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潮
互联网创业潮
互联网创业潮如何引发的,它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它的未来发展又会如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创业潮相关文章。
“互联网+”引发全民创业潮
“互联网+”在国家的强大背书之下,成为了时下最为火热的互联网词汇之一。互联网将不再是一个单独出现的行业,而是慢慢的融入到任何一个行业中去。在答记者问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互联网+” 计划的推动下是否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民创业潮?
“互联网+” 简单的说是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二者将深入地融合,从而迸发出更多更好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我们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每一环节相互打通,让传统制造业变成了一个轻时代,不再需要几万个工人的工厂,不再需要巨大的设备投入。“互联网+”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服务行业,大数据的运用可以让商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悄无声息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需要买衣服时不再需要去到商店和售货员面对面了,我们早已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由快递员送到你的手上;在家宅着的时候或是忙着工作的时候,不再需要为吃不到美食而苦恼,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直接下单订餐。你的任何需求,移动互联网都可以为你轻松解决。
电影女主角可以凭借声音获奖、电子虚币、虚拟社交等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却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互联网+” 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游戏规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为拥有一样东西感到自豪,但现在的人则一直生活在物质充裕的年代,他们更喜欢把一切拿来分享。如果说你根本不想买房那一定是真的,分权度假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让你把原本买房子的钱拿来去买一栋房子十分之一的产权,不仅可以随时出去度假旅游还有人为你在各处准备好住的地方;如果说你觉得城市拥挤,买一辆车又非常麻烦,你完全可以通过“汽车的分享”选择在自己就近的停车场把车开走,办完事情后再将车再停到附近的专用停车场即可。这些商业模式已经在中国慢慢开展起来。人类社会已经由“独享经济” 社会转型成为了一个“分享经济”社会。
“互联网+”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在以前创业不仅需要很大的勇气更是需要很大的成本,首先是注册资金、工商执照等等,接下来你要需要租下一个地方作为办公室或者工厂,组织起一个团队来为你工作,也许还需要投入更多的钱去进购设备。
而现在创业变得简单易行,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去创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原本的生产要素,不再需要笨重的设备,不再需要建立庞大团队。例如谷歌的云端办公室只要登录到浏览器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建立文件、制作简报等等,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办公场所。你也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一支虚拟团队,这些人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和环境,但大家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这样的团队甚至比传统组织具有更多的有优势。
同样在美国,WeWork这种模式的出现,可以说为创业者带来了不小的改变。如果你是一个创业的小老板,只许缴纳400~650美元之后,就可以在WeWork租下一间办公室,它不仅给你谷歌一样的工作环境还可以让你享用一切工作需要的东西。
在WeWork这个特殊的空间中,为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偶遇”机会,当你去冰箱里拿食物或是当你在咖啡吧休息的时候你都有可能会遇到你项目的投资人或合作者。现在WeWork甚至连教育、培训都可以为你提供,炙手可热的程度可能要很多人排队等上两年之久。
WeWork的模式也悄悄来到了中国,万科副总裁毛大庆离职去创业,而创业的项目就是要做中国版的WeWork。不过在他之前,中国地产大亨潘石屹就已经开始瞄准了这一商业模式,并且发布了他的第一个互联网项目——短期租赁办公空间SOHO 3Q。同样他的短租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创业团队,服装设计师、自由撰稿人等,一切有办公短租需求的人都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来到SOHO 3Q来。
其实,在美国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而非一心想着进入大公司进行朝九晚五的工作。这一现象现在也来到了中国,各个领域围绕着移动互联网的自主创业模式如雨后出笋一般冒出头来,一夜之间似乎所有的创业都与互联网有着扯不掉的关系,并且通过普通人最容易接受的商业模式推广开来。
在中关村甚至出现了所谓“21岁” 创业热潮,创业者年龄大都在21岁左右,以大学三年级学生为主。2013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2014年上半年新创办企业超过9000家,实现历史性飞跃。从“泡否”的马佳佳,到“脸萌”的郭列,再到“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只过1%生活”的陈安妮…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力量,让自己站在世界面前。
全民创业将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常态 ,对于那些创业者而言他们需要的不再是刻板、冰凉的办公室,不是每天固定不变的工作节奏,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和其他团队进行交流合作的地方,一个可以让他们释放情怀与激情的地方。当一切变得简单起来,甚至一元钱就可以开办一家公司,可以用虚拟团队、虚拟办公室来创业,何不一起来试试?
