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017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分析
c12017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分析
关于c12017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分析的相关内容,由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归纳,欢迎阅读参考。
商业银行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自身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运作机制未能完全建立。在业务运作过程中,长期以来没有把中小企业作为潜在客户,在经营观念和意识上不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和管理。尤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客户、大项目,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一直围绕着大客户、大项目的管理进行设计和实施,组织架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客户评价体系、业务流程等都针对大客户、大项目制定,从战略思想上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认识不足,对产品的设计与风险计量工具的研究不足,因而造成信贷风险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的局面,形成了较高比例的不良资产。
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科学的信用评价方法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西方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决定通常有文字评价、财务比率分析、客户信用评价和贷款后严格监督等一系列规范而严格的程序。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如放贷、贸易融资和债券投资等信贷业务方面,虽然承受了较大的信用风险,但同时在信用风险的度量方面也打下了一些基础。如运用专家分析和计算贷款风险度的方法进行客户信用风险计量、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推广,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普遍以定性分析为主,财务分析技术也较落后,如偏重于历史财务数据,忽视客户的偿债能力、竞争能力、管理水平和还款意愿的深入分析。由于没有成熟的风险评判标准和风险控制措施,没有针对中小型企业特点制定的具体的风险控制准则,没有较好的中小型企业评价体系,风险分析不全面,使得银行在设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经常会面临困境:使一些潜在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出来,从而形成现实性风险;使一些相对好的企业及项目丧失融资机会;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额度的控制乏力,往往根据主观判断核定融资额度,从客观上造成客户还款压力较大,贷款时就隐藏了还款的风险等等。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十分薄弱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数据库、中间数据处理器和数据分析层三部分组成。数据库存储各种交易信息,中间数据处理器主要将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分类识别和处理,数据分析层是数据处理的最高阶段,根据风险管理的不同需求从数据库中抽取信息进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连续性,造成信息数据的分割、缺漏、失真,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较差,通过基础数据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偏离度较高,无法进行高层次的风险分析,更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有的商业银行经营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与会计部门的基础数据处于条块分割状态,自成系统,统计的口径和出具的数据不一致,数据共享性较差;在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和数据维护方面,有的分支机构连企业所属行业、注册资本、销售收入等基础数据录入方面都存在问题,因而很难对存量客户的经营与风险状况进行准确的、全面的分析。
信贷人员素质、信贷风险文化基础亟待提升
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缺乏,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较小,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而基层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去核准企业财务数据, 导致信用管理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以致于信用评级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风险等级并不匹配,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经营状况。
贷后管理不到位
银行在实际工作中,贷后管理成了信贷管理“链条”中薄弱的环节。一是贷后检查不到位,在近年的各种内审外查中,贷后管理薄弱是反映最多最普遍的问题。二是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贷后信息采集不力。三是贷后管理的观念滞后,存在种种不良信贷习惯。以为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外,激励机制存在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重贷轻管”现象的长期存在。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加强法制观念,强化防范金融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应当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提高员工遵纪守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通过大力开展金融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真正使银行员工依法合规经营和照章办事。银行的各级负责人要带头学法、讲法和守法。商业银行既要通过尽职免责的制度来保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的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牢固树立合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商业银行应增强风险意识,把防止经营失败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把保本收息、留足拨备、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作为经营中小企业业务的首要任务。商业银行还应当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强化防范金融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本身受到利益驱动和竞争左右,市场变幻莫测,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应成为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前提。
建立和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工作
国内商业银行在处理和管理业务活动中,为了保证政策、制度的执行,防范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自我调整和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风险内控管理工作得到很大的加强,但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应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抓好管理。
