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其它创业知识 > 肉牛利润分析与养殖前景

肉牛利润分析与养殖前景

时间: 晓敏706 分享

肉牛利润分析与养殖前景

  肉牛的选择方法,肉牛养殖技术,主要包括单项选择(纵列选择或衔接选择)法、独立淘汰法和指数选择法等三种方法。那么大家知道肉牛的利润和养殖前景吗?今天学习啦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肉牛养殖利润分析与肉牛养殖前景

  我国现有肉牛存栏1.38亿头,牛肉产量达675.9万吨,是世界第四大牛肉生产国。可是牛肉人均产量只有4.3千克,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9.8千克,更低于一些牛肉主产国家的人均产量水平。

  入世后,肉牛产业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长远来看我国的肉牛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关键在于依靠肉牛产业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肉牛产业,提高肉牛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肉牛产业化的发展,全面提升肉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实际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肉牛产业一定会像现在的奶牛产业一样,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给以重点政策倾斜,结构调整战略业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肉牛带区域规划和冻精政策性补贴等必将推动繁育体系建设和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家畜饲养向节粮型品种调整以及膳食结构改变的需要,肉牛产业将成为一个大产业。

  在国际贸易中,牛肉的出口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在出口方面一直比较弱势,但同时我国牛肉出口也存在价格等方面的优势。牛肉是投资产值都很大的产业,我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在外采购,我们应生产高质量牛肉,以替代进口。我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多,来华旅游者数量很大,国内对高档牛肉的需求增加,所以必须加速生产,在质量上、供应上保障国内需求。另外,我国牛肉出口也有一定优势。第一是价廉。第二是牛肉产品部位质量适应很广。我们的牛肉产量大,品种多,出口产品可以任意挑选。

  那么,制约肉牛养殖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出口牛肉在国际进出口贸易比重小,档次低。目前我国鲜冻牛肉出口比重还很小,仅占世界贸易量的1%左右,同时由于出口牛肉的档次低,出口的牛肉价格不足世界平均价的80%。近3年我国每年需从国外进口高档牛肉2000-3000吨。

  我国肉牛养殖业生产水平不高,优质肉牛比重少,牛肉档次低仍然是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世界肉类生产结构来看,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30%左右,而我国2004年仅占9.3%。我国牛的生产水平低突出表现在牛的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肉牛的优良品种化程度低,饲养管理特别是营养水平低下。

  我国肉牛生产的现状是:

  一、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特别是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中、小加工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特别是综合加工能力差。有些肉牛主产区由于缺乏机械加工和冷贮设备,屠宰仍然依靠分散个体屠宰户手工操作,一些可开发利用的副产品被抛弃,影响着本地区养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全国范围内的肉牛市场网络尚未形成,市场功能发育还不完善,贮运手段落后、信息反馈迟缓,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肉牛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千家万户繁育母牛和饲养架子牛仍是肉牛生产的基础。初步估算,农户出栏的肉牛占到全国肉牛出栏量的80%以上。

  一。我国优质肉牛生产无专门化肉用品种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育成了不少优秀的肉牛品种,如夏洛来牛、利木赞牛、海福特牛等。但我国至今没有培育出专门化的肉用品种。牛肉生产主要依赖于黄牛品种如鲁西黄牛、南阳牛、秦川牛等,以及引入品种的杂交后代,优良的肉牛品种资源匮缺。

  二。肉牛良种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黄牛的改良率不足15%,本地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35%,与国外肉牛产业生产所用专门化品种杂交配套系有很大差距。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优质肉牛生产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增重慢,牛肉质量差,饲养成本高。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少,待遇差,素质不高,基层站点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配种等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滞后,必要的冷藏设施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等,严重影响了肉牛品种的改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进程。

