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市场营销案例最新分析
市场调查是运用科学的调查方式与方法,对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市场调查对象的各种信息进行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2017市场营销案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2017市场营销案例一
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的实体企业如何分庭抗礼
马云和王健林
马云是做电子商务的,并且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功。
王健林是做商业地产的,大概是取得了亚洲级的成功。
马云是搞新经济的,王健林是搞传统经济的。
如果马云去学习王健林,估计他的钱不够用,且会是赶一个晚集;如果王健林去学习马云,估计在成功之前会先成功地把自己搞死——如果做得“成功”,他的商业地产业务岂不就成了压死自己的包袱?
马云去“互联网+”商超了。估计“+”谁最终一定是吃掉谁。
王健林也去“+互联网”了。估计“+”的结果会是两张皮——王健林吃不掉别人,如果真吃掉了,他反倒更可能会被马云玩死;别人也不可能让王健林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否则那就不是王健林了。
但这都不是我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我的核心观点是:马云(中国的电商们)能够起来,一半是建立在中国的实体服务业不够发达的基础之上。这个不用多说,从发达国家密布的商超和三五十米便有一处的便利店即可判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语。这也与中国辽阔的国土面积、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类税费、房租成本等具有很大的关系。这也为电商们在天上飞提供了可能。另一半是建立在大众对虚拟生活无比狂热的基础之上。与中国人对微信、微博那种全方位的痴迷,那种为抢到打折商品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具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娱乐至死的精神也的确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些会是永恒的常态吗?我怀疑!拟或这仅仅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定现象?
中国人口众多,当然用户就多;中国人喜欢侃,当然微信、微博受欢迎;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所以互联网更受欢迎;中国人憋屈多、牢骚大,在互联网或者社交媒体上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地发泄。互联网应用商们发现并且满足了这些需求,电商们把这些引向商业,并获得了迅猛发展。
那为什么跨国公司没有发现互联网在中国的巨大商机?鬼子进了村,但并不了解村民而已。别说鬼子,就是中国港台的巨头,对此也不够敏锐。中国人 研究外国人已经有了近两百年的历史,而外国人研究中国人才多长时间?再一个,外国人、外国企业俯视中国和中国人的姿态,也妨碍他们真正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人。
我个人认为,在电商长驱直入的同时,中国实体商业的发展,更具指标意义。看到香港、台湾、澳门的商业没有?那应该就是大陆商业的未来。电商肯定能拿走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但动摇不了实体商业作为主角的根基。
马云能够吃掉与他合作的商超,但吃不掉中国所有的商超。即便是中国的商超都被他吃掉了,商超依然是比电商更为庞大的商业力量。王健林也永远不可能整体变为电商属性,他的商业帝国如果出问题,也只会出在他自己手里,不会死在马云的手里。
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有何价值呢?那就是不要恐慌,去踏踏实实地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营销水平并且高度重视“+互联网”就可以了。
案例2:雷军与董明珠
雷军已经成功地完成“互联网+”了。
董明珠正在“+互联网”。
雷军是新经济。
董明珠是传统经济。
