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其它创业知识 > 90年代创业行业

90年代创业行业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90年代创业行业

  90年代是一个创业大火的年内,那么这几年究竟是哪些行业创业的更多,更有机会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0年代创业行业相关文章。

  90年代创业行业:

  第五次创业浪潮:从旧有到新有

  2014年出现了第五次创业浪潮,80后和90后。中国每年有250万的创业者,100%都是80后。我记得2014年年初的时候,我问过汉庭集团的老总(季琦),2013年,在7000多家汉庭连锁店里,人口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说:75%是80后。中国主力的旅行、办公、开房人口都是80后。现在很多文化消费产品也将近以80后为主。虽然财富掌握在60后和70后的手上,但整个创业者和消费者的主力变成了80后和90后。

  因为新的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新商业模式对传统行业和服务业造成重大改变。在所有的领域中,都发生覆盖式的创新。为什么是覆盖式的创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所谓的创业浪潮,所有的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第五次创业浪潮是从旧有到新有的过程,这是非常不一样的方式。用新的商业模式把旧的商业模式覆盖掉,这是对旧势力的覆盖,这次覆盖令旧的那些人最恐惧的是什么?不是旧房子修一下的过程,而是大规模的转移过程,在转移的过程中,很多传统制造业的既得利益者会失血在这个行业中。

  未来各位要从事制造业创业的话,第一,你的定价必须和成本挂钩。过去中国主要的制造业的成功来自于成本的优势。在未来,创业的过程中,成本越来越高。在东南亚的地区,你招任何一个工人,过去五年里,工人的年均工资成长是13%到15%,未来创业很重要的是成本和定价要挂钩。

  第二,要有B2C的生产过程。在顺德看到的新型制造公司,他们在全国也开连锁店,他里面只有电脑,没有任何家具,他会问你:家有多大?用多少钱买家具?家具打算装修成什么样的风格?这些数据输进去之后,电脑上就出现家具清单,旁边有很多可以选择,选择完之后就回复到工厂就可以进行生产。这个公司三年前的营业额大概是4个多亿,现在是20多亿。这是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再造的过程。

  就在昨天,百度和泉州的鞋子公司发布了这么一款鞋,他们的老板去年看了一部电影《亲爱的》,是赵薇演的,是讲孩子丢失的故事。这款鞋内装了一个芯片,在公园里,如果孩子在10米以外,你的手机会震动。孩子被抱走的话,可以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找到孩子,(PPT图示)这是全球第一双和互联网有关的鞋子。这是制造业正在发生的大的变化。

  在服务业中也发生过很大的变化,服务业遭到的攻击和制造业差不多。一个高中毕业生,1965年出生的人他和我拜年,我跟他说:你回去洗洗睡觉吧。这个世界和你没有关系了,你还是好好保养身体。整个智能硬件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变化,对传统的行业的冲击是空前的。我们曾经讲过一苦穷三代,但这句话以后不会存在。中国人在手机花的时间是三个小时,用碎片化的方式把你的时间切开了。而且所有的应用都在手机里了,零售业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服务业转型,一个是重度垂直;第二个是社区场景化;第三个是O2O。腾讯去年曾经用2千万投资了一家洗衣店。我当时很纳闷为什么腾讯投资洗衣店。这个洗衣店做了e袋洗。你在应用上按请求,就会派人到你家里,于是你就把脏衣服塞进去洗。就是这样的创新,改变了非常传统的行业和周边社群的关系。这是服务业很大的变化。

  这是新的消费转型,前面我讲了我看电影的故事,启发是,我不再是中国很多主流商业的消费人群。我高中的时候,我旁边坐了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小孩,我们班里还有农民的小孩,还有省政府领导的小孩,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穿的衣服差不多。但今天不一样了,中国现在和二十年前是完全不一样了。

