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互联网创业>

北京互联网创业圈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互联网驱动的创新是中国经济谋求新增长动力的主要方向,互联网创业也变得前所未有地接近普通大众。大众化互联网创业在成为投资热点的同时,所有持份者对此应该用充分的商业理性去认识其中的挑战和风险。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北京互联网创业圈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帝都互联网创业圈子

  雷军和他的铁杆。这个不用多说了,之前大家都叫“雷军系”(搜狗输入法已经默认这三个字了),雷老大从软件做起,历经互联网,现在拥抱硬件,一路下来,赚的人气比钱还多。他做小米,搭档中有金山的老兄弟,投资人中有他的老伙伴,而他投资的那些项目,都是老熟人。不熟不投也成了雷军做天使的座右铭。进入雷军圈子的最大好处是,你可以有多次创业试错的机会,陈年就是例证。

  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虽然2009年创新工场才成立,但李开复的圈子其实来自谷歌。这不仅体现在创新工场的创始成员来自谷歌,其后所投的不少创业者也是来自谷歌等知名跨国公司。据说李开复在谷歌离职员工的神秘组织——Ex-Googler中也是“活跃分子”。创新工场的主要投资方向就是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互联网,这也算是一份谷歌情结吧。

  网易“创业帮”。这两年在北京撸起袖子单干的网易前高管,不亚于外逃的副部级高官。他们有影响力、有积蓄、有经验,据说因为网易高管的高流失率,现在很多VC都乐于与几大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交朋友,为的就是将来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有一些VC开始雇佣猎头,专盯着那些大型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一有风吹草动,启动资金立马打到账上。

  网易创业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离职同事之间多有交集,i美股和陌陌就是拿到了某网易老领导的天使投资,当然,后来这位老同志也自己出来单干了。徐小平和他的学生们。专投海龟曾是徐老师的标签,现在他也投土鳖了,但是,就已投项目而言,具有海归背景的创业者还是占多数,而且这些海龟大多上过新东方。徐小平的基金合伙人中,有出钱又出力的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还有只出钱不出力的俞敏洪。所以,你完全可以把真格基金看成是新东方2.0——一所创业大学。

  清华创投圈。这是北京最被低估的一个创业圈子,VC中有大牛,创业者中也有大牛,但它没有带头大哥(打车的那位不算这个圈子的),没有固定的组织(TEEC貌似在海外比在北京更有纪律性),这帮人就像章鱼的身体,每一部分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两个字:人家抱团。搜狐早期,张朝阳从清华请来不少小师弟,这其中就有王小川、许朝军。而另一个清华校友、美团网创始人王兴,其投资人中就有两位师兄:北极光邓峰和航班管家连长。连长的早期投资人则是同样清华毕业、当年红杉资本的合伙人张帆,而张帆又是王兴第一次创业时的投资人。贵圈真乱。

  卢瑟夫和他的兄弟们。2005年前后,随着Web2.0的兴起,一大票高管精英、草根土鳖涌入互联网,后来大部分人成了Loser。但是,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他妈,这些经历过行业起起落落、人生起起伏伏的,酷讯那帮人做了唱吧、食神摇摇、大掌门、今日头条,抓虾的徐易容做了美丽说,其中唱吧和美丽说还有共同的早期投资人——蓝驰创投,被徐易容“托孤”给豆瓣的抓虾,与酷讯有着同一个投资人——联创策源,而豆瓣与美丽说的共同投资人是红杉。据说,现在北京VC圈还流行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失败过的创业者,靠谱!

  蔡文胜和他的北京分舵。蔡老大当年也想把根据地设在北京,后来感觉还是厦门空气好,特别是那边的创业者更接底气,就在厦门搞了一大片园子,聚拢了一批屌丝,玩起了另一片天地。但蔡老大又不想放弃北京的独特资源,所以几年前还在SOHO现代城搞了一个类似孵化器的办公室(比创新工场还早哦),老伙伴汪东风也出了不少力。后来干脆与创新工场合作,共同投资了同步推,另外还有几个不错的项目。蔡文胜与李开复一南一北、交相辉映,说明了吃大蒜的与喝咖啡的完全可以在事业上“搞基”。

  为什么北京比上海更适合创业

  一、城市基因上北京优于上海

  北京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城市,想到一个点子就能干,靠一个点子就能卖钱。我8年以前在北京创办第一家公司的城市,租住的办公楼只花了1800元,是一个三室一厅的公寓楼,这在上海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在上海,我的租用的是一个复式的loft办公楼。很简单,在上海你的办公室太破,根本招不来人。