  三。肉牛生产周期长

  国外15-18月龄的肥育去势公牛的平均屠宰重为582千克。繁育母牛产犊间隔不超过12个月,而我国出栏的肉牛中18月龄的商品牛很少,6月龄的商品牛根本没有,一头肉牛从配种受孕到产犊需9个半月,从犊牛到育肥牛出栏又需要18-20个月,生产一头肉牛需28-30个月。除肉牛品种因素外,原因为:繁育母牛体系不健全,大多养殖户对牛群数量追求远远超过牛群的质量,见母就留;饲养管理不科学,大多数肥育场采用“低精料长周期”的育肥方式,造成肉牛出栏周期相对较长;饲养方式与国外有差距,肥育过程中饲料、品种、年龄都相差很大,造成育肥期长,效率低。

  四。商品肉牛出栏率低

  2004年我国肉牛出栏率为26.7%,与发达国家(美国36.52%、欧洲43.74%)相差很大,并且我国肉牛平均胴体重147千克,比世界各国平均205千克低的多;且我国肉牛存栏平均产肉量仅为45千克,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头存栏牛产肉量为120千克,美国为115千克,一头肉牛的胴体重相当于我国2.3头。

  五。繁殖成活低

  我国母牛繁殖成活率平均为72%,本地黄牛体型小,往往因胎儿过大而难产,杂种牛犊的难产率高于当地黄牛的值。冷配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也人为造成多种不孕症,延长生殖间隔。

  六。死亡率高

  我国肉牛的全程死亡率达5%,直接经济损失达90-150亿元。传染病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肉类及其制品进入国际市场,每年因疾病死亡造成的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接近临产的总的犊牛死亡率为6.1%。临产死亡的犊牛中最大部分(72%)是死于难产,犊牛死亡率和发病率高的直接原因是营养缺乏和管理不善。

  七。肉质差

  国产牛肉大多为中低档牛肉,优质牛肉很少,造成出口牛肉价格不足世界平均数的80%。国内的大宾馆、饭店及外资餐厅,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数目不小的牛排、小牛肉等高档牛肉。

  肉牛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牛肉品质较差,不适应市场需求。我国牛肉生产仍定位在追求产量型模式上,出口高档牛肉每吨可达3500美元左右,一般牛肉每吨仅1500美元左右。国产牛肉中优质牛肉所占比重太小,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还没有专用的肉用牛品种,改良比例仅30%,个体小,产肉率低,平均胴体重仅147千克。因此必须加速牛的改良,提高养牛业的生产水平。

  如何实现我国肉牛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呢?

  一、发展肉牛产业,要建立肉牛良种体系,提纯复壮原种肉牛和地方良种黄牛,加大制种供种力度,应特别重视培育我国的优良肉牛品种,如鲁西黄牛、南阳牛、秦川牛、晋南牛、延边牛;并进行优质肉牛杂交配套系筛选及饲养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进行区域性试验示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肉牛杂交繁育体系;推出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及规模肉牛生产的饲养模式;研究高档牛肉生产及系列加工技术;初步形成肉牛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集成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肉牛科技成果使其系统化、配套化、产业化。

  二、推行种植业的三元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建立优质饲料饲草基地,提高饲料饲草产量和质量,如专用饲料玉米和紫花苜蓿等。

  三、进一步加强畜疫病的检测和检疫防疫体系的建设,防止疫病的“入侵”,严格对兽药的管理,保持牛群的健康。

  四、大力发展肉牛的加工业,支持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养牛的综合效益,与养牛农户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免除农民的市场风险和后顾之忧。

  五、以肉牛养殖户为基础,建立肉牛合作社或协会以及区域性养牛的行业协会,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体系,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六、推行“四位一体”的生态养牛模式,即把养牛同发展沼气和塑料大棚以及农作物秸杆的利用结合起来,既为农业提供优质肥料,又能解决农村能源(烧饭和照明)问题。

  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提倡种植甜高粱和饲料桑,为发展养牛及其他草食动物提供优质饲料饲草,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羊牛的整体效益。