  随着新的消费时代的出现,所有的人未来活在一个圈子里。今天我们是一个创业的圈子里,但是我们离开的时候,另外一波人可能喜欢打高尔夫,就有一波圈子。那一波喜欢阅读、旅行、打游戏,每个人都活在二三十个圈子里,你的圈层里可能有一个天神级的人物,但在另外一个圈层中是很平凡的人。我女儿是1996年,我问她,你最喜欢的男歌星是谁?我女儿说:鹿晗。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在座有没有听到过?在未来,我认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圈子中。

  金融业的变化也非常快,腾讯投资了滴滴打车,不断地补贴给钱,我觉得他是中国最会补贴的企业,他要改变我们的支付习惯。当我们的支付习惯彻底转移到手机上之后,这个公司就知道了我们一年打了多少车,买了多少车等等。这是金融业发生的最大的变化。金融业正在发生的是网络银行、在线支付、大数据管理支付。

  2007年时候加里哈默写的《管理的未来》一书,建议都去读一下。他讲了产品的战略周期,原来是坡度型的,周期非常长,利润或者是产业的周期市场都在这个周期中完成的,大概需要八年十年。但是加里哈默说,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所有的行业的战略周期急速地缩短,时间段变得越来越短。即需要快速的套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中国地区是没有夕阳产业和传统行业的。前面讲的案例,无论是卖鞋子的,还是做家具的、洗衣店的,都是传统行业。但所有的变革都发生在这些特别传统的行业中,是在当今的中国市场只有夕阳的企业,而没有夕阳产业,所以在座的各位还处在非常好的时代中。

  90年代创业行业:

  创业的90后

  做不一样的事情陈天桥34岁,成为中国首富。马化腾34岁,腾讯上市。丁磊30岁,网易上市。

  2012年,在所谓的“世界末日”到来之前,聚美优品推出了一则电视广告,“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成了年轻人“为自己代言”反击他人冷言冷语的口头禅。2014年5月,聚美优品在纽交所主板上市,80后的创始人兼CEO陈欧,身价暴涨至80亿人民币。

  70后独占鳌头的局面渐渐被消解,以陈欧为代表的80后开始登顶,而来势汹汹的90后则让人摸不着头脑,张天一用互联网思维卖着米粉,郭列用脸萌霸占了朋友圈头像,“霸道总裁”余佳文明年要给员工发一亿。

  92年生人的创业者尹桑曾说,我幼儿园时就有PC机可以玩游戏,小学的时候就“触网”,开始打网游,然后是手游。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我们想做更“酷”的事情。现在尹桑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一起唱”的创始人兼CEO。

  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这群创业者,除了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眼界也更加开阔。“初中的时候,通过互联网我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广阔,我知道我以后要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而不是父母期待的医生、律师、会计。”在谈到为什么要创业时,一位90后创业女孩这样告诉《IT时报》记者早就埋在她心底的创业冲动。

  ◆ 拒绝被贴“90后”标签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会有以年代去标记一类人群这样的做法出现,说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着较强的不知足以及功利的心态,这是我对这个现象的本质判断。”东革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姚欣宇拒绝了采访。事实上,他现在拒绝一切媒体采访,因为不愿被贴上90后的标签。“包括我在内有好几个人都在《福布斯》年度前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中,但是这样的称号出去,真正有能力的长辈和同辈不怀疑你的能力或是嘲讽,就谢天谢地了。创业圈和娱乐圈不同,是商场更是战场,‘高调曝光’这个技能不是都能产生正面价值的。”

  云计算公司捷速网络CEO郭秀峰也以一旦高调就会跌个大跟头的理由拒绝了采访。

  “90后是个伪命题,一个标签怎么能代表一代人呢?90后最大的特色就是每个人都很有个性,”在得知自己被“90后”这个标签代表了之后,尹桑,这个92年出生的年轻CEO有些不能接受。其实在《IT时报》记者采访的众多90后创业者中,大多数人对于“90后”这个标签都表示无奈。“90后这个标签在当前的舆论语境下所代表的含义首先是脑残,然后是颠覆、创新、疯狂、个性等,我觉得它不能代表我,起码我不是脑残,”另一位90后创业者在谈及“贴到”自己身上的90后标签时如此说道。