(1)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创新及业务运行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研发针对性强的信贷产品,以更加方便、快捷、合理且风险可控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短、平、快”式的融资需求。
经营重心下沉,对中小企业而言,与大企业一样的信贷操作流程并不适合。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就是额度小、要求急、周转快,相对于大企业的“批发”业务,小企业量大、面广,这些“零售”业务特点决定了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重心必须要下沉,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才能了解真实的信息,才能做出快速的反应,才能有效防范风险。
加大内部调研信息机构建设,无论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强化贷款风险防范的预警工作,还是调查市场,对市场进行细分,正确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有效的营销策略都离不开及时准确的信息。因此,信息是资源,也是机遇,捕捉信息,把握机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金融竞争能力的十分重要前提。因此,当今国际上的商业银行,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都建有一定规模的调研机构,集中一部分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较强的人才,充分运用电脑网络,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科技各领域的信息,经过科学、严密的加工,及时形成正确有效的信息,供决策者、管理者运用。
实行差别化的授权、授信制度。为使每笔业务的全过程贯彻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内部应根据各层级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逐级实行差别化的授权,明确规定责任和权限, 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客户的信用评级,实行差别化的授信和定价制度,并实施动态化的授权和授信管理,使风险管理数量化、具体化和制度化。
(2)构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第一还款来源不稳定,因此应特别关注其第二还款来源,尽可能采用抵押担保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方式,从而有效分散或转移贷款风险。在落实抵押担保工作方面,要确保抵押物的价值评估权威性、抵押合同的合法性及担保的有效性,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在构建补偿措施方面,一是落实贷款保证机制,对以资产抵押的信贷业务,应要求其购买以商业银行为受益人的财产保险和法定代表人人身意外险。二是相应提高相关信贷产品的坏账准备金,以使银行的资金损失有正常的渠道给予弥补。
(3)构建快速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预警预控
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要从资格审查、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使用等各环节入手,加强各风险点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定。建立逐户分析、逐笔测算和定期分析制度,为风险预警提供准确的早期信息,将不良资产控制关口前移。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分析软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商业银行应开发用于风险监控和预警的系统平台,对每个客户、每笔贷款、每项业务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和警报提示,辅助管理人员更有效、更及时地防范业务风险。加强基础信贷信息系统的建设,全面落实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等级管理。
建立分级预警预控机制,应按风险程度将预警风险分成若干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设置相应的处置方案。例如,对轻度风险预警(即蓝色预警),可发布风险预警信号,指令相关机构和人员实行重点监控,采用必要的防范措施等;对中度风险预警(即橙色预警),应及时采取措施,实施现场监管,对业务风险进行分散、阻断和转化;对高度风险预警(即红色预警),应紧急应对,并采取特别处置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同时,应确保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专职贷后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强化贷后检查,实行逐个企业动态监测,定期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对贷款企业划分风险等级,分类管理,跟踪了解变化情况,对风险等级下降的,除按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外,还要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对贷款偿还能力不足、贷款偿还无可靠保证的风险贷款,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和通报,利用各种手段催收、化解、盘活或诉讼追讨。
(4)建立灵活有效的贷款退出机制
退出行为既包括对信贷资源匮乏、高风险信贷区域的退出,也包括对有问题贷款客户的有效退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优劣好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经济规律决定了一个企业不可能永远好下去,既有成长、成熟期,也必然有衰退期,规律不可逆转。同样,银行信贷工作也会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只保持一个阶段而不应伴随其全过程。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
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风险,特别是在我国金融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在西方国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些风险管理工具和系统并不能完全适用,员工的职业操守、专业能力和潜能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能力。可以说,有良好职业操守和自我约束能力、乐于执行风险管理政策的员工是银行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最根本保障。商业银行要不断探索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员工整体能力和素质,增加员工控制风险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对待不良资产的敏感力和洞察力。同时,要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强化不良资产的责任追究机制。
(6)建立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要制定科学、实用的培训规划,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要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对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考试,以提高其识别、控制、挽救风险的能力。
(7)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
贷款发放后,因监督检查不力,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极易造成贷款损失。商业银行在制度上制定贷后检查、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结合贷款信息系统确定贷款风险预警指标,如对流动比率、收益比率等指标制定一个警戒线,一旦客户的财务指标达到或超过该警戒线,立刻采取对策,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要加大贷款的内外部审计的检查、通报和督促力度,发挥审计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中的监督作用。
