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业养殖业故事
自主创业养殖业故事
创业路上,口水是武器,汗水是代价,泪水是学费!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自主创业养殖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自主创业养殖业故事1: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自主创业养殖业故事2:压不垮的养鸡创业女强人
2004年,第一次创业不到一年,她遭遇火灾,刚刚起步的养鸡场化为灰烬,损失近七十万元。当很多人认为她会从此一蹶不振的时候,她却借款东山再起,再次将养殖场办得风风火火。
祸不单行。2008年,大雪封山,鸡蛋滞销,蛋鸡死亡。她又未能幸免,损失三四十万。再次起航的创业路依然荆棘。
十年创业,两次全军覆没,并未把这位35岁的女人吓倒,摔倒后的她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前行。带领村民致富,让乡亲们脱贫,是支撑她一路走来的信念。她相信,明天会更好。
打工“偷师”
1995年,由于家贫,为寻求更好的生活,16岁的李国会离开家乡筠连县高坎乡红旗村,与同乡一起外出打工。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宜宾某餐馆当服务员,当时每个月只有160元的收入,但这让从大山里走出的李国会颇为欣喜。随后,她又去过新疆摘棉花、卖衣服,还辗转到河北等地打工。按照她的话说,只要是一般打工妹所从事过的工种,她基本都做过。但是,一想到贫穷的家乡,对于出门那天起就暗暗下决心要闯出一番事业的李国会而言,打工不是办法,创业才是目标。
一直寻找项目的李国会,在一次偶然回筠连时发现,筠连市场上的鸡蛋比乐山市要贵四五毛一斤。原来,当时筠连市场上销售的鸡蛋是从乐山运过来的,由于运输成本的问题,单价自然要比乐山市场上贵。
筠连县高坎乡可以搞养殖吗?这个疑问在李国会心中开始生根。1998年,李国会开始到乐山当时比较大的一家蛋鸡养殖场打工。在此期间,她对养鸡的每个环节认真学习,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养殖场里的专家,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她基本掌握了从选鸡苗、饲养、到销售整个流程的技巧。
“养殖场里吃点苦,才能更好的学到东西。”在李国会看来,“偷师”的那段时间会比较累,但是一想到鸡蛋这个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她总是能坚持下来。这一学,就是三年。
一场大火
2003年,李国会和丈夫回到筠连县高坎乡,准备在这里开办养殖场。当时,他们的存款只有4.6万元,连修厂房的的资金都不够。遂向亲友借款,厂房建设之初,打地基、搬砖头、扛水泥等活路,李国会都要和丈夫亲力亲为。
2004年,高坎乡鸿运养鸡场成立,随后李国会一次性购买了5000个蛋鸡,修厂房、买蛋鸡、购鸡笼,一共花了25万元,其中二十余万元全部来自借款。李国会本想大干一场,早日将借款还清,一开始的时候也还顺利,第一个月就挣了几万元。但是,一场大火将她打回了“原形”。
2004年,由于管理不当,一场大火将李国会的养殖场付之一炬,加上蛋鸡和鸡蛋,损失约七十万元,所幸的是,并未造成人员受伤。当时,李国会和丈夫在宜宾跑销售,等回到养殖场时,看到苦苦经营的希望瞬间化为灰烬,她心疼极了。看到眼前的一切,李国会的丈夫一下子晕在方向盘上,她的母亲抱着她失声痛哭,倔强的李国会强忍泪水,心里一直不断的在提醒自己,不能倒下。
现在回想起来,李国会说,如果只为自己着想的话,她完全可以和丈夫回到乐山打工还债。但是,一想到村民们没有脱贫的技能,她就坚持了下来。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走向希望。在大多数人以为她从此倒下的时候,李国会选择了坚持。
一场大雪
2005年,李国会再次借款创业。这一次,就像回到了原点一样,她购买了5000个蛋鸡,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她再一次获得了成功。不少村民看到她的成功后,纷纷开始和她合作,也搞起了养殖。
2006年,李国会一次性购买了一万只蛋鸡,由于市场好,一度还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2007年,李国会再次购买8000只蛋鸡。此时,她的养殖场已经达到了2.8万只蛋鸡的规模。以1万只蛋鸡每天生9700个鸡蛋计算,除去所有开支,1个鸡蛋有0.2到0.4元的纯利润,最高值的时候可以到到0.5元的利润。一个月的利润有七八万元。
按照这个节奏,一年的时间,李国会就能还清债务。没想到,一场大雪,再次将她的梦打碎。
2008年,筠连降雪时间比往年都长,大雪封山,李国会的数万只鸡蛋无法销售出去,加之天寒,不少蛋鸡相继病死。这一次,她损失了三四十万。面对这样的失败,她再次选择坚强。
领路致富
2009年,李国会选择了第三次创业,并获得了成功。村民们看到了李国会的成功,有12户村民参加了她组织的免费培训,一个多月后,李国会还帮村民把鸡苗订好。当时,她给村民一只鸡垫了10多块钱。
高坎乡红旗村村民李永才说,李国会的养殖技术和当地的养鸡技术不一样,她的养鸡技术是科学性的养鸡。小鸡出壳以后要给它育苗,还要注射疫苗。过去养鸡,长到一斤到两斤左右就会死,村民们现在用她教的技术,小鸡的成活率提高了不少。
除了将技术毫不吝啬的传授给了当地村民,在资金、营销上,李国会也给予了当地百姓极大地帮助。在公司的带领下,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统一喂养、统一入股、统一销售、入股分红。