互联网创业潮背后:被浮夸的梦想和被忽视的现实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3W咖啡厅2层,人满为患。在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创业与股权众筹融资的分享会,大部分来参会的年轻人站着听完了近3个小时的分享会。
自从去年6月开街以来,这种超高人气的分享会越来越频繁。据创业大街官方给出的数据,本周将在这里举办18场分享活动,内容围绕创投趋势、产品技术以及人才招聘等方方面面与创业相关的内容。几乎每场活动,都会出现爆满的场面,一位经常参加这些活动的创业者告诉TechWeb,自己希望在这种活动中拓展人脉,以便寻找投资或者商业合作。
在这条不足300米长的街道,聚集了超过2200个机构投资人、20多家新型创业机构以及近4000个创业团队,平均每天诞生36家公司。长期在这里驻扎的创业者,大多为80后和90后,梦想、创业、融资是他们经常谈到的关键词。他们之中一小部分人最终拿到融资,但超过50%的人最终选择放弃。
创业火了
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前身是海淀图书城步行街,在正式更名“中关村创业大街”之前,这里已经有了3W和车库两个创业咖啡馆。开街之后,伴随着联想之星、天使汇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入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慕名而来。
趴客项目的创始人赵利伟于去年11月将自己的团队搬入车库咖啡,相比于附近居民楼动辄四五千块钱的月租金,车库咖啡对“驻守者”的要求是每天花20块钱买一杯咖啡,而且这里24小时开放。赵利伟表示,将团队搬到车库,是因为这里更有创业的氛围。当遇到困难的时候,看看周围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创业者们,会得到一些鼓舞。“如果三五个人的团队把自己封闭在居民楼里或者是在大公司的旁边,很有可能就放弃了。”
在车库工作的这半年中,赵利伟的感受是“创业大街火了,创业也火了”。自从去年6月之后,创业大街得到政府很多关注,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等领导均在这里考察过工作。同时,创业大街的也被媒体广泛报道。百度搜索显示,与“中关村创业大街”相关的新闻已经超过3000条。
车库咖啡的一位创业者告诉TechWeb,如今的车库咖啡每隔一两天就会有来自政府或者媒体的人过来参观,自己被问及最多的一句话为“你是创业者吗?”他形象地将自己和周围的创业者形容为“动物园里的动物”,天天被各种人参观。
另一个可以证明“创业火了”的事实是,这个800平米、看上去有些陈旧的车库咖啡中,每天都有200多创业者在工作。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空座,一张桌子就是一个项目组,还有的桌子被三四个项目组占据。
不忌讳谈梦想的地方
3W咖啡的门前挂着徐小平、周鸿祎等互联网行业“大咖”的巨幅海报,这些明星企业家们被创业者们看做是偶像,他们的创业经历被这里的年轻人反复传诵。除了选秀节目,这里应该是最不忌讳谈梦想的地方,“只要有想法,流浪汉都可以来创业”和马云那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是他们的经典台词。
这里的创业者被形容为“最有梦想和野心”的年轻人,甚至,来这里考察的政府官员也不吝惜多说几个梦想。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这里与创业者交流时表示,创新创业没有失败,创业的认识经历,是一种精神,它丰富了人生,也是造梦的旅程。
非邻创始人朱辰,从大学时期就有一个做网站的“梦想”,从08年开始就自己尝试创建了第一个个人网站。在参加了一次车库的分享会后,他深受这里“梦想者”的鼓舞,将全部个人时间都投身创业之中。
他们的梦想都是什么?在与多位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反复提到的是“做这个领域的第一”、“拿到融资”、“上市”,还有人说是“要超越马云”。但人人网对90后大学生创业者的一份调查很大程度上揭开了隐藏在这华丽外表下的秘密。调查显示,50.3%的90后创业者创业的动机是希望发家致富,仅有6.7%的90后表示,创业是为积累实际经验,即使创业失败,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梦想的力量鼓舞更多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投身创业,不可否认的是,冲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探访创业大街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大比例的创业者在不同的团队和项目中换来换去。
赵利伟的团队已经陆续更换两批联合创始人,谈及此赵深有感触,“很多人怀着理想主义创业,心浮气躁,根本没法做好眼前的小事,一些项目在还可以继续做的时候放弃了。”
现实没那么美好
虽然心里梦想着要成为上市公司的CEO,但从创业咖啡馆走到写字楼是一段很长的路途。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们信誓旦旦的上路,在艰难的长途跋涉中,也难免会跌倒。有的爬起来继续前行,有的就再也起不来了。
朱辰现在的处境就像是跌倒了,在挣扎着爬起来。一年的时间,用于研发的费用基本已经花完,产品无法继续改进,用户数也没有如想象的那样“大跃进”式的增长。“钱已经花光,这几个月的精力全部花在找投资上,根本找不到。”朱辰将自己的处境形容为苦逼,因为在投资人眼里,他这个只有大概雏形的产品“无亮点、不深入”。
大部分年轻的创业者都会面临与朱辰一样的困难,因为对于没钱、没资源、没经验的年轻创业者来说,“没钱无法做出像样的产品”和“没有像样的产品如何找钱”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矛盾,就意味着项目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