  八、在区域布局上,发展肉牛实行农区牧区并举的方针,目前由于牧区生产率低下,肉牛以农区为主,随着草地的改良,牧区的比重会逐步上升。

  九、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现有资源为基础,加大养牛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努力增大优质牛肉和高档牛肉比重,以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和外贸出口的市场需求。

  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期重点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

  十一、继续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和引进外资一齐上的原则,大力扶持养牛专业户,重点强化肉牛加工和科技、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大胆尝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牧工商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十二、加速肉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肉牛个体生产能力、饲料转化率、出栏率和商品率,使我国肉牛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新档次和新水平。

  十三、在努力提高全国肉牛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养牛的收入水平。

  十四、加速肉牛产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建立,使肉牛走向国际,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十五、要使肉牛生产健康发展,关键要解决动物疫病、药物残留和有毒物质污染问题。肉牛繁殖疾病、寄生虫病等发病率较高,人畜共患病的威胁,兽药、饲料添加剂的违规使用,民间作坊的不洁屠宰,流通中冷链的缺欠,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都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

  河北省发展肉牛的成功经验:

  河北省是肉牛生产大省,近10年来有计划地对品种改良、高效繁殖、饲料高效利用、饲养管理、产品加工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升级等开展了技术攻关。采取关键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现有技术组装配套与创新、试验示范区完善及技术推广三者同步发展,创建了适合该省应用的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通过该技术体系的推广,推动了当地肉牛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格局的建立,使该省肉牛产业化生产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这些成果主要有:

  一、制定了6个肉牛无公害生产标准,促进了肉牛产业化发展。

  二、通过微卫星DNA标记,预测了肉牛各亲本间的杂种优势,明确了肉牛最优杂交组合。

  三、高新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实现了肉牛高效快繁。研制成功牛胚胎玻璃化冷冻液,冷冻牛胚胎解冻后可用率达100%,移植妊娠率58.8%,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胚胎。研究出一套以改善种公牛精液品质、优化母牛受胎环境、规范操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提高肉牛繁殖率综合配套技术。

  四、提出了优质肉牛生产日粮营养调控及高效饲养配套技术,实现了优质高效育肥。

  五、建立了优质高效肉牛生产日粮配方库及不同典型配方组合的高效益生产组合,研制出集“过瘤胃蛋白+缓释尿素+促长剂+畜产品品质改进剂”为一体的肉牛高效蛋白补充料。使日增重提高20.0%-95.7%,饲料转化率提高10.4%-34.85%。

  六、设计了适合我国北方冬暖夏凉新型牛舍,日增重提高11%-16%;提出了散养与拴饲结合、夜间补饲及农区小架子牛直线育肥的高档牛肉生产技术,日增重提高了20%,屠宰率可达60.98%、净肉率50.76%,高档牛肉产量提高29.5%。

  七、秸秆化学与生物处理新技术实现了秸秆资源化科学利用。筛选出三组正组合效应显着的组合。发挥了营养互补、物化特性调整、瘤胃环境改善的综合作用。

  八、提出肉牛多发病综合防治技术,保障肉牛生产健康、安全。研制出了治疗母牛子宫内膜炎不孕症的纯中药“孕宝”冲剂总有效率达96%,受胎率87%。2002年列入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阿维必淋”浇注剂对牛皮蝇病、消化道线虫病治越率100%。青杠叶中毒发病率控制在了1%以下。

  九、提出肉牛屠宰加工配套技术,提高牛肉品质。研制成功牛肉电嫩化仪,提出了一套以电刺激为主的牛肉快速排酸成熟技术,使牛肉的排酸成熟期仅48小时,比常规低温排酸缩短8-10天。研制出了具有防腐护色作用的真空复合保鲜剂,与牛肉真空包装工艺结合,制成真空复合保鲜袋,牛肉鲜态保鲜期由14天延长到35天。

  十、提出了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肉牛发展模式:山区“五位一体分区域分阶段饲养”的产业化模式;农区建立“养殖园区”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系列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肉牛养殖场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及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

515231