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词语大全 > 典故 > 秉烛夜读典故

秉烛夜读典故

时间: 沙娣999 分享

秉烛夜读典故

  成语秉烛夜读出自《说苑·建本》,原意为黑夜里点起蜡烛,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大家清楚秉烛夜读典故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秉烛夜读典故,供大家阅读!

  秉烛夜读典故

  秉烛夜读,读的是一种闲适,读的是一种心境,读的是一种乐趣,读的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当夜张开翅膀在如水的月光下自由自在地遨翔,当小虫儿在幽静的田野里的无拘无束地歌唱,当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响着鼾声进入梦乡。我喜欢远离一切纷扰,远离一切喧嚣,亦远离现代文明。孤灯自守,一杯茶,一卷书,在摇曳的烛光中,静读古韵,其乐融融。如水的闲情与心魂对白,和圣者交游,心神飘飘在一片寥默里,思绪在无尽的黑夜里蔓延。

  夜色迷离,树影婆娑,摇曳无奈的孤寂;点点繁星,微弱光亮,呢喃久藏的心语。灯火阑珊处,打开凄美记忆;化为枕边的滴滴清泪。心中袅袅升起一缕缕思慕,悯伤不能自已,多少慨叹上心头,辗侧难成眠。幽梦深深,心却遥遥,不忍弄破一池皎月。

  古代很多有关读书的事情,“雪映窗纱”、“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不胜枚举。读书使人明智,使人巧慧,使人善辩,使人深刻。一卷在手,古今往来事,东西南北情,俱呈眼前;既可去海底观光,也可去大漠跋涉,还可在星空遨游,先哲的睿智思想亦汨汨入我脑中。

  夜读李贺,他人生坎坷,悲天悯己,因此,他的诗多奇诡想象,思落天外,又峭拔不羁,愤激凄恻,他呕心沥血,勤奋苦吟,不到十八岁的李贺即已头发斑白。请看这样的诗句:“他日须搅阵,牵去借将军”、“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那是何等英武盖世、壮志凌云呵。可见李贺的心老是先于他的身老的,就这样拖着一副病体,却也具有杀敌立功的梦想,

  秉烛夜读蕴含的道理

  好学,总不嫌晚。师旷对晋平公说的一番话,对任何时期,任何年代想要学习的人都是忠言激励。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择。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例如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一些年岁较大的人,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往往感到不很习惯,甚至反感。这中间,情况是复杂的,但是,对当今社会新生事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不足重视,不去接触乃是主要原因。所以遇到问题,困惑多多,就如师旷所说的,不去取得秉烛之明,容易陷入昧行。

  秉烛夜读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

  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学习)呢?”平公说:“怎么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我是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火把的明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好啊!”

  秉烛夜读书

  腊月二十四日,回故乡送母亲上山,完成了她入土为安的遗愿。父亲就执意不肯回城过年,说以后三兄妹可能再也很难聚在老家过年了。兄妹三人就约定回老家陪父亲过年。

  我在大年二十九上午赶回家。因从腊月二十日开始下雪和冻雨,交通中断、供电故障,老家已经四天没有电了,山村的生活又回到几十年前。电视、自来水等现代化的设备成了摆设。我到伯父家去借了塑料桶挑水吃。好在母亲在时,家里准备了充足的木柴,多年不用的火笼也拿来取暖。

  吃了晚饭,因为煤油灯已经进了博物馆,一家人就点着蜡烛,围着四方桌聊家常,你一句,我一句,回忆小时候的故事。小辈们听得好像是天方夜谭似的,一惊一喳。老是问木瓢是什么样子的?纺车是什么样儿的?煤油灯、织布机呢?因为农家的许多东西都没有见过。

  七点多一点,小辈们因蜡烛的气味难闻,就回到各自房间睡了。我就在床头点燃一根蜡烛看书,时光又不知不觉地回到了从前。

  小时候,我就在住在后面的老房子里。每天农活干得很累,躺在床上也要借着煤油灯昏暗的灯光看一会儿书,才睡下。我小时候爱看《长征的故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给我清苦的童年增添了不少美好幻想的亮色。回想在““””的十年动乱年月中,我曾经千方百计弄来闲书、野书、杂书,聊以解渴。当时我捧着《红与黑》、《基督山恩仇记》、《封神榜》等名著,钻在帐子里通宵达旦偷偷阅读,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和贫乏。正是书给了我值得留恋、珍藏的快乐!好的书往往是动人心扉的,缕缕微妙的感觉细若游丝,从心头轻轻滑过,有些许不经意的却是真切的触动,让你忘了眼前的世界,心中盈动的全是主人公的情绪,为之不幸而浩然慨叹,为之苦尽甘来而如释重负。直到读罢合卷,方才恍如梦醒,但那感觉却是畅然的,一如饮过一杯清茶,疲劳尽消,舒服爽快。有个冬天的晚上,我坐在床上看书,由于太久,就靠在床头睡着了。隔壁的母亲,一觉醒来,看到我的灯还亮着,就过来把我塞进被窝里。第二天早上,我还对母亲说,昨晚我怎么衣服不脱就睡下去了,真是莫明其妙。母亲说,我为了不弄醒你,把你塞进去都不知道,真是入迷了。后来,因为看书光线太暗,我的眼睛出毛病了。每到鸡进窝的时,眼睛就像是蒙上了一层东西,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农村里俗称“鸡眼瞎”。医生说,要绝对禁止看书,并配了中药连吃几个月,直到见效为止。那个半年时间,母亲绝对禁止我看书,说必须先治好眼睛。那时候,我除了白天中午,偷偷的瞒着母亲看一会儿书,真的是不敢再看了,怕眼睛真的不行了,一切都完了,就曾经中断了一段时间。即使以后在农村、在部队,仍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时时不忘读书。

  我看书的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那一年,我才九岁。有一天,到外婆家玩,在舅舅的抽屉里发现一本当时的禁书《欧阳海之歌》。看到封面上欧阳海奋力把惊马推出铁轨的图画,觉得好奇,就开始看了,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很多人都不怎么读书或索性不读书了,把读书看成了孩子和学生的事,而自己不是坐在牌桌旁打麻将就是坐在电视机前懒懒地看着电视,替荧光屏上的那些男人或女人担心或烦躁;年轻点的不打牌便去泡吧喝洋酒或上网聊天,似乎读书的人都是老古董了,或者是博士和教授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我则不然,尽管现在家中购置了电脑,可以上网浏览中文报刊信息,但我从未怀疑过书本的作用,因为我实在太迷恋读书的感觉,一份心灵的鸡汤。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看一会儿书或者写一点东西才能踏实地睡下,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人到中年,虽谈不上事业有成,毕竟在工作上已拿得起,放得下,况且下班以后时间充裕,常常一卷在手,心无旁骛,其乐无穷,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读书,是一种知识积累,是一种修养,是一次文化之旅,是心灵的低吟浅唱,她融入了我生命的血脉。有人说“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有人说,“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我觉得“阅读是音符,写作是首歌”。我一个小山村的农家小孩,通过不断地读书,历史、哲学、音乐、书画,古今并蓄,杂学旁搜,从书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快乐自己,战胜自己,爬过一座座高山,越过一条条江河,走进艺术的殿堂,写出自己的书,供大家阅读。唱出自己的歌,让大家歌唱。

362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