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地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必须根据组织愿景、企业文化、内部资源及外部市场等条件,适时地实施战略转型,以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那么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因素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励,令企业所处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令市场上存在很多的发展机会;空间挤压和机会吸引的双重作用力使企业产生出战略转型的原动力。在战略转型时,企业往往比较关注对新市场和新领域等外部因素的分析,而忽略企业内部环境对于战略转型是否支持的分析,或者对于内部环境对战略转型成功所起到的影响没有充分的预计,而这点往往会直接导致企业战略转型的失败,TCL欧洲扩张战略的惨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此,本文将从与企业战略转型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因素:核心文化、战略管理和内部资源三个方面阐述企业在战略转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因素:调整核心文化以适应新环境,指导新战略
首先是对企业的核心文化进行调整,因为企业文化是最好的员工凝聚剂。一个企业要成功,需要有一个好的企业家带领,而一个企业要把成功长久地持续下去,必须要有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的核心文化将员工的思想凝聚在一起。
企业的核心文化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方正与惠普的成功是“企业家创新”与“时运”结合的结果,尽管他们两者之间的技术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其成功的本质没有什么差异。然而,惠普在成功上市之后,其创始人就带领核心管理者召开了高峰会议,制定了在业界获得美誉的惠普之道。惠普之道是惠普能够持续成功的源泉,也是这么多年使惠普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根本原因。而北大方正就像一只背着金子在飞的鸟,总以为自己很富裕,殊不知你真正的优势是飞翔能力而不是什么外在的财富,而目前外在的财富恰好很可能就是未来飞不过大海的原因。北大方正在领导层频繁变动的过程中,始终也没有制定出自己的核心文化,始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如果连公司的领导层也无法明确地向员工阐述这个问题,那员工更是如一盘散沙似的不清楚自己应该往哪里去发展。方正1.68亿港元亏损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危机,它的发展思想早已预示着这个悲哀的结局。
企业在进之初,首先就需要对核心文化进行调整。因为配合战略转型,必然有新的企业战略和一系列的战略主题被制定和推出,而这些战略的制定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核心思想进行指导,那就是未来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企业。而且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的改变也会指引员工进行自我转变,向战略转型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对于无法适应新文化新战略的员工要有计划地通过招聘符合企业核心文化的新员工逐步进行换血,否则这些员工就将成为变革的阻力,甚至导致变革的失败,TCL就曾经因此重创,至今还是一蹶不振。企业的战略转型是一次重大的变革,而所有的变革都是对现有平衡的破坏,原有企业文化的惯性必然会阻碍变革。如果缺乏核心文化的转变和在员工中的深刻宣灌,原有文化的惯性必然会令员工在原有的方向上延续发展,战略转型从根本上就无法取得成功。
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因素:战略计划的严谨部署和战略实施的严格监控
战略转型一般都会涉及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引入新的价值链模块,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和宝贵的,而战略转型本身就是一个资源的分散,这在给企业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的一定的潜在危机,一旦失误,不但新领域的拓展遭受失败,更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原有领域的经营。
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的周围充满了机会,但也遍布着陷阱,企业在看到机会的同时也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对内部资源进行充分评估,否则很可能因为抵制不住诱惑而深陷泥潭。在TCL兼并汤姆生的时候,波士顿咨询在经过分析后发现外部环境的风险和TCL内部的资源不足使收购的成功率低于50%,因此建议TCL放弃收购,但TCL因为抵制不住机会的诱惑仍然决定收购,之后接连出现了18个月扭亏神话的破灭和连年的巨额亏损,不但TCL的欧洲拓展之道阻碍重重,TCL中国总部也经受了重创,至今仍未走出阴影。
清晰且可行的战略规划能令战略转型事半功倍。由于战略转型之后,市场定位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可能发生变化,如何进入和迅速占领新的市场,如何将新的模块和现有的经营方式结合起来,使其能够顺畅运行,都是战略规划时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战略规划,企业还将集中资源以重新建立和增强企业内部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战略规划阶段,需要制定一系列支撑新战略的战略主题,以及实施的进程,战略规划清晰地为企业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和步骤。战略转型的成功典范IBM,在看到硬件行业越来越关注制造成本,而IBM在这方面的优势将会越来越弱,因此IBM进行了周密的战略规划,从建立咨询平台,到收购安达信的咨询部,再到向联想出售其硬件业务,IBM坚定而稳健地迈出了转型的一步又一步。时至今日,IBM已经成功地从硬件设备的制造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发挥其行业经验和技术优势,从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中获取更高的利润。
