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逻辑训练在作文中运用
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可以将逻辑思维训练引用到作文教学中,通过逻辑思维训练的有效应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思维逻辑训练在作文中运用,希望大家喜欢!
一、非逻辑思维写作的弊端
(一)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以及速逝性的特点
学生在应用非逻辑思维进行写作的时候,会出现突然有写作灵感,但灵感又迅速消失的情况。这样的写作方式是不科学的。因为学生不能确保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会有灵感,这样就导致学生在没有灵感的时候,无法写出优秀的作文。与此同时,灵感出现的时间非常的短暂,有可能学生还没有将内容完全写下来,就已经忘记将要写作的内容了。
(二)非逻辑思维写作出现偏题现象较为严重
在语文写作中,最严重的现象就是偏题,若是学生写出的文章偏离主题,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对学生升学有着不利的影响。学生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可以在主题的规范下进行,但在写作过程中,若是没有理性思维的约束,很有可能会导致文章越写越偏,最终偏离文章的主旨[1]。
(三)非逻辑思维写作的结构不够严谨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若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将文章一气呵成,常常会导致写出的文章比较随性,结构不够严谨。学生在进行非逻辑性思维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合理的布局,段落分配也不科学,从而导致文章整体的结构不够严谨,条理不清晰。
二、逻辑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文章整体布局方案的训练
学生文章整体布局水平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体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文章整体布局,若是学生作文的整体布局不明确,教师在阅读的时候就会觉得学生的思维比较混乱,整个文章缺少大局观,从而给的分数就较低。鉴于文章整体布局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讲解常用的文章结构,例如:倒叙、插叙以及因果等,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文章结构之后,教师就可以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写出作文大纲以及段落布局。
(二)段落之间语句过渡的训练
段落之间语句过渡是否合理,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结果的展现。在一篇优秀作文中,不可能只有一个段落,必然是有多个段落,并且每个段落之间的衔接非常得当,语句过渡较为合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段落之间的语句过渡训练,提高学生的段落衔接能力[2]。例如:学生在作文某段的末尾写“闭上双眼,可以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中秋的味道,佳节的脚步已悄然临近”,在下一段的开头,就应该写“在这个丹桂飘香的日子里,中秋佳节如期而至”。这样就实现了段落连接,从而使文章的整体清晰明了。
(三)单个语句语法以及用词准确性训练
在作文中单个语句语法以及用词是否准确,是学生逻辑思维严谨程度的体现。在文章中,若是出现语病或者是用词不当的情况,就会降低文章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语法以及用词的训练,降低学生作文中出现语病现象的几率。想要找出文章中存在的语病,学生就应该大声的朗读自己的文章,例如:“在大扫除中,每个同学都非常开心,情绪高涨,忙的不亦乐乎”。学生在大声朗读中会发现,语句有些不通顺,改成“在大扫除中,每个同学都非常开心,忙得不亦乐乎”会更合适一些。
三、在作文教学中实现逻辑思维训练的措施
(一)小组合作学习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手把手的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导,只能是选择出现次数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在教师的讲解中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与此同时,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训练出效果的,它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下才能得到效果。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告诉学生将要写作的题目,学生在写作之前,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共同进行分析,确定写作方案之后,学生就可以自行完成作文。小组合作学习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措施之一。讨论,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形成新的思想观点,进而达到逻辑思维训练的目的。例如:教师布置“记忆深刻的一件事”作文题目的时候,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记忆非常深刻的一件事说出来,然后小组讨论写作大纲,最后学生自行完成作文。
(二)“物意”联想法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创新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拟题,而学生拟题的过程,就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个“圆形”的符号,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确定自己认为正确的作文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符号猜测出很多的物品,比如,月亮、光环以及跑道等,在“物”联想结束之后,就要进行“意”的提炼。比如,月亮→阖家团圆→祖国统一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在从抽象到“意”,既包含了理性思维,也含有感性认知,学生在有逻辑的思考下,最终确定了作文的主旨,这就实现了逻辑思维训练的目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