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企业管理 > 商业模式 > 同是一小时送达,快书包和Instacart的区别

同是一小时送达,快书包和Instacart的区别

时间: 若木633 分享

同是一小时送达,快书包和Instacart的区别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快书包的资金链已经接近断裂,快书包创始人徐智明正在寻求将快书包出售。快书包上线于2010年6月,以“一小时到货”的配送服务被业界所熟知。自从2010年上线,快书包总计融来2000万元人民币,不过融资获取的这笔资金并没有帮助快书包走的更远。

  而就在前不久,同样主打“一小时送达”的美国杂货投递创业公司Instacart却筹集到了2.1亿美元融资,估值更是高达20亿美元。两家公司从很多地方都有着相似之处,但最终结果却走在了两条岔道之上。逐鹿网整理了这两家公司的差异点,希望能够给国内的创业公司带来一些启示。

  单点突破,快书包的品类之殇

  创始人徐智明曾是新浪龙之媒公司老总,大学期间就有“卖书”的经历,自1999年推出龙之媒网上书店,到后来创办“快书包”,徐智明对“书”有着一种特殊的偏好。或许是因为媒体人的骄傲所致,这导致快书包上线之初只做了书一个品类,而在徐智明看来这是因为书是标准化的产品,可以很好的进行比价,但其完全忽略了书的利润相较其他品类较低的这个事实。 再后来,快书包衍生出了“爱抢货”项目,开始定位于进口食品和进口日用品,但时间节点无疑已经错过。

  而对比Instacart的创始人阿普瓦?梅塔,他曾经是亚马逊的一名工程师,负责开发复杂的运算程序,找出送货上门的最有效路线。从始至终对物流和供应链就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而创立Instacart的原因,也是梅塔认为亚马逊的服务并非十分的高效。

  Instacart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单一品类作为突破点,而是选择日常杂货作为经营的重点。这些杂货都是Instacart在当地杂货店精挑细选而来,并且只通过手机发布,从农产品到熟食、酒、零食,再到化妆品等都能找到。从上至诸如西夫韦(Safeway)、全食(Whole Foods)、Trader Joe's及好市多(Costco)等连锁零售商,下至规模较小的独立超市的存货目录中选购商品。品种之丰富,品类之齐全,令快书包望尘莫及。

  自建还是众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徐智明在接受采访时曾反思,快书包一直没有解决线上购买体验难题,快书包的模式又需要自己备货,这使得上线一年以来快书包一直就在做一件事情,在一小时的配送需求和产品之间找到平衡。这确实是快书包最大的问题,用自建仓储的方式提供一小时物流配送,在单位面积中设立一个配送站提供物流服务。

  对快书包来说,单位面积区域的用户密度显然无法支撑仓储服务所带来的成本,而区域外的用户又无法进行下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至于快书包为什么赔钱,主要原因就在于配送站的人力没有被有效利用。很多时候即使没有订单,也需要为配送人员支付薪酬。

  而Instacart在如何利用人力,以及物流是否自建上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旦客户通过Instacart下达订单之后,程序就会通知个人购物配送员,告诉他们去哪家商店,所购商品位于哪个货架通道中的哪个货架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每个购物配送员同时按几份订单采购商品,相当于一次购买六七十件商品。如果一位客户从三家商店订购商品的话,那么Instacart会派出三名个人购物配送员分别前往这三家商店,让他们在购物后会合,把各自购买的商品合在一起送货上门。

  训练有素的商品交付团队被安排在各区域,在顾客下单后按要求提供快速交付服务。Instacart的服务是按次收费的,如果你希望他们一小时送达,需要额外支付9.99美元;如果希望3小时内送达,就只需要额外支付3.99美元。所有的费用都是通过移动应用直接使用信用卡支付,无需在交付时支付任何费用。很显然,配送费是Instacart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不难想象,他们也可以通过与店家的合作,以及积分项目获得收入补偿,他们的库存都来自本地杂货店。

  简而言之,Instacart是不需要自建仓库、组建车队,唯一要做的就是为采购者与用户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这是一个采用众包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递的服务。

  反思和焦虑,或许一小时送达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过去一段时间内,媒体、电子产品、服装和家具的线下零售都被电子商务模式颠覆,上网购买变成人们的重要选择;但是,零售中最大的一个品类始终没有被互联网撼动——杂货。这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遇。

  在过去,那些试图通过互联网冲击线下杂货销售的科技公司,总是在遵循线下商店的模式。端到端的杂货销售方式,建仓库、购买存货以及组建车队,悲剧的是花费巨大成本只是复制了杂货店的供应链,并没有形成颠覆式的创新。更甚者,在与线下实体店竞争中他们也很难拥有优势。

  无论是Instacart还是快书包的一小时送达确实解决了某种痛点,这是一个美好的商业模式,但基于人力配送对服务的要求过高,并且一定意义上只能适应于区域化市场,一旦扩大规模就将会陷入到泥潭之中。消费者确实会购买杂货,但对这些商品的需求紧迫性明显不会太高,他们确实都希望能够尽快送达,但是更希望的是能够获得低廉的价格。1小时送达看上去有点过于追求速度,服务质量往往可能被忽略,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甚至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来看都是有挑战性。

  而从物流发展的角度来说,The right is the best!客户需要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服务,要尽可能给客户多种物流解决方案,1小时到的,1天到的,1周到的乃至1个月到的,来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未来物流发展需要的是差异化,以及差异化中的规模化。就现在而言,一小时送达看上去仍然更适用于快餐和急用品。

67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