  北京务虚,上海务实,因为商业规则的极度清晰和透明在一定程度上让这座城市泯灭了梦想,大家更需要安全感,相对而下一个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也许比看不到未来的创业更有吸引力。北京很容易因为一个点子而兴奋,团结一波人干活,而在上海创业是可以的,但是先要保证我的生活质量,他们的实际上他们在谈梦想的时候也需要兼顾眼前利益。北京可以用梦想招人,而上海在谈梦想的同时先用利益做保证。在选择心目中理想雇主时北京比上海更注重“薪资与福利”, 对“工作环境” 的注重超过“创新”,而上海则是相反的情况。

  二、上海盛产慢公司

  文化和土壤决定精明的上海人愿意花时间去踏踏实实琢磨可以快速变现的商业模型,很难产生快速小跑的创业公司。比如正准备上市的大众点评和最近刚拿了乐天近亿美金投资的返利都是典型代表,一个布局本地生活服务,一个布局返利特卖服务,都是从特别小的点入手,做的是别人不愿意做的累活儿苦活儿,一点一点打磨成为行业的独角兽。

  网络上传博客大巴的创始人窦赢(希望横戈兄看到这篇文章不要生气,我反而欣赏这样对产品精雕细磨的精神),产品改了3遍都还不肯上线。很多人觉得互联网公司就是要快,我不这样看,慢有慢的好处,正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起来做得慢,但却构建了成熟的产品体系和同行很难复制的竞争门槛。因为他们注重实际,在构思创业点子的时候就先琢磨变现模式,而对于上海的投资圈来说,也更关注你的变现模式。

  而这样的创业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机会都是是非常稀少的,这也是上海互联网创业公司单调和数量少的原因。北京的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创业者,尤其是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圈,整体都弥漫着一股浮躁的风气,总希望一下子做个滴滴,做个聚美出来,他们没有耐心也等不了那么长时间。所以,如果你在北京,晚上去夜宵摊上吃烧烤,经常会看到喝着10元啤酒嚼着2元肉串的人,动辄说着要融资千万的梦想。

  三、创业环境北京优于上海

  中国的第一代互联网创业公司大多数诞生在北京,北京集中了政策、资源、人才和媒体各种优势,这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断累积的。抛去政策不说,北京能产生很多TMT的媒体,而上海就不会,很多跑科技口的记者天天看创业者快速造富,干脆下海创业,我认识的很多科技记者天天报道创业公司结果都辞职创业去了,而上海的媒体人却在考虑如何转型。

  此外,一般来说大部分成功创业都是二次创业,而这些创业者可能是老牌创业公司的高管,特别在互联网创业行业很常见。不要和我说什么屌丝创业的神话,一无所有的屌丝正因为创业太艰难,太不容易成功,所以十万个里面出了一个,就立刻被神话了,让无数人觉得创业是一件挺容易的事情,蜂拥而上。所以北京创业的多,失败的也多,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大家不会去看失败的。

  再者,北京大学生周末可能去五道口听科技沙龙,和创业者神侃,上海大学生可能去五百强企业实习为荣,他们自己划分人生追求,在北京可能是寻梦,在上海可能是镀金;知名的投资公司和投资人都在北京,他们对待创业项目和团队更为开放和鼓励的态度,所以北京首先产生了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园的概念,于是北京率先有了车库咖啡。

  上海和北京的文化有很大不同。北京是聚会文化和分享文化,而上海是家庭文化。有人说上海人不喜欢大聚会源于时间概念,更乐意于小范围内的分享和点对点的交流,但这只限于工作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很难完完全全因为梦想、使命、责任感去大学给大学生们做一场创业的启蒙演讲。

  有人说北京适合早期阶段的创业,而上海适合成熟期的创业。在上海待得越久,我其实越喜欢上海。因为商业规则的清晰,产生了很多靠谱的人,大家不是用嘴做事情,而是用手做事情。创业需要靠激情支撑,但更多的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变现。所以我在一定程度上很讨厌北京的侃大山文化,说得天花乱坠没有用,要么落实纸面协议,要么干事儿。可能这种“上海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让创业变得“慢”,可相比靠点子和激情就能“骗钱”创业的北京,我更喜欢这种源于规则清晰一切进度都在掌控中的“慢”。

71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