  “脑残”“垮掉的一代”这是前些年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90后形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了解90后将会失去一切”是许多企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活跃的用户群体和消费的生力军,90后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个年轻人群体,其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改观。

  “蒋方舟在《青年中国说》的节目中说,现在媒体的舆论环境有讨好90后的趋势,不过我觉得90后是冷静的,一些人也已经慢慢地意识到这点。”唯众传媒制片人、《青年中国说》节目制片人蒋凌霜说。

  “任何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很正常,在我看来,90后并不是一个整体很牛逼的群体。”一位风险投资人认为,媒体对于90后的标签和追捧,是一个伪命题。

  ◆“那些老家伙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那些老家伙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这是余佳文,备受争议的90后创业者,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在最近播出的《青年中国说》中,“明年给员工发一个亿”“我赚不赚钱关你什么事”等豪言,让余佳文成为舆论焦点。

  马佳佳用情趣用品掀开了传统观念的遮羞布,余佳文则用互联网小混混的口吻宣称明年要给员工发一亿工资。越来越多的90后像他们一样,以“创一代”的姿态站出来。

  90后创业者身上大多有着相似的经历——辍学,创业并不是长大之后的选择,更多是从小的梦想。小学四年级开始,尹桑的梦想便是成为比尔·盖茨,长大后赴美留学,学的是创业学,读到一半便退学了,“退学就是一个选择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学的是创业学,学历本来对创业就没有什么用。”

  相较于受完良好教育、走出大学后才开始创业的70后、80后,90后对于创业的概念更加直接,“看到好的时机,就要马上去做。”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来自硅谷“车库创业”传奇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前辈起早贪黑白手起家的传统故事。

  无论是低调还是高调的90后创业者,改变和颠覆是他们创业的原动力,他们不认为,所有的舆论会认同自己。“我认识的90后创业者,都是拿很低工资的。因为我觉得一个创始人拿工资的话,说明他对自己的公司股份不信任。这个概念60后、70后、80后是不理解的,他们会说工作怎么能不拿工资呢,会说我是在作秀。”尹桑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同样的观点。

  “只有90后才懂90后。”在看项目时,风投王强(化名)特别关注一些弹幕、动漫创始人的年龄,如果是90后,或者泛90后(85后接近90年生人),他会给这个项目加分,“这些项目,70后、80后是做不来的。”

  但90后创业者对于自我的绝对自信,却也成了舆论反击的焦点。“我有时候在学校里看到一些90后特别热情去创业,我跟他们讲,你最好把书读完,这是第一。”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近日喊话90后创业者,不要认为自己都是天才,创业是件苦逼的事情。

  “70后、80后会想我做的事情有意义吗,而90后就会想我做的事情有意思吗?”蒋凌霜认为,“90后更为早熟,不关心周围人的看法,更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90后如果认同你的公司文化,他们会为公司卖命,因为他们的原则是‘努力工作,好好生活。’”

  ◆ “我们在做颠覆性的东西”

  “我们不想做风口上的猪,我们为什么要做风口上猪呢?这个一点都不‘酷’,我们要做很‘酷’的事情”,“风口上的猪”是去年一个很火的话题,小米的雷军用选对趋势猪都能飞上天的比喻来讲选择的重要性。而在90后看来,成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果,而在于做更“酷”的事,做颠覆性的事。

  “你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具有颠覆性吗?”“当然。”这是众多90后创业者的相同答案。

  “无私轻生活”的初创团队5个人都是在国外留学时通过朋友圈认识的,几人一拍即合,毕业后便开始了创业。他们创业的项目是P2P(个人到个人)的租车服务,车主在车闲置的时候把车挂到平台上,需要租车的人可以到平台上挑选。2013年他们的平台Carshare在香港面市。一年内,通过该平台有4000名车主把车租给超过50000名租车者。2014年5月,他们开始进入内地,上海是第一站。

