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餐创业解读
外卖订餐几乎可以说是大学生创业的最热门领域,这个领域每天都有新的学生创业者诞生。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网上订餐创业解读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网上订餐创业解读:饿了么网上订餐是如何成功的?
阿里巴巴、美团和大众点评纷纷布局外卖订餐领域。由草根崛起的订餐网站饿了么,最近也敲定了一笔亿级的战略投资,暂时维持着自己的领先优势。外卖订餐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万亿的消费市场,更是一个频繁的支付场景。可以预见到,网上订餐将成为一个激烈程度不输给打车应用的超级战场。趁着这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我来全面解析一下饿了么。
撰稿人:黑焰十字,小名儿“十字”,88年小公狮,长发及肩,眼神凛冽。当然,以上种种,都不及他对互联网和O2O深入骨髓式的吐槽和剖析来得销魂。
饿了么是如何崛起的
说起饿了么,就没法不谈到另一家交大孕育出的订餐网站——“小叶子”。小叶子是由张旭豪的学长范晔创办的,2009年张旭豪创立饿了么,骑着脚踏车送外卖的时候,小叶子已经初具规模。但到了2010年底,由于两边团队执行力的差距,饿了么已经全盘接收了整个交大及周边几所学校的阵地,形势彻底逆转。之后因为资本介入,饿了么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一路势如破竹,保持了一年近10倍的增长。从交大周边一地,到上海各大校园区,到一线城市的各个校园区,再到一线城市全城。终于,饿了么以10亿元的年交易额占据了整个外卖市场7成以上的份额,并跨过了1亿美元的估值关口。
外卖订餐几乎可以说是大学生创业的最热门领域,这个领域每天都有新的学生创业者诞生。其中大部分,都因为业务拓展困难或其他自身原因而自灭了,只有极少数几个能走出校门院墙外。而达到了一个足以与巨头平等对话地步的,唯有饿了么一家。
饿了么的商业模式
网上订餐的基本商业模式大致上有两种,这两种商业模式代表的99%以上的订餐项目,他们各有优劣。
第一种是跑腿模式,帮餐厅提供配送服务,并向用户收取一定的配送费,部分项目也可以从交易额中获得一定的比例的折扣作为配送报酬。不管是要用户出配送费,或者通过餐厅处获取折扣,要维持自身运作需要高客单价的支持,所以这类项目只能围绕中高端餐厅或者集体订餐来拓展业务,C端的需求并不是非常旺盛。由于要自建配送团队,模式比较重,两者叠加会导致扩张速度慢。但相应的,业务会比较稳定,和餐厅的关系也会比较紧密。
第二种是佣金模式,主要集成餐厅后为餐厅带来订单,通过为餐厅带来订单并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比例一般是5%—12%)。虽然整个项目人力非常轻,可以快速拓展,但对于整个用户的送餐体验没法控制。更重要的是佣金就像是把商户嘴边的肉割去一块,由于从商户的角度来看,你只是帮他带来客人,为了提高利润,餐厅会鼓动用户摆脱平台直接下单。
饿了么则是第三种模式——定额服务费。不参与配送,只提供订单,每月收取定额服务费。
这个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但保持了轻模式的优点,还解决了困扰轻模式的商家与平台对立的缺点。因为这几乎改变了网上订餐的整个理念,对商户来说,线上的合作方从“割肉”的角色转变成了“分肉”的角色。几乎可以说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奠定了饿了么成功的基础。
饿了么到底提供的是外卖信息化管理的服务。这整个系统是一个商户端的线上餐厅管理解决方案,包含订单、菜单和数据等多方面的管理功能。而且同时包括客户端软件和出票机两部分。部署系统后,餐厅的外卖处理流程变得相当简洁,不需要记单子,不会记错用户定的菜,也不会送错地址。餐厅的订单量随着饿了么的用户量扩张而上升后,餐厅越来越发现自己离不开这套系统,所以商家不会将用户往平台外推了。
收费模式的变更和信息系统的推进,这两件事饿了么做的相当早。就一个思维的转变加上一个信息化工程,将所有平台都会面对的“鸡”与“蛋”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因此很快步入高速发展期。
网上订餐创业案例:饿了么 大学生网上送外卖创业赚到亿万家产
