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创业致富故事
白手起家创业致富故事
但看到报道某某富翁身价如何如何,是否也会眼红,妒忌他们的好出身,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埋头苦干,最终白手起家创业致富。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手起家创业致富故事相关文章。
青岛飞洋创业神话:捡矿泉水瓶到千万富翁
杨磊,山东济宁市唐口机械铸造厂董事长。从开始捡矿泉水瓶子挣生活费,到创造了三百多个新的岗位和超千万的新财富,完成了完美的蜕变。这一神话如何创造,我们来看看他的蜕变历程。
杨磊是青岛飞洋学院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突出代表。出身于鲁西南地区的杨磊,家境并不富裕。2003年踏入飞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习,刻苦钻研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及经营理念。因为在校期间,本身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的他,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业,减轻家中父母的负担,起初靠收集变卖学校内部的矿泉水瓶。依托学校的企业大学办学模式的背景下,在校期间的杨磊就充分利用了暑假及实习时间,深入社会,努力实践,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第三学期在青岛胶南宏达机械厂实习,亲身经历了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感受到了在原材料与产品中间高额利润的价值空间,渐渐萌发了自己将来创业的念头,这也是他的第一次创业过程。
但出身农村的杨磊,苦于没有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因为他大学专业是国际贸易实务,老家济宁金乡生产大蒜。经过朋友提醒何不运用专业知识做大蒜出口贸易。但当时没有自己的公司,他就采取了一种巧用资源的方式,依靠别人的公司来做自己的业务,也算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毕业回到家乡,他发掘身边的一切资源,利用金乡大蒜具有防癌等医疗功效,同时也深受西方国家欢迎的优势,结合自己大学中所学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将金乡的大蒜出口到英国,获得了8万元的利润,成功赚回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使身边的相关资源达到最有效的配置,发挥到最大的潜能,几年的时间,赚到了近400多万元。
初尝喜果的他,又选择了外贸货运业务。因为做外贸货运业务,需要经常外出联系业务,了解的业务面也越来越宽。济宁是个工业城市,他个人对机械方面比较喜欢,利用现有的资金,转向了机械行业,以设备维修作为切入口,到现在转变为现有公司的主导产业。
2006年在济宁市创办了任城区唐口姜庙铸造厂,注册资金400万元,年收益达500万元以上,现有职工300余名,产值过千万。他创造了三百多个新的岗位和超千万的新财富。杨磊的企业,从最初维修到生产产品,产值过千万,现在大约处于创业中期阶段,他自己也定位比较准。现在有自己的产品意味着将来也有自己的品牌。
当被问起这位年轻的创业家最大的创业体会是什么时,他说:“年轻是最大的财富,即便摔倒了,还可以再站起来,就像过河一样,一条河一百米,你已经走到五十米,往后退也是五十米,往前走也是五十米,只有往前走,才能不退回起点。一百米是个过程的点,也许就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段。”
谈起对母校的深深的感情和对飞洋学院的莘莘学子的期望时,杨磊说,那就是在学校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扩展自己的思维。什么思维?就是你的社会应变能力。他当时上大学的时候周末很少在学校,一般去外面跑,去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上社会能力,在就业方面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为在学校交际圈毕竟只是同学和老师,只是个平面的关系。而社会上每个人都是立体的,不是面,也不是点。要对自己有个合理的职业规划,需要你去分析,自身特长是什么,认为自己比较适合创业的,可以给自己一个定位。比如自己,第一济宁金乡盛产大蒜,第二济宁是工业城市。工业城市,机械方面比较发达,这就是他的机会。他的兴趣是对机械特别爱好,希望在机械行业有一定的发展或者建树。他的特长,虽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但他是企业负责人,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做技术。他原先的定位,收矿泉水瓶和出口大蒜,随着发展有所改变,在不同阶段对创业都有不同的定位,每次都是一次提升。如果要定位准确,一定要把自己的优势、自己的愿望和周边的人带来的机会,反复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反复调整、提升,这样才可能一步一步成功走向创业。
80后退伍军人偏僻山村创业养虾 年收入500万
7月11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沙金村,天气异常闷热。27岁的张正全和工人一道,正忙着将一张张捕满鲜虾的网从虾池里捞上来,再装上车。“这么闷热,希望不要下雨,否则,这些虾就运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样,就惨了。”张正全有些担忧地望着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从脸上淌下。
附近村民们都很奇怪,这个“80后”的年轻人,为啥子要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来这里吃这种苦。
军旅生活
让“公子哥”变了样
张正全家在沙坪坝,在周围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产品生意,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张正全这辈子哪怕不工作,也会衣食无忧,朋友们常开玩笑叫他“张公子”。
2003年,父亲张佐明将高中毕业的张正全送进了部队,退伍后不久,张正全突然对父亲说想在重庆自己搞个海虾养殖场。虽然儿子的想法让张佐明既惊讶,又欣慰,但他并不放心:“他没吃过苦,我担心他干不好。”
较了几个月的劲,张正全终于说服了父母,专程到福建考察学习了海虾淡养技术。2011年,父母帮他投入了近1000万元,在合川区太和镇沙金村建成了重庆傲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张正全流转了260亩土地,平整后建起了20多口虾池。又从沿海空运来基围虾苗和海水,再就地逐渐淡化饲养。目前在重庆市,用这种技术养虾的,只有两家。张正全正是看中了这一产业的市场前景。
张正全说,是3年部队生活改变了他:“我不能一辈子啃老,自己的未来得靠自己双手打拼。”
