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民俗文化 > 传说 > 民间故事集锦

民间故事集锦

时间: 宇晴1008 分享

民间故事集锦

  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民间故事集锦,欢迎大家阅读。

  民间故事集锦一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猪肉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狗不理包子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做工上有明确的规格标准,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8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香而不腻。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中瑰宝,被公推为闻名遐迩的“天津三绝”食品之首。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经创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传统的猪肉包、三鲜包、肉皮包和创新品种海鲜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先后摘取“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中国最佳名小吃”、“国际名小吃”等多个国内外评选和大赛的金奖,被誉为“津门老字号,中华第一包”。

  民间故事集锦二

  相传在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改道南流,夺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黄河夺淮入海使得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当中。这时候,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研究水患问题。人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也就是禹的父亲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的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凶猛,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因为治水不利而被处死。

  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最终禹凭借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蒙之爱女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民间故事集锦三

  在今安徽省合肥城东有一个地方叫螺丝岗,也叫螺蛳岗。据说,这里曾经是南淝河的一处滩地,树木繁茂,草长莺飞,景色十分优美。后来,却变成了遍地是螺蛳空壳的荒岗,这原因还得从一段传说说起。

  很多年以前,螺蛳岗附近的居民大多数以打鱼为生。有一个老渔夫无儿无女,老伴又死得早,就剩下他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因为离河不远,他便每天捕鱼,以此来维持生活。

  这一天,老渔夫和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背上渔网出门。但他的运气实在是不好,一连撒了好几次网却只捕上来几条小鱼。这时,突然狂风大作,原本平静的河面掀起了层层巨浪,老渔夫往河心那边看去,只见那的鱼儿频频跳出水面。凭着多年捕鱼的经验,他认为如果在河心附近撒网,一定会捕到很多鱼。于是,老渔夫顾不得风大浪急,急忙向河心撒了一网。然而当他慢慢收网时,发现网里只有一条浑身通红,鳞片闪着五彩光芒的小鱼。

  眼看着太阳就要落山了,老渔夫只好无奈地拎着渔网回家了。回到家,老渔夫躺在破床上休息,心想:今天真是倒霉,不仅没打到几条鱼,还遇到了大风浪。想着想着,他好像隐约听见有人在哭,老渔夫很奇怪,家里再没有别人了,这声音是从哪出来的呢?他顺着声音找去,发现是从鱼篓里传出来的。他急忙打开鱼篓,看见那条小红鱼的嘴一张一合地在向他说话:“老大爷,我是龙王的小女儿,因为今天偷偷跑出来玩,所以才被你捉住,请你放了我吧,你有什么要求我都能满足你。”

  南淝河边说完,小红鱼的眼睛里流出了一串泪珠,老渔夫见小红鱼很可怜,就把它放回了河里。小红鱼回到了河里,对老渔夫说:“谢谢您!今后要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只要喊三声‘红鱼姑娘’就行。”说完,小红鱼摇摇尾巴,游走了。老渔夫望着河面,惊诧不已,急忙磕头跪拜。

  回到家中已是深夜,老渔夫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直叫了。他推开房门,只见桌上放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老渔夫没有多想,急忙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以后,老渔夫高兴极了,心想:好人还是有好报的,今天救了那条小红鱼,就换来了一顿饱饭。不过要是天天都能吃上这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该多好啊!说也奇怪,自从那天起,无论老渔夫打鱼回来有多晚,饭桌上总是摆满了香喷喷的饭菜。

  邻村的一个叫刁小三的恶霸知道了这件怪事,心里不禁盘算起来,老渔夫的家里没有人,却每天都能变出很多可口的饭菜,莫非这老头家中藏有什么宝贝?刁小三贼眼珠子一转,打起了老渔夫的主意。

  “三月螺蛳四月蚌”是潜江的民谚,意为三四月正是潜江盛产螺蛳蚌的好时节。螺蛳的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还可以清热利水、除湿解毒。一天,刁小三带着几个彪悍的打手,闯入了老渔夫的家,见老渔夫正在吃饭。刁小三走到老渔夫的面前,恶狠狠地说:“老头儿,我听说你家出了一件怪事。你老实跟我说,是不是你家藏着什么宝贝,赶快给我拿出来,不然我就打死你!”

  老实的渔夫见刁小三如此蛮横,再看看他身旁的几个大汉,不禁吓得直冒冷汗,只得把自己如何救了小红鱼,小红鱼又如何报答自己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刁小三。

  刁小三听后,将信将疑,就对老渔夫说:“我今天想要一个元宝,你说的如果是真的,就赶快让那条小红鱼给我送来;如果不是真的,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老渔夫没有办法,只好跑到河边呼唤小红鱼,请小红鱼送给他一个元宝。当老渔夫回到家时,桌子上果然出现了一个金灿灿的大元宝。刁小三这回终于信了,拿起元宝乐颠颠地跑了。

  然而,从这以后老渔夫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刁小三贪得无厌,知道老渔夫有这样的本事,便隔三差五地跑来威逼利诱老渔夫给他金元宝。善良的渔夫每次都照做了,可是他并不知道,小红鱼每给他一个元宝,就要掉一枚鳞片。

  日子久了,小红鱼身上的鳞片全都掉光了,它再也没有金元宝可给了。老渔夫拿不出金元宝,刁小三以为他在跟自己耍什么花招,非常气愤,命令家丁用粗棍打老渔夫。年迈的老渔夫哪里经得起他们的毒打,不一会儿就被打死了。

  螺蛳,中国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正在这时,天空中突然飘下一位美丽的女子,她走到已经死去的老渔夫身旁,伤心地哭泣,泪水滴到了老渔夫的眼睛里,老渔夫奇迹般地复活了。那位女子立刻变成了一块彩石,放射出万道光芒,射死了刁小三和那些打手们,随即那彩石又化做一缕青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从此,老渔夫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而刁小三向老渔夫索要的那些元宝也都变成了一个个的螺蛳空壳,遍地都是,堆积成岗。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做螺蛳岗。

民间故事集锦相关文章:

1.民间故事精选大全

2.有关民间传说故事

3.儿童民间传说故事

4.美丽民间故事传说

5.民间故事大全精选3篇

288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