者》中看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林语堂和他的《京华烟云》的,话说林语堂有三个女儿,就像《京华烟云》中姚家的三个女儿:木兰、莫愁、目莲……
于是近日迷上了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闲来无事总是看上一两章,也许有些人更愿意看电视剧,偏巧我这人更愿意看书,很多细节不是演员可以表现出来的,而且因为看过一点电视剧,当看到某些章节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想象到那一刻演员的表现,所以我总是认为演员的表现不一定有书上描写的那么仔细,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么想,但是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看书一贯是连作者的续也不放过的,《京华烟云》的序是由林语堂的女儿写的:
“小说”者,小故事也。无事可做时,不妨坐下听听。
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因此与新近甚多“黑幕”小说迥乎不同。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
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她写到林语堂最喜欢的是其中的“木兰”,于是我带着对“木兰”强烈好奇心开始看这本书。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三
看完这本书,心情复杂,但不沉重,并没有观看电视剧,第一次相见便是与同学在图书馆淘书时无意间看到这本陈旧的明显是翻阅了无数次的书,毫无犹豫的租下了它。
这本《京华烟云》无疑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林语堂老先生通过这本书细腻的描绘出了近代中国的生动风貌,有义和团之乱,有赛金花的义举,有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更是描绘了以段祺瑞为首的安福系北洋政府的卖国与屠杀爱国学生,看得人心被揪的跟麻花似的,本书的女主人公姚木兰之女便惨丧命于这场屠杀中,令人唏嘘。里面的人物也十分鲜活,有单纯的学生,有趋炎附势的大臣,有大家的丫鬟,有纨绔的富家公子,有阴险狡诈的高等妓女,有耿介的学者,也有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等人物,读来妙趣横生。
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鲜花,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书中有一个人物——红玉,她似《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有许许多多的烦恼,身体柔弱多病,性格多疑,也是因为爱阿飞爱的太深,最后的一个误会成为了导火索,导致精神崩溃,最终跳谭自杀。曼娘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她是我国传统妇女的典型,她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并予以实践,甘愿为丈夫守一辈子的寡。他同时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家中老人认为她与孩子们出去看电影是不合礼法,去公园是招蜂引蝶。而本书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则是充满了正能量的女子,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为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在书里,姚木兰从一个聪慧有家庭教养小姑娘变成了离不开柴米油盐的中年妇女,有欢笑也有眼泪,鲁迅的文章这个时候正是笔尖对准人民的愚昧麻木,林语堂却是在歌颂中华的美德与一个儒商家庭几十年的变迁故事。再来说这本《京华烟云》的原著使用英文写的,但我总是觉得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其间的内涵,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比如说书中有一段家庭聚会,成员们在互相对对联,那其中的耐人寻味,十分好奇在英文中是如何被描述的,而翻译者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语言从而转换过来的。
庭院里的老老少少,主子仆人们,在林语堂的笔下,是和睦的,在木兰出嫁后,家里的事基本真正的交于木兰手上,他被丈夫荪亚称为“妙想家”,这个称呼一点也不夸张,全书无不充斥着道家思想,而木兰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自在,逍遥,不为世俗所扰。就是旧社会中的一抹亮色,她未裹足,有理想,有抱负,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荪亚娶了他,像是几辈子修来的夫妻,她能陪你赏花游名胜古迹,也能同你吟诗作对,做风雅之事,也可谓“全能”了吧。木兰也有她的小秘密,在内心深处,理想的丈夫恐怕是亚夫吧,可是对于家中的安排,她接受,她知足,对。丈夫也十分宽容,不唯诺,但她的宽容是有尊严的宽容,不是一味的纵容,而是有气度的,让我感到十分真实。
很欣慰的,在读中文版时,以前并未涉及到电视剧,这样看,似乎离林语堂老先生代入的情感感受的更真实些了,仿佛能够看到老人在晨光中醒来,伏案而作,听其女儿描述,写到动情处也忍不住放声哭泣,不过好在正能量也充斥着全文,孔亚夫的耿直一直让我难以忘怀,木兰对他的深情深深地放在心中,藏了一辈子,作为读者的我觉得略遗憾,只是,没有遗憾如何能称之为完整人生?
看过“《京华烟云》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3.优美的哲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