不怕吃苦
就怕老是下雨
就这样,张正全一个人来到偏僻的沙金村,租了一间民房,开始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每天,他都和聘请的农民工一起,顶着严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着,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两年下来,张正全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和时,张正全很不习惯,这里没有闹市的灯红酒绿,没有舒适的家。对他来说,更难捱的是寂寞。“以前晚上常常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酒唱歌,可现在这里,晚上只能一个人躺在床上对着天花板发呆。还好,现在慢慢适应了。”张正全说他不怕吃苦,就怕老是下雨。
虾场位于涪江边上,张正全当初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了涪江优质的水源,可正是这条涪江,让他连续两年遭遇了巨大损失。
去年7月和前不久的暴雨让涪江水位上涨,漫进了虾池,虾和大闸蟹跑了很多:“每次损失都在20万元以上。”张正全说,他打算拉网,或将虾池堤坝抬高加固,否则年年都会因此遭遇损失。
对张正全来说,下雨还会出现一个问题。“虾场到太和场镇并不远,可有一段约1公里长的陡坡土路,一下雨,运虾车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当地政府正在考虑硬化这段路。
他学到的
不仅仅是如何创业
张正全请了十多个当地农民工,虾场闲时,还将他们介绍到其父位于渝北三亚湾海鲜市场的餐馆帮忙。
“张老板人好,随和,一天80—100元的工资,从不拖欠。而且我们每天只工作8小时,超出时间,还另算加班费。”附近农民周纯友说,虾场建起后,他和好几个村民都不再外出打工,到这里挣钱来了。
目前,张正全的虾场每年可产两季,每季虾饲养约3个月就可上市,年产量60多吨,年收入500万元。
“销路不愁,价格也可以,每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这些虾池一年总有约半年时间闲着。”张正全说如果盖上大棚,安装锅炉加热,冬季也可养虾,就可实现一年3季。但这需要更庞大的资金,张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己挣了钱,再扩大规模、改善设施吧。还得将父母为我提供的本钱还上。”
“部队生活让我明白了,好生活要凭自己的双手去开创。这两年养虾经历让我了解了农村、明白了挣钱的不易,这或许是我这两年最大的收获吧!”张正全说。
80后退伍军人偏僻山村创业养虾 年收入500万
7月11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沙金村,天气异常闷热。27岁的张正全和工人一道,正忙着将一张张捕满鲜虾的网从虾池里捞上来,再装上车。“这么闷热,希望不要下雨,否则,这些虾就运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样,就惨了。”张正全有些担忧地望着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从脸上淌下。
附近村民们都很奇怪,这个“80后”的年轻人,为啥子要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来这里吃这种苦。
军旅生活
让“公子哥”变了样
张正全家在沙坪坝,在周围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产品生意,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张正全这辈子哪怕不工作,也会衣食无忧,朋友们常开玩笑叫他“张公子”。
2003年,父亲张佐明将高中毕业的张正全送进了部队,退伍后不久,张正全突然对父亲说想在重庆自己搞个海虾养殖场。虽然儿子的想法让张佐明既惊讶,又欣慰,但他并不放心:“他没吃过苦,我担心他干不好。”
较了几个月的劲,张正全终于说服了父母,专程到福建考察学习了海虾淡养技术。2011年,父母帮他投入了近1000万元,在合川区太和镇沙金村建成了重庆傲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张正全流转了260亩土地,平整后建起了20多口虾池。又从沿海空运来基围虾苗和海水,再就地逐渐淡化饲养。目前在重庆市,用这种技术养虾的,只有两家。张正全正是看中了这一产业的市场前景。
张正全说,是3年部队生活改变了他:“我不能一辈子啃老,自己的未来得靠自己双手打拼。”
不怕吃苦
就怕老是下雨
就这样,张正全一个人来到偏僻的沙金村,租了一间民房,开始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每天,他都和聘请的农民工一起,顶着严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着,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两年下来,张正全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和时,张正全很不习惯,这里没有闹市的灯红酒绿,没有舒适的家。对他来说,更难捱的是寂寞。“以前晚上常常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酒唱歌,可现在这里,晚上只能一个人躺在床上对着天花板发呆。还好,现在慢慢适应了。”张正全说他不怕吃苦,就怕老是下雨。
虾场位于涪江边上,张正全当初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了涪江优质的水源,可正是这条涪江,让他连续两年遭遇了巨大损失。
去年7月和前不久的暴雨让涪江水位上涨,漫进了虾池,虾和大闸蟹跑了很多:“每次损失都在20万元以上。”张正全说,他打算拉网,或将虾池堤坝抬高加固,否则年年都会因此遭遇损失。
对张正全来说,下雨还会出现一个问题。“虾场到太和场镇并不远,可有一段约1公里长的陡坡土路,一下雨,运虾车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当地政府正在考虑硬化这段路。
他学到的
不仅仅是如何创业
张正全请了十多个当地农民工,虾场闲时,还将他们介绍到其父位于渝北三亚湾海鲜市场的餐馆帮忙。
“张老板人好,随和,一天80—100元的工资,从不拖欠。而且我们每天只工作8小时,超出时间,还另算加班费。”附近农民周纯友说,虾场建起后,他和好几个村民都不再外出打工,到这里挣钱来了。
目前,张正全的虾场每年可产两季,每季虾饲养约3个月就可上市,年产量60多吨,年收入500万元。
“销路不愁,价格也可以,每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这些虾池一年总有约半年时间闲着。”张正全说如果盖上大棚,安装锅炉加热,冬季也可养虾,就可实现一年3季。但这需要更庞大的资金,张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己挣了钱,再扩大规模、改善设施吧。还得将父母为我提供的本钱还上。”
“部队生活让我明白了,好生活要凭自己的双手去开创。这两年养虾经历让我了解了农村、明白了挣钱的不易,这或许是我这两年最大的收获吧!”张正全说。
白手起家创业致富故事相关文章:
3.创业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