分析和规划还仅仅是在为战略转型做准备,战略转型要能够成功实施,严格地实施监控和及时地战略调整是战略转型进入实质阶段的必要手段。每个战略主题都应该设置有一系列的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定期监控反映其实施情况。由于战略转型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实施监控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地发现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调整以确保战略实施的效果。
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因素:战略转型前的内部基础资源规划和准备
由于企业在战略转型时会进入新的行业领域或新的价值链模块,这就必然需要企业进行相应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而这些变革能够成功都需要相关的资源支持,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战略落地的体制保障,而人力资源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支持,这两点都是需要在战略转型之前提前进行准备和规划的部分。
管理体系是战略转型成功在硬件上的保障因素。基于我国的企业管理发展历史较短,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其内部管理水平与公司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步,甚至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制度和规范为员工在工作上提供了指引,组织和职位体系帮助员工清晰自己的工作职责,目标管理体系使员工明确了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绩效管理体系为员工绩效的提升提供了帮助,薪酬管理体系将工作成绩和收入回报的之间关系显现地更为直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为员工建立未来职业发展的通道。内部管理体系是企业经营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保障,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内部管理体系没有建立完善的时候就贸然进行战略转型是相当危险的,在稳定的环境之下,员工尚能够依靠企业的工作惯例进行工作,而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工作惯例将受到破坏,此时如果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不但战略转型无法完成,甚至连企业的正常运营都将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在开始战略转型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准备阶段,完善其管理体系,并对战略转型后的管理体系进行规划。
人力资源是战略转型成功在软件上的支持因素。由于战略转型的公司在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将发生转变,因此企业在部分职能上出现员工的缺位,而部分原有的员工在战略转型后也可能无法再满足企业的要求。人是战略得以实现的最重要资源之一,因此必须在战略转型的开始之前就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战略转型不可能一蹴即就,而要经历一个过程。公司应该综合对战略支持的重要和迫切程度,以及对保证正常运营的支持程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明确人力资源的建设过程需要分成几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需要哪些方面的人员配置;这些人员是计划通过招聘、培训还是内部晋升的途径实现;由于人力资源的有限性,同时人力资源也是有成本的,因此部分一步到位有困难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从低水准人员向高水准的人员分阶段聘用,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经营要求,也不会延误战略转型的时机。除了为公司补充新的人员之外,考虑到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人员稳定性,对于公司的现有员工也要提供战略转型期间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殊指导,以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确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跟随公司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核心文化的调整是保障员工具有凝聚力,并向战略方向发展的首要因素;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和有效的战略实施监控是令企业始终能够处于战略转型的轨迹之中,确保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而成熟稳定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符合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战略转型成功在硬件和软件上提供了双重保障。通过对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关注,企业将会在战略转型中获得更大的内部动力而提升成功转型的能力。
企业战略转型的挑战
挑战一:Web化管理
企业战略转型
这里的web不仅仅Internet上的Web,更意味着未来公司赖以成功的Web化组织体系。传统公司的组织体系就像金字塔一样,由普通员工到管理人员层层堆砌而成。居于塔尖的就是决定公司命运的CEO,与此相反,21世纪公司的组织体系则更多地带有Web特征:公司雇融、战略合作伙伴、外部合同员工、供就商与客户通过各种各样的协作关系。错综复杂然而又是平等有序地链接在一起,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相互依存。