“吃了么?”是熟人相见时常见的问候,张旭豪领头的“饿了么”公司却以它为商机,把盒饭成功搬到网上卖。
2008年4月,张旭豪还是上海交大的在读研究生。一天晚上,他和同学康嘉回到宿舍已经晚上十点多,感觉肚子饿了。他们便给几个餐馆打电话定餐,但都没有订上。“这外卖,为什么不能在晚上送呢?不如我们卖外卖吧。”
一句话,把两个人的创业梦想激活了,他们决定开发一个网络订餐系统,把盒饭搬到网上卖。
12万元的启动资金是他们东拼西凑来的。刚开始,他们一边承揽餐饮店的送餐服务,一边做市场调研。为扩大业务,两人在宿舍里安装了热线电话,当接线员又当调度员。
几个月下来,已有17家饭店愿意将外卖业务承包给张旭豪。为了让这17家店入伙,张旭豪和康嘉费尽了苦心。第一家餐厅让他们上门跑了20趟才谈妥,两人花费数万元,自行印制了一万本“饿了么”外送广告小册子,内容囊括了17家餐厅的菜单,在校园和街道上分发。
在广告的推动作用下,“饿了么”业务猛增。那段时间,他们每天要接150-200份订餐单。
2008年9月,“饿了么”团队开始研发订餐网络平台。为了更专业,张旭豪先通过校园BBS招来软件学院的同学入伙。用了半年左右,他们开发出了首个订餐网络平台。在网址注册上,他们没有用“www.”和“.com”,而用“ele.me”(“饿了么”的汉语拼音)组成,网站订餐可按需实现个性化功能,比如顾客输入所在地址,平台便自动测算周边饭店的地理信息及外送范围,并给出饭店列表和可选菜单。
网络订餐系统初运营时,已有30家加盟店支持,日订单量达500-600单。可那段时间,张旭豪和康嘉却因为过于奔忙劳碌而“后院起火”:先是一名窃贼光顾了他们的宿舍,将电脑等财物一掠而空;接着,一位送餐员工在骑车送外卖途中出车祸;随后,又有一辆配送外卖的电动车被偷;公司核心成员中有两人选择退出,引起团队动荡。
重重压力下,张旭豪不得不撤销热线电话和代店外送,让顾客与店家在网上自动下单和接单。
为了给网站造势,张旭豪不停地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以扩充创业本金。2009年10月,“饿了么”网站在上海慈善基金会和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联合主办的创业大赛中,获得最高额度资助1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12月,网站在欧莱雅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上,获得10万元冠军奖金……
获得资金的“饿了么”网如鱼得水,到2009年底,订餐平台已拥有50家餐厅进驻,日均订餐交易额突破近万元。
为了网站的发展,张旭豪招来同校的电脑高手汪渊做网站技术总监。汪渊专门编写了一个小软件,可在校内BBS上给每个会员用户自动群发站内消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了六万条。“饿了么”网站因此访问量大增。
靠线上和线下广告吸引学生订餐容易,但吸引更多饭店加盟绝非易事。多数店家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我在你的网上开个页面,放几份菜单,你凭什么就要抽8%?”对此,张旭豪的策略是:“谈,不停地谈,谈到老板不想跟你再谈,也许就谈成了。”他们每天出门“扫街”,最忙时一天要“扫”100多家饭店,最难谈的饭店,“谈”了40多个回合才拿下。
2010年5月,网站2.0版本成功上线。“饿了么”不仅攻下华东师大,连附近紫竹科学园区也被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顾客群从大学生拓展到企业白领。仅隔一个月,“饿了么”就推出了超时赔付体系和行业新标准。9月,“饿了么”全上海版上线,合作餐厅超过千家,单月最高交易额达到了百万元。
2010年11月,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线,订餐业务不仅覆盖了全上海,目标还直指杭州、北京等大城市。2011年3月,“饿了么”注册会员已超过两万人,日均订单3000份。这一战绩,很快引起了美国硅谷一家顶级投资公司高度关注,接洽数次后,“饿了么”成功融得风险投资100万美元。
2011年7月,“饿了么”相继成立北京和杭州等两大城市分公司。预计不久,“饿了么”订餐业务就会覆盖上海、杭州和北京三大城市中所有高校和主要写字楼。截止目前,立志把盒饭生意做成餐饮业的“淘宝网”的张旭豪,带领团队把“饿了么”打造成亿元“大餐”的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