雷军有可能通过互联网集众智建立起强大的研发团队,而董明珠已经拥有目前至少在中国属于一流的研发团队。作为实体产品供应商,起码在可以看到的未来,雷军想实现对董明珠的超越,还只是一种可能。雷军的块头实在是太小了,利润水平实在是太低了,所以他不可能像跨国公司那样,雇用富士康。即便在富士康那里加工一些产品,也只能是配角,支撑不起富士康。我的意思是说,雷军的供给侧保证能力,一时还比不了董明珠。你的产品不行,最终却成为巨头,那种可能只会发生在过去,而不是未来。
马云的成功具有标志性意义,而雷军的成功,可能只是一个示范。因此,马云能够重创实体商业,雷军只能把董明珠吓出一身冷汗。
我认为,马云与王健林虽然抢的都是零售业份额,其实由于业态不同,最终会是关公战秦琼,结果是分庭抗礼,各安其事;而雷军与董明珠之间的竞争则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
“互联网+”也好,“+互联网”也好,最终仍然会回到支撑竞争的基本元素。从生产观念到产品观念,再到销售观念,然后到市场营销观念,经营的本质发生变化了吗?我认为从来没有。发生质变的是方式方法和观念。
我在20世纪末就开始不厌其烦地讲这个问题:生产不重要吗?产品不重要吗?销售不重要吗?既然都重要,那为什么它们是过时的观念?世界进步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不接受新思想不行,把传统的思想都否定掉也不行。
案例3:某经销商和某B端电商平台投资者
除了费用开始大幅提升外,这个经销商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优秀的。并且在他的区域内,也极有号召力。正因为如此,一般认为,他是合伙开展B端电商平台的理想人选。
有投资B端电商的朋友希望我帮助说服他——因为他是我的铁哥们儿。但我始终只是敲个边鼓,一直没有动真劲。根源在于我没有看到那个朋友做B端电商平台的可行方案(主要是操作方案及执行团队),也因此没有说服的把握。
我当然知道万商购已经很成功,我也知道建设B端电商平台是大势所趋,那个经销商哥们儿也知道。问题在于,那个经销商十分持重并且持重到没有把握就不会采取行动的程度。两个朋友把我夹在了中间,他们都有道理,就是无法撮合。
于是,我就有了下列观点。
与以往经销商的进步相比,这次(转化为B端电商)是革命性的。
以往都是经销商自己革自己的命,不关乎自身的独立性,不关乎利益的重新分配。但这次是整个市场服务体系的平台化,必须跟别人一起玩,面临的考验是股东化、职业化和经营模式转型。所谓股东化,就是单个经销商不再是鸡头,而是把自己的一切整体上纳入平台;所谓职业化,就是自己只是股东,不再是老板。即便是董事长或者正副总,也已经是在管理大家的事,而不再纯粹是自己的事。这个考验是巨大的。一方面,那些只是股东或者连股东都不是的经销商,会有巨大的失落感,好像是被别人共了自己的产;另一方面,那些具有决策权的人,是否能够真正考虑失去了经营管理权的人的感受,并帮助他们完成角色的转变。根据我多年与经销商打交道的经验,他们之中能够越过这道坎的人,是凤毛麟角。
而那些从事这个方面投资的朋友,他们更多的是讲趋势和潮流,讲互联网的优势,而不是认真且实质性地解决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况且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改造那些具有较大市场存量的大经销商身上,而不是按照需要重新打造新一代的经营者。既然是大势所趋,那就要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气概。在合作者面前的任何弱势,都是把自己的投资最终搞砸。
更明确地说,如果新的电商平台不是由专业团队掌管,而是由经销商主导,那么这比让驾校学员开车上高速更为危险。没有比经销商更短视,更固执己见的群体了!因为经销商比企业主离企业家更远。
我个人认为,越是拥有远大理想,想建立跨省甚至全国规模的B端电商平台,越应该从建立样板市场开始,而且这个样板市场必须由自己主导才更容易成功。有了成功的范例,就有了最大的资本,就有了充分的底气,当然就可以强势出击了——想加盟就一切听我的。如果你仅仅是解决了认识问题和学来的操作要点,并且仅凭这个去发展加盟商,弱势是必然的。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不是创新,而是整合与协调。分歧和摩擦会让很多希望事业轻易泡汤。想寻求大面积加盟,就必须做到“快速复制”和“一切听我的”。否则,就会有遭不完的罪。
中国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经济王国,一方面取决于如何接受外部的新思想、优秀的文化,另一方面取决于如何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如何形成自己的思想。日本、德国只是把产品卖到全球,让世界见识了其技术、工艺和享受了一流的产品,所以仅仅是经济强国。美国让世界接受的是包括上述因素在内的文化。德国、日本元首满世界跑的是生意,美国元首满世界兜售的是思想和超经济的东西。起码从现在开始,中国已经二者并重了。
2017市场营销案例二
