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农村创业案例
随着电商的崛起,农村也开始于电商合作发展新的创业模式,保定农村创业就是一个很好地案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定农村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河北保定“电商进农村”风生水起 创新模式引关注
20日上午,总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支点创业基地的大型公益性电商平台《购特网》与加盟商于俊豆签署了共建“购特网?满城馆”的协议书,双方商定,在满城打造县、乡、村三级网上商品购销联盟,实现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物流“最后一公里”覆盖的电商进农村生态链。
保定市政府官方微信透露,近年来,该市积极引导推动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进一步激发电子商务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该市充分利用“新农村商网”,发布公共政策信息和农产品流通信息,为农村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涉农企业和农业协会做好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农家店建设,为阜平、唐县等贫困地区建设了20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点,通过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农民提供便利;该市与阿里巴巴合作搭建“淘宝特色中国阜平馆”,目前已开发农副产品180多种,上线商品35种;易县“微创业联盟”建设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该县300个村建立了子网站,通过“云计算”技术支持,帮助农民获取创业信息,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实行集中采购、集中销售。
河北金融学院教授、著名电商专家赵永新称,由保定市莲池区委区政府、中央及省市新闻媒体、保定银行等共同支持创办的《购特网》,将于7月底上线试运营。该平台将在保定市24个县(市、区)、河北省其它地市及全国重点城市建立特产馆和电商配送服务中心,最终建成全国性的特色产品购销联盟。其在县级开设体验馆、在乡村建立服务店、从源头整合商户资源的模式,完全符合电商进农村要求。6月18日,商务部网站以《河北保定创办国内首家大型公益性电商平台“购特网”》为题,对该平台的创新模式和公益性给以报道。
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油条哥”刘洪安说,《购特网》计划在保定建设400个乡村服务店的规划,将促使解决农村购物“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实现农村消费购物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
刘洪安认为,虽然“互联网+”时代来临,但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永远不能丢。“《购特网》+油条哥快餐,或可开创保定餐饮新时代”。
2015年6月11日,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视察了《购特网》总部,对其吸收残疾人就业、免除商家入驻费、免费培训电商人才等公益性,以及其服务农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宗旨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要对入驻商品严格把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绿色的产品;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有关部门要助力《购特网》健康发展,为保定的地方经济起到引领作用。
保定市于2014年出台的《电子商务三年推进计划》明确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深化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融合,加强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县域特色产业优势,打造电商产业基地,实现集聚发展。
保定激活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助村民家门口创业
在保定徐水区正村服务店,店长陈荣福正在指导村民在《购特网》商城选货、下单、付款。“通过一个多月来的不断宣传,村民们逐渐接受了电商,现在每天都有村民到店里下单。”这只是保定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4年,保定市制定的《电子商务发展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促进电商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电商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根植于保定本土的《购特网》,是一家面向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下设地方特产、商品超市和农资广场三大版块,通过构建县级体验馆和乡村服务店,快速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目前,该平台已先后在徐水、安新、望都、易县、唐县等12个县(市、区)建立县级体验馆,发展乡村电商实体服务店100多家。
43岁的返乡农民工于春辉,刚刚接手购特网龙化村服务店,现在正忙着装修店面,整理货架,等待总部验收。于春辉说,“现在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农村电商很有发展前景,在家门口工作,心里也踏实。”
购特网崔庄镇服务店店长常志博,是一名90后的大学毕业生,曾从事淘宝、微商等经营,具有一定的电商从业经验。谈到农村电商发展,他表示,大学生返乡从事电商,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还能弥补农村电商人才匮乏难题。
《购特网》副总经理王军称,为推进农村电商健康发展,该平台投资100余万元人民币,创建了河北首家服务农村的大型电商专业培训机构—保定购特电子商务培训中心,涵盖农村电商个体创业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网店建设、品牌培育、营销推广、代运营等服务,每年可提供1000余人次的专业培训。
王军称,2016年,《购特网》将结合“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扶贫”、“互联网+美丽乡村”等创新模式,进一步激活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就业创业。
河北保定农民创业从“作坊式”走向规模化
“泥腿子”的产业梦
河北徐水县空城村蘑菇种植能手李克学,日前捧着省里颁发的《农村青年人才证书》激动不已:“没想到,咱一个土里刨食的庄稼人,还能受到省里的表彰。” 蘑菇产业让他和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他所在的空城村被保定市命名为首批“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示范村”。
像李克学和空城村这样的创业示范户、示范村,保定有46.5万户、1140个村,均占到全市总农户和总村数的20%。
让“泥腿子”成顶尖人才,兴产业、富农家
保定是农业大市,如何把农业大市做成农业强市?市委书记聂瑞平说:“必须紧紧依靠人才,把发展现代化农业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引爆点。”近年来,保定市以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示范”活动为载体,大力创建特色产业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乡镇,探索“人才兴农,产业富农”的路子。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李满常,是高阳县边家务村农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承包土地种棉花,到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棉花种到哪里,他就把会员发展到哪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企业下岗职工3000多人。
为搭建实用人才创业发展平台,保定市各级各部门紧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际,采取科技扶农、项目助农、专家帮农、资金惠农等措施;涉农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创业者和企业经营者培训计划等人才项目;组成驻保高校专家教授服务团,把“农民实用课堂、百姓喜爱讲堂”搬到农村,把实践和成果转化基地建到农村。
人才带动产业发展。涞水县南安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旺说:“我们村的麻核桃,一对儿能卖两三千块,品相好的,价格过万,甚至10多万;赶上好年头儿,一棵麻核桃树能卖到上百万。”麻核桃种植已成为涞水县特色产业。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涞水麻核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农民创业从“作坊式”走向规模化
本着自愿原则,将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整合在一起,创建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抱团取暖”,这是易县的创新之举。这个县5个产业片区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6个,会员8000余人。紫荆关镇南款村龙头企业天顺林木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27个村500多农户加入协会,带动35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保定市在有条件的乡村指导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两个平台”凝聚了一大批人才,而且帮助他们从“作坊式”生产模式,走向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的轨道。
保定全面推行“两个代办”制度,即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和项目服务全程代办。由群众跑腿变干部跑腿,农民享受了“保姆式”服务。“有什么困难,一个电话,就派技术人员过来,拿我们农民很当回事。”涞水县安阳村种植大户高海清谈起送技术上门的好处,笑得合不拢嘴。
人才兴产业,产业富农家。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675元。保定市委、组织部长李双喜说,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保定市力争到2018年底让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1/3左右的乡镇、农村和农户达到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户标准。
保定农村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6.两个创业真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