同时,不少村民还在李国会的养殖场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喂鸡、打扫鸡棚,工作时间5个小时左右,每月的工资1600元还包吃住。在挣钱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家里,这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2012年,李国会和朋友合资注册了腾龙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事业的发展开始大步向前。目前,她养殖蛋鸡规模达到了三万只,带领村民养殖蛋鸡约为十万只。去年,她的鸡蛋销售达到了180万元。
今年已经有不少村民打电话告知她,过年就结束打工生活,回乡跟着李国会搞蛋鸡养殖。
自主创业养殖业故事3:要养天鹅养殖前先养鸭,一年赚了70万
刘明国一直有个天鹅梦,就算是遭遇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质疑,仍难以放弃,几年间,他先通过养鸭子掌握养殖技术的方式,成功曲线圆了自己养天鹅的创业梦。
上周,在武汉江夏区安山街朱墩林场里看到,上万只灰天鹅在水塘、林间嬉戏。宜城来汉男子刘明国,靠着养天鹅走上了致富路。
转型
从养殖到餐饮
刚刚过去的七夕情人节,一些资深吃货会聚到江夏武昌大道旁的“鸿雁楼”,品尝完鲜天鹅肉后,再到附近林场漫步。
一拨拨消费者的到来,让“鸿雁楼”老板刘明国终于放下心来。要知道,这家天鹅肉主题餐饮店,是他投入一年收入转型的第一步。下一步,他还准备对灰天鹅进行深加工,将灰天鹅成品销往全国各地。
刘明国养天鹅纯属偶然,这要追溯到1998年。当时,他在杂志上看到农民养殖灰天鹅致富的故事,“太让人激动了”,刘明国昨日说,他对养殖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但当时买一只种鹅得1000多元,因囊中羞涩,计划只能搁浅。
但是在浙江打工的他没有放弃这个想法,经常在工作之余去浙江天鹅养殖基地实地考察。去多了后,别人开始出语质疑他,“养殖灰天鹅门槛很高,你搞不搞得起哦!”
起步
养天鹅先养鸭
“养不起天鹅,我可以先养鸭子,鸭子和灰天鹅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可以通过养鸭子积累经验。”刘明国说,2006年他开始转行养鸭子,此后三年,他边摸索边实践边积累经验。
2009年底,刘明国自认完成了原始积累,他将养殖灰天鹅的想法告诉妻子刘秀珍。不想,妻子坚决反对:“你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刘明国决定尝试一下。他先是在襄阳汉江上的桃花岛租了几十亩荒滩,后又花1.2万元从浙江买回了12只种鹅,开启创业梦。
2013年11月,刘明国带着2500只种鹅从襄阳转战到了江夏,“这家园林公司有基地面积700亩,我准备在这里大干一场,目前已经养了大大小小万余只灰天鹅,计划两年左右,发展到3万只。”
肉要吃钱也要赚
刘明国在岛上一待就是一年多。他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伺候种鹅,尤其是在灰天鹅孵育期间,他日夜看守。“那时我的压力很大,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如果搞不成功,我没脸回去见家人。”刘明国说。
见丈夫如此执着,刘秀珍看在眼里,痛在心中,她默认了丈夫的选择,开始给他做饭,洗衣服,还经常送钱给丈夫买饲料。妻子态度的转变,让刘国明动力更足了。
灰天鹅是迁徙型动物,秋冬季节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飞到我国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又会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灰天鹅之所以这样长途奔袭,主要是为了觅食,只要有青草、五谷杂粮吃,有干净凉爽的水消暑,它们就能健康地生活、成长。”刘明国说,经过驯化的灰天鹅已经适应了内陆的生活环境,完全可以规模繁养。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明国通过精心养护,灰天鹅成活率高达95%以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他通过网络销售渠道,将成鹅、鹅苗和鹅蛋卖到省外。“一只鹅苗卖100元,一只六七斤的成鹅卖500多元,种蛋卖60元/枚,商品蛋卖15元/枚。”刘明国说,养殖灰天鹅利润高达30%以上,但投入并不大,除了鹅苗贵点,平常的的饲养成本很低,他们以食草为主,每天只需投喂几毛钱的粮食,一年下来,可以纯赚六七十万元。
刘明国成功了,他不仅吃到了天鹅肉,还赚到了不菲的收入,妻子不再有怨言,辞掉了工作,专心为他打工。
销售
网上卖灰天鹅
养天鹅的利润有多高?刘明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只鹅苗卖100元,一只六七斤的成鹅卖500多元,种蛋卖60元/枚,商品蛋卖15元/枚。”一年下来,他的养殖场可以纯赚六七十万元。
养好的天鹅往哪里卖?眼前这个朴素的汉子,除了给省内各餐饮酒店和农牧场供货外,最主要的销售渠道是网络,他办理了灰天鹅养殖和经营许可证,通过网络平台,将成鹅、鹅苗和鹅蛋卖到全国。
早在几年前,刘明国还成立了襄阳灰天鹅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创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社员从合作社购买鹅苗,免费享受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服务,灰天鹅养大后如卖不出去,由合作社按300元/只的保底价回收。
如今,合作社有社员三四十人,他们与刘明国一道,将天鹅梦越织越大。
看过自主创业养殖业故事的人还看了:
1.农民自主创业故事
2.创业搞养殖故事
4.养羊创业故事
5.创业商机养殖故事
7.农业养殖创业故事
10.在家养殖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