  “现在可能环境有点简陋,但我们很快会搬去一个大点的地方。”12月2日晚上9点多,《IT时报》记者来到“无私”位于上海杨浦区锦建路上的临时办公地点。这里的面积不算大,约130个平方,两张长桌子摆成L型。除了两位初创团队成员简雪忻和吴佳农外,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和一个30来岁的外国人还在电脑前工作。吴佳农说,这两个工程师分别来自百度和微软。

  “我们是在颠覆。”坐在被玻璃墙隔开的办公区里的简易沙发上,简雪忻和吴佳农讲述了他们正在做的“具有革命性的共享经济”。

  吴佳农认为,他们是第一个将此概念引入中国的公司,这无疑是颠覆性的。当记者谈及这种模式属于改良还是颠覆性的革命时,简雪忻反问,“你觉得苹果手机算是颠覆性的吗?它也只不过是把智能机改良了一下。”

  撰写《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作《零成本社会》中,对共享经济的解释是,人们能直接在物联网上生产、分享能源和实物,并运用大数据和算法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使生产和销售的边际成本降低到接近于零,并在某些领域颠覆资本主义的交换经济。

  然而也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零成本社会与基于“稀缺”“利润”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学理论并不一致。质疑者表示,如果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享都是免费的,企业家无法收回成本,怎么会有创新和生产的动力?

  和“无私”做同类服务的PP租车去年10月已进入中国,11月初,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

  ◆ “投的就是这波90后”

  “我们投的就是这波90后。”

  在某著名投资机构的办公室中,一名年轻的投资经理五指如飞,在微信上回复着各种90后创业者之余,突然抬起头来淡然地冒出来这句话。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中,他接触过数百名北京、深圳等地的90后创业者,投资了若干个动漫、社交、众筹领域的新秀项目。期间跟这群年轻人称兄道弟。线上头脑风暴,线下各种聚会,聊创业、聊理想、聊未来。接触久了,他也被90后身上的某种特质所打动。

  “衣食无忧,追逐理想,能独立思考,勤奋有冲劲。”与娇生惯养、非主流等负面印象相反,他给予了90后互联网创业者最高的评价,这些特质在资本界的眼中成了最理想的创业者。

  “90后创业者,能够充分理解现在年轻人的想法,做出足够新颖的产品。”在这位年轻的投资经理眼中,这波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与目前主流用户没有文化、思想上的代沟,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像80后创业者一样有来自家庭的压力,有足够充足的时间去追逐理想,精心打造好一个项目。”

  激情、独立让90后成为理想主义创业者,但在具体的商业运作、公司管理过程中,缺乏经验的他们多少显得有些稚嫩。“易题库”创始人武星宇,高三时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母校北大附中的50周年校庆时,他自编自导拍了一部微电影,武星宇觉得很了不起,因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校友以这种方式纪念自己的母校。这件事让武星宇看到了一个优秀创意的意义所在。大学时,武星宇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却在大三选择了一边读书一边创业,而他创业的领域并不是在电影行业,而是为老师服务的在线教育产品易题库。

  现在武星宇公司有20多个人,与200多所学校在合作,用户已经过10万。武星宇坦言,公司在融资方面没有太大压力,最主要的问题是招人难,“我们现在都是提前三个月储备人才,要求至少有三年的工作经验。”

  让20岁出头的年轻人管理一个公司,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余佳文企图用不拘一格的“野路子”颠覆传统的公司组织架构和管理套路。他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砍掉,让员工自己开工资。但在《青年中国说》节目现场,马上就有现场点评嘉宾质疑,你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团伙”的意味,而不是“团队”,一个团队还是要靠制度来维持,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上述投资经理认为,与传统的商业项目不同,他们投资90后的创业项目时,并不急着商业变现或者是资本退出,而是给予他们宽松的发展空间,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及时给出建议和指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90后创业者和投资人更像是朋友关系。