同时,将生产与营销的所有环节完全集于一身的公司将少之又少,公司将更倾向于在包括从产品研发,到制造与营销在内的各个环节上,寻求公司以外的援助。
对这些由战略合作伙伴、原材料供应商、合同员工及自由职业者构成的复杂网络的管理,将与公司内部业务运营的管理同等重要,实际上,这二者之间有时根本无法加以区分。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内,尤其是对外部人员,根本无从分辨哪一个环节隶属于哪一家公司。
挑战二:消除固定模式
网络的发展有助于企业战略转型
21世纪的公司并没有理想的固定模式,有些公司可能是完全虚拟的,所有业务运作完全依赖于网络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及分销商,而有些公司的虚拟化程度则要差一些;部分最成功的公司可能是一些非常小的专业公司,但另一些组织体系略为复杂,规模、业务范畴更为宽泛的公司也同样存在着成功机会。
挑战三:新技术整合竞争力
先进的技术可使公司的每位职员抓住每一个业务发展机会,同时每位员工也均肩负着使公司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责任与压力,这就需要公司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将员工的设想整合至业务发展之中。公司还将能够借助Web进一步将公司以外的设计人员、模具制造商、产品制造高及分销商整合到一起,共同完成特定的工作。而且新兴的技术将可使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员工与外聘人员,无需借助翻译就可通过在线途径顺利交流。一家在美国注册的公司可以在斯里兰卡进行软件开发、在德国进行工程设计、在中国进行生产,其中的每个环节都通过网络无缝连接在一起。
挑战四:低“交互成本”运作
对于21世纪的公司而言,技术的核心就是人们今天所称的数字化。简而言之,数字化就是将人们的手与脑自大量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交由计算机与网络加以承担,数字化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及人力物力,并能够极大提高业务处理速度与效率。
每家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交互成本”,即外部公司与员工之间在产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相互协作方面的成本开销。在美国,这类交互成本占了所有劳动成本的半数以上,而数字化可以显著降低这类成本。
挑战五:生产物流数字化
这一迅速涌动的信息化潮流将逐渐改变公司的业务与管理模式,订单处理的电子化,能够使订单处理完全可以脱离电话联络与纸制票据,“虚拟财务决算”系统可使公司主管,借助语音命令通过计算机或移动电话实际了解公司的销售与利润指标。网络化的潜力在传统经济领域普遍存在,它渗透于每一个行业内、每一个生产流程中。一家公司的规模越大、开销越大、由此带来的效益也就越明显。未来数年中,网络给传统公司带来的效益将尤为显著。在有着创新意识的公司主管手中,即便是那些最古老的行业也同样能够通过全新的管理模式获得显著的效率提高。
挑战六:依赖个性化服务
生产与消费的规模化是此前100年商业领域的主要特征,产品与客户的规模是公司孜孜以求的首要目标,而未来公司的目标则是:使产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客户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让他们借助公司提供的技术,自行设计出能够最好地满足其特定需求的产品。在这种模式下,商业公司需要研究与预测客户的需求与规模。
挑战七:丰富的人才库
技术与组织体系的变革,人才将是一个先决条件。吸引、培养与容留优秀人才,将是21世纪公司实现产品与业务空前增长的关键之一。
企业战略转型的风险
政策法律的风险
转型战略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如国家对于土地控制、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信贷税收等政策甚至会关乎企业战略转型的生死存亡。国家对于企业拟介入转型业务领域的程度和方式的限定与变数、对于部分政策条款的逐步明朗化、对于某行业的改革重组等对企业战略转型、对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企业面对政策法律的风险,必须仔细研究并能够成功预见、规避与有效释放。
企业定位的风险
企业既然实行转型,其转型前后的业务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有一定差异。尤其对于历史悠久、业务成熟、平台稳定、广大客户熟悉甚至认可度仍较高、而事实上危机四伏的业务无论向全新的或者相关的企业定位推进时,出资人、管理层到操作层、客户端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转型刚度把握的风险
转型业务有一个投入回收期的问题,前期收不到钱,或者收益不明显,需要传统业务加以支持。但是,转型的步伐小,无法达到转型的目标,在未来新的环境下,经营和竞争就会滞后;如果都做转型业务,转型的摊子铺得过大,那么传统业务就不足以支撑转型业务,所以就必须确定一个转型的“度”,把握好这个“度”非常重要。
观念转变的风险
态度决定一切,观念影响行为。如果失去与行动相匹配的理念,再科学的发展战略也没有意义。转型是战略层面的一种选择,基层企业和员工对此并不十分理解。企业经过宣贯和组织大讨论,短期内员工对于转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能会有初步的认识,但真正树立与企业战略转型相适应的全新理念,尚需要一个过程。通常,企业员工对转型存在四种认识和态度:
一是从内心里认为应该转型,
二是表态式地拥护,
三是持有异议或反对,
四是认为转型是上层的事、事不关己而采取漠视态度。
如果大多数员工在理念上不能适应转型的要求,那么转型的实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人力资源配置的风险
从理论上而言,拟转型的企业多是老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其员工人数多,各类人力资源组成参数复杂,绝大多数员工面临技术、观念、思维等方面的挑战,企业大多又不可能像国外企业那样采用市场化的简单手段,那么,对原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谐的配置,面临较大的风险。
猜你喜欢:
1.企业致歉信范文
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上一篇:企业战略转型有什么风险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