转转:二手交易剑指下一个移动入口
看多了此前洗脑式的口号“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在2017年春节前夕,由CEO姚劲波亲自上阵,为旗下二手交易平台“转转”代言的楼宇广告,倒是让人眼前一亮。
在广告片中,CEO姚劲波身穿58标志性的橙色服装,化身“暖男”,靠手指一转,就轻松把闲置在家的手机电脑、家电家具和童车玩具都“转”成了实实在在的现金。
这轮广告创意,将品牌诉求附着在用户真实的生活场景上,正迎合了春节前辞旧迎新,是国人添置新装备和处理闲置物品的高峰期。当“梦寐以求的iPhone6S刚拿到手,才用了一年的土豪金iPhone 6肿么办”成为这个时空场景下用户关切的问题,“转转”这样一个闲置物品交易平台的落地营销就显得应时应景,将受众的潜在需求成功引爆。
二手交易:一个正在崛起的市场
目前有关闲置物品交易的平台有不少,除了阿里旗下的“闲鱼”,还有垂直二手类交易平台,如针对二手数码产品的爱回收、“电玩巴士”等。58赶集以同城信息服务起家,其平台天然适合做人与人的信息连接,这为其运营二手交易平台提供了便利。数据显示,每天有超过500万用户在58二手平台转让闲置宝贝,有几十万新的闲置商品,这已经形成极具规模的闲置物品交易集市。
据悉,国外主要分类信息网站中,二手交易信息是占比最大的业务,占整体比重的 50%―70%。而在 58 赶集上,二手还排在房产、招聘之后,目前占所有信息的20% 左右。随着人们消费升级,“双11”销售额连年破纪录,国人对于“买买买”的能力和热情越发高涨,闲置物品增多是必然。据“闲鱼”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7月上线,目前该平台上拥有每天超 20 万件闲置物品的成功交易。此前并不成熟的二手买卖需求背后,是一个即将爆发的市场。
“转转”于2015年11月中旬上线。有别于一般二手网站的陌生人交易,“转转”与微信达成战略合作,其登录入口只开放给个人微信,登录后,支付也通过微信支付完成交易闭环。意指通过微信好友关系链,让闲置商品在朋友圈里“转起来”。在“转转”上发布的商品,可以一键分享到朋友圈,吸引熟人来购买。用户也可以轻松发现朋友圈的好友在“转转”上的卖品,而不是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只想屏蔽对方。一个基于社交关系链的全新二手交易模型已然出击。
线上线下:
集中瞄准潜在用户
投放策略上,在“空中”围绕年轻消费者的核心娱乐选择知名电视栏目,在“地面”围绕年轻消费者的核心生活空间——公寓楼写字楼的分众楼宇广告,形成了立体组合与无缝传播。“转转”这样组合的投放方式可以在关键时间点,集中地对目标群体产生合力,使效果翻倍。
从1月11日开始,在分众楼宇Top20的城市,都能够看到姚劲波为“转转”代言的身影。楼宇大屏及互动小屏轮番轰炸,以高频次、高到达率,在等电梯时对白领受众进行“刷屏”。传统的地推模式人力耗费高、效率低,而锁定目标人群每天必经生活路径的广告媒体,已成为互联网品牌突围的首选。调研数据显示,楼宇受众92%的人群集中在20 — 45岁,一线城市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占89%。他们有较高的收入,工作节奏较快,是“买买买”的主流人群,由此也产生了大量闲置物品,是“转转”最重要的潜在客户。
在线上,“转转”还结合分众专享公众号,对这一轮推广充分引流。分众专享是微信排名前三的营销平台,拥有3100万名粉丝,其中大部分是分众楼宇的深度受众,跨屏投放,能够深度沟通“转转”的核心目标人群。
广告效果:品牌势能瞬间引爆
调查显示,互联网品牌将30%的预算用于线下建立知名度,70%投放线上拉动流量,将使线上转化率显著提升。借助线下生活圈媒体分众楼宇风暴式刷屏,线上线下准投放立体轰炸,此轮广告推出短短的两天,iOS排行就升到了生活类APP的第13位,结合春节的节点,“转转”品牌此前积累的势能得以充分释放,可以说一炮而红。准确的用户场景洞察和强大的广告组合攻势功不可没。
在线下楼宇广告同期,分众专享在线上推送了两篇“转转”促销信息,都得到超过10万阅读量,以“发58红包”的形式获取高转化率。另外,分众专享还利用服务号中的“金元赢”入口,吸引粉丝下载“转转”APP,赢取现金红包,收获了大量目标新用户的主动下载。
正式上线两个月后,“转转”日活峰值已达到近100万,日订单量峰值已经破万。每周的新增用户和订单数都持续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平均客单价在500―600元。在分类信息的大平台上,58赶集在一个个重点类别上从信息切入交易,从58到家服务、瓜子二手车,到通过“转转”发力二手物品,楼宇广告已成为其品牌落地推广的首选场景。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2017市场营销案例相关内容
2017市场营销案例最新分析
上一篇:2016年营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