  ◆ 90后创业案例

  小天才变成小CEO

  薛来 生于1992年

  科技公司Ractiv创始人兼CEO

  在浩淼的银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薛来。

  16岁时,他和林晨阳、李贤基以“启发多触式界面数据传输”技术赢得了英特尔国际科学和工程大奖赛。那一年,还是高中生的三位小伙伴并没有萌生创业的想法,他们将1000美元奖金留作申请专利的科研基金,而其余2000美元全数捐献给了遭受地震侵袭的成都。

  次年,“2009年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舞台上,他与钱学森、高琨一起站在领奖台上。

  对于喜欢埋头做科研的他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去大平台专心科研。

  高考那年,他搁置了去美国求学的机会,初衷是为了省下每年三四万元的学费,给家里减少负担。于是,他决定留一年gap year,就给英特尔公司投了简历,顺利地进入了上海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他是全公司唯一一个没有大学本科文凭的正式员工。

  一年以后,身在新加坡的林晨阳也服完了兵役,林晨阳对薛来说:“我们一起开家公司吧。”薛来说:“好的。”两人一拍即合,薛来放弃了学业,放弃了英特尔这样的大平台,当时双方父母都不支持他们的创业。

  他俩抱着手工制作的产品touch+,自费买了去美国的机票,一家家地跑投资公司。遥想当年比赛时,薛来在额头上戴着一个带有透明胶粘合的自制设备,身后背着一台ThinkPad笔记本电脑,冲着对面的Kinect,时而举起双手,时而做出端茶壶的动作。

  “美国的风投都非常老油条,他既不投你,也不放你,不温不火地搁着。”于是,他们转向众筹的方式,没想到,这个类似于微动和Leap Motion、可以省去手在键盘和鼠标之间来回移动的手势控制装置,头3天就在Kickstarter上筹得了10万美元。后来,他们在新加坡拿到了红点创投的50万美元,但由于做硬件成本较高,现在这笔投资还不足以支撑他们在新加坡租一家像样的办公室。迫于资金紧张,薛来回到了上海的家里,通过Skype和同伴们远距离协作办公。

  一个90后的CEO,带着一群平均年龄40到50岁的大叔们创业,薛来有过沟通和相处的困惑。“我现在正在慢慢地改,我觉得只要把员工当作合作伙伴,以一种平等没有阶级概念的态度来和他们共事。”他说。

  在看似冲动的创业选择背后,薛来用一周工作100个小时的疯狂方式为自己做事,“已经写了20万行代码,不过还没完,争取这周末就把驱动做出来。”薛来对《IT时报》记者说,“我总是喜欢自己埋头做事,有时候不能很好地跟同事沟通协作。”

  屡败屡战的创业坚持者

  李佳 生于1990年

  创业项目“小帆船在线”

  “余佳文不能代表我们整个90后创业团体,我们不能浮躁。”李佳对记者说,她那中性的嗓音非常有辨识度。

  李佳,一个非主流的90后女生,她的身上有叛逆的因子,她喜欢逛酒吧。

  她的微博上还写着“Relax Soul生活网CEO”这个头衔,酒吧客和Relax Soul生活网是李佳的初创项目,这两个项目都是以夜生活为切入点,不过现在都已经搁置了。

  “如果你只付出了80%的力气,不能说自己尽力了,尽力应该是付出120%的努力。”讲起初创的艰难时李佳说,“朋友让我去投资者大会,我在门口徘徊了很久,都不敢走进门。”

  大二那年,李佳借着实习的机会来到《创业家》,她的动机十分明确:认识人脉找资源。2012年初,她用了半年的时间来做市场调研,原先想做同城活动的念头被打消了,因为她发现,如果音乐、展览、线下交友一把抓的话,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适合初创项目。

  有天晚上,她在酒吧里参加一个open麦克的活动,场子非常热闹,她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不做一个面向“酒吧客”的产品呢?