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
(1)量化信用风险,建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模型
尽管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较长,但业务量并不大,且相关数据积累不足,同时数据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在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
(2)确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办法
对中小企业风险进行准确评价的前提是要把企业的真实经营和财务情况摸准,不能完全以财务报表而论,应跳出财务报表,坚持定量与定性的结合,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的结合。在验证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方面,可以通过查验企业在银行一个年度的流水的借贷双方累计项的差额来初步估算其毛利润,从而检验其报表的误差程度。分析中小企业的增长情况(包括企业资产增长情况、权益资本增长情况和销售收入增长情况等)判断其发展能力。中小企业的增长情况是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体现,也是预测其今后发展潜力的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小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判断其经营能力,分析内容包括:对上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上下游客户的结算方式;其上下游关系是否长期稳定等。中小企业在融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财务报表失真、信用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目前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系统不适用于中小企业,沿用大客户统一模式的客户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难以准确识别客户风险。
(3)推进社会信用征信系统的建设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信用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等方面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奠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坚实基础。应把健全信用制度、构造信用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和实质性措施。在借鉴国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从本国实际出发,总结已有的信用担保、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等信用中介机构的实践经验来发展我国自己的信用文化。
(4)推动建立和完善外部评级体系
我国由于信用制度还不完善,信用评级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介性的信用评级机构还较少。目前评级机构约有60家左右,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资信评级、企业资信评级、贷款项目评级、企业债券与短期融资债券资信等评级、保险及证券公司等评级等。以中诚信、上海远东为代表的一些独立评级机构已经初步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并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外部评级体系不仅仅是新巴塞尔协议信用风险测量内部法的基础,也是基于VAR信用风险测量等模型的必备条件,而且建立完善外部评级体系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要求,银行要把信用评级作为贷款审查的必要条件,企业发行债券的管理部门将资信评估机构的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审批的重要依据。
(5)构建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晚,信用评估中介机构才刚刚起步,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所有数据统计方法的运用都面临着样本数据有限的问题。要实现风险计量和分析,各银行要积累足够的行业、客户、国别等方面的历史数据,还要就相关关系及损失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尽管我国有些商业银行收集了一些公司财务报表、违约损失的数据,但是由于数据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各家商业银行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原因而不愿意公开这些数据。因此,必须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统一数据口径,实现银行间资源共享,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
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创新机制建立
过去,不良资产形成后,消化方式过于单一,而发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业务,一旦出现了不良,如何变现?商业银行必须考虑如何快速处置和化解不良资产、保全信贷资产的问题,同时还应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发挥在处置中的作用。利用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的专业优势,既能为处置不良资产提供最有价值的意见,最大程度的避免资产损失和法律纠纷;又能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操作,减轻银行和处置公司的负担,防止行政干预,提高处置效率。如通过信托方式化解盘活不良资产,运用信托机制处置抵债资产。根据《信托法》有关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利用信托机制处理抵债资产。银行和信托公司作为信托当事人,遵循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设立抵债资产信托。银行将抵债资产的管理、经营和变现通过信托方式委托给专业的信托公司办理,信托公司发挥专业的理财功能,为受益人(即银行)的利益对其抵债资产进行管理和处分。银行将抵债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后,这部分资产即转变为信托财产。通过信托公司的专业化经营、管理运用和处分,从抵债资产中回收现金流量,以便收回贷款本息。信托公司接受信托财产后,其以受托人的身份处理抵债资产不只是单纯的变卖和委托拍卖,而是对抵债资产进行归集分类,根据抵债资产的性质,分清轻重缓急,以善良管理、诚实信用、谨慎有效和从银行利益出发的原则行事。信托公司对应收款采取催收、对专利技术采取转让甚至入股运作、对不动产出租等多样化运作,可以为银行取得最大的回收效益。抵债资产通过信托方式处理,能够充分发挥信托公司的专业化处置优势,使银行摆脱处理抵债资产的繁琐程序,集中精力经营银行主营业务,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匮乏、经营管理层次低、信用缺失、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竞争实力,增加了贷款难度和融资成本,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工作难度。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增量小、成本高、风险大的特性,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改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寻求科学的、新型的信贷产品和工具,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在确保风险可控、收益覆盖风险的条件下去扩大和发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