  “组织了两次open麦克的活动后,我发现中国人不像外国人,场子很慢热,虽然每场都赚钱,但是没办法规模化。”李佳尽力总结着产品失败的原因,“一般酒吧客都是‘刷脸卡’,跟老板混个脸熟就可以打折,线上的折扣自然留不住客户。”

  当她将“酒吧客”App的UI图纸设计出来后,迫于家里的压力,她还是回到澳洲继续读研。不过,她没有将这个项目放手,托国内的合伙人帮忙找技术人员来写代码。一直到了2013年年底,技术仍旧没有搞定。“可能合伙人的意见不统一,我们的团队就散了。”李佳说。

  在她看来,团队建设比运营推广,甚至是产品本身更为重要。“合伙人分为出钱、出资源和出力三类,最重要的原则是能力互补。”她说道。

  今年3月,她又动手操弄起现在的项目——“小帆船在线”,一个帮助“海归”进行就业培训、咨询和招聘的网站。目前网站已经上线,李佳规划着1个月后就回国找投资。

  ◆ 大家说

  怎么看90后创业者

  有人说,90后没有60后的焦虑,没有70后的听话,没有80后的压力,没有思维定势,只为梦想努力,只为自己和爱自己的人活,很酷很有感染力。

  由百度百家发起的“如何对待90后创业者?”的网友投票中,有70%的人站在正方,认为应该给更多的宽容与支持;有29%的人站在反方,认为泡沫太多应理智。

  正方

  蒋凌霜(《青年中国说》制片人)

  余佳文身上有很多争议,但谁的青春没有争议呢,我倒觉得他想事情很通透,他在节目中曾说:“我喜欢称自己为年轻人,因为90后终将会过去,但年轻永远不会过时。”

  在我们节目前期调查中,会发现90后这一代人,生活环境更为优渥,教育环境也更为良好。他们不用背负80后的压力,也没有70后那么谨慎,他们创业不会瞻前顾后,但是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国家政策来说,国家是不鼓励年轻人盲目创业的,这批创业的人里可能只有1%会成功。

  王俊(创业咖啡馆IPO Club的创始人,80后创业者)

  80后很纠结,有生活压力,养活自己,买车买房;90后的想法更接地气,想做就做,执行力强。

  90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也在这两年中迅速普及,似乎是一块新大陆,跟互联网相比,普及速度更快,用户基数更大,使用频次更高。你会发现,90后比起前辈们,对互联网的模式创新理解得更为深刻。

  有人说,90后一毕业就出来,甚至辍学创业,没有资源、人脉,空有一腔热血。我倒觉得,资源从来不会成为90后创业的壁垒。

  如果一个90后拿着他的项目来找我孵化,那他只要对自己的项目理解够深,享受创业,有团队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我就愿意给他投。

  反方

  互联网专栏作家 老铁

  (真名佟志斌,目前也在做O2O方面的创业)

  90后的一个共性是,创意性的东西很多,想法非常具有颠覆性,我觉得这个非常好。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往往落到现实层面难以执行。想法很有颠覆性,而商业模式并没有太大的颠覆性。

  余佳文是一个个案,并不能代表整个90后创业群体。他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有些传统的东西是不可能颠覆的,比如传统的商业管理方法,这是科学、是真理,“野路子”是很危险的。

  拿80后来讲,他们那时候创业的人也很多,但是最后活下来的就戴志康和李想,他们一个有技术门槛,一个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我认为90后创业企业能活下来的比例在30~40%,具有技术或管理门槛的企业才能活下来。

  梅晨菲(Innospace投资人)

  90后做事考虑比较少,有利有弊,利在他们行动力强,弊在规划不够,起伏较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将70后、80后、90后横向比较没有意义,我们看项目主要看团队,看综合成熟度。

  Innospace一年看上千个项目,90后的项